云南玉溪峨山县城(云南峨山彝乡架起)

云南玉溪峨山县城(云南峨山彝乡架起)(1)

峨山警方大喇叭落户当地彝乡派出所。

“传播警方声音,服务彝乡群众。现在是峨山警方治安广播时间。”这是云南玉溪市峨山县公安局根据农村治安状况实际,在各个乡镇和街道创办的“治安广播站”,广播站每天7点30分、12点、18点分三个时段向群众播报治安信息。

9月22日,记者从玉溪市峨山县公安局获悉,从2017年8月9号开始,峨山各乡镇政府所在地的民众每天都能听到这段从派出所上空传来的熟悉的声音。

云南玉溪峨山县城(云南峨山彝乡架起)(2)

民警广播治安信息。

山区治安宣传困难大 彝乡架起“大喇叭”

据峨山县公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峨山是新中国第一个彝族自治县,在山区、路窄、交通不便、语言不通的农村开展治安宣传是一件难事。以往摆摊设点、张贴发放宣传单的传统模式,方式单一,范围有限,而网络、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的使用更是受限

经过实地调研,峨山县公安局决定在除县城中心城区以外的七个乡镇集镇所在地及人员居住相对集中的小街街道宝泉村、塔甸镇亚尼村、富良棚乡丫勒村等十个点建设治安广播站。“广播发送声音里程为两到三公里,近三万余名群众可每天早中晚三个时段听到大喇叭的声音。”该负责人说。

双语播报服务少数民族群众

记者了解到,为了解决听得懂的问题,负责播音的民警除了用普通话播报,还必须使用当地彝语、哈尼语等少数民族语言进行播报,推出了“彝汉(彝语、汉语)”、“哈汉(哈尼语言、汉语)”、“山汉(山苏语、汉语)”多语言结合播报,让少数民族群众能够听懂,群众也能参与互动。

使用双语播报的内容涉及安全防范知识、警情通报预警、户籍业务办理、便民利民措施、安全防范知识、违法犯罪案例以及群众求助、失物招领及政府其他部门惠及民生的政策宣传等。

举实例讲道理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方家斌是峨山县公安局大龙派出所一名地道的本地彝族民警,“彝语播音”是他的特长,早上9点,他习惯性地打开广播,用彝语说:“乡亲们,最近到我们乡收菌子的人越来越多了,今天我给大家讲一讲怎样识别假人民币。”广播的过程中,方家斌还用发生在群众身边的案例,向村民讲述如何识别假币,使用假币人员惯用的方式,并提醒群众要提高警惕,商贩之间相互提醒,发现使用假币者或收到假币时要及时报警。

峨山县大多数彝族聚居区都有着狩猎的习俗,民警利用治安广播站播放缉枪治爆的相关法律法规,并挑选发生在群众周围的涉枪案件进行详细讲解结,申明主动上缴枪支不处罚的法律规定。经宣传,在全县辖区内,主动上缴枪支的群众越来越多。

记者还了解到,在节假日等特殊时段,治安广播站还会挑选群众喜爱的红色歌曲、民族音乐等内容供群众收听、欣赏,通过多形式、多内容、多时段的播出,在宣传治安防范工作的同时,也丰富少数民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峨山县公安局相关负责人说,在甸中镇,每逢赶集日,交通拥堵是让群众最烦心、民警最头痛的事。治安广播站开播以来,民警在监控室里一边观看视频一边播报,把视频拥堵的地段第一时间播报出去,并要求堵塞违章的车辆及时驶离现场,交通状况瞬间有了起色。街道交通堵塞少了,群众的抱怨、纠纷、吵闹少了,民警的工作环境改变了。“自大喇叭投入使用以来,甸中镇逢赶集日未发生过一起长时间的严重交通堵塞情况,未发生过因交通事故引发的打架斗殴案件。”

“治安广播站”有实效 可防性案件同比下降48.89%

据统计,自治安广播站开播以来,十个治安广播点共播报各类宣传提示信息1100余条,发布治安警情、预警信息356条,讲解法律法规、农村典型案例150余次,同视频监控联合使用疏导交通161起,及时制止各类矛盾纠纷36起。

记者了解到,今年三季度,开播“大喇叭”的乡镇可防性案件发案数由去年的45起下降为今年的23起,同比下降22件,下降率为48.89%,其中摩托车被盗案件由去年的15起下降到今年的3起,诈骗案件由去年的12件下降为今年的3件。(记者 赵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