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板块为什么大跌(新能源赛道有哪些新趋势)
记者 | 马悦然 王月伦 庄键 王勇,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新能源汽车板块为什么大跌?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新能源汽车板块为什么大跌
记者 | 马悦然 王月伦 庄键 王勇
编辑 |
以光伏、风电、储能、新能源汽车为首的新能源行业,依然是2022年最强赛道。
这一年,光伏产业链价格整体高企,仍未阻碍装机增长的脚步;风电行业进入平价时代,大型化、远海化趋势持续;随着风光规模不断增加及政策的完善,储能市场迎来爆发,成为新的热门板块;新能源汽车销量继续暴涨,带动锂电产业链热度不减。
在奔向成熟的关键期,新能源产业市场机制逐步完善、商业模式趋向明晰,机会确定性不断增加,但同时也蕴含风险。任何产业链上下游环节的不匹配,都可能引发一场新的博弈;企业竞争一直都在,在技术和市场份额的较量中,随时有可能掀起新的洗牌;欧美等地的经济政策,也直接关系到行业增速。
2023年及更远的未来,光伏、风电、储能、新能源汽车领域将有哪些趋势?有哪些机会值得期待,又有哪些风险值得提前注意?对此,我们采访了七位龙头企业高层领导,听听他们的意见。
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光伏价格将回归理性,市场规模继续扩大
2022年,全球很不平静,俄乌冲突、美联储加息等事件关系到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也影响到每个企业、每个人的生活。非常幸运的是,全球光伏产业保持了超过50%的同比增长。
2023年将有机遇,也有挑战。机遇指的是上游原料丰富,价格下降,整体市场规模还会继续扩大。
业内普遍预计2023年年底,硅料名义产能突破200万吨,约可支撑800 GW的产业链产能。所以,硅料价格因供需紧张的走高因素,将在2023年基本消除,价格回归理性是大势所趋。
硅料价格下行,势必带动全产业链价格下探,组件价格将走低,推动原先财务模型中无法达成的项目落地。
能预见的风险是,美国和欧盟经济体的加息政策和光伏投资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政策可能对全球光伏发展带来影响。贸易壁垒也将给企业经营带来挑战。
在产业链中,大尺寸电池(182 mm以上)将成为最大看点。隆基预计,2023年中国新增装机将达到120-150GW,全球新增装机约400 GW。
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风光 储能加速发展,每年将拉动上万亿投资
新能源行业总体发展向好,但这中间也有一些不确定。近期欧美通货膨胀率较高,预计将对2023年新能源行业增幅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国内如何启动相关投资的配套政策措施较为关键。
国内的能源转型到了可以加速的时候。中国产业将处于新旧动能交替过程中,如果把握得好,将带来大量新就业和新投资。例如,光伏、风电加快发展,储能找到成熟的技术路径、加大投资力度,三者每年可拉动几千亿,甚至上万亿元的投资强度。这一投资强度对未来能源转型具有长期依赖性,且具有足够经济性。
按照目前的产业制造能力,2023年中国光伏新增装机量有条件达到150 GW甚至200 GW,建设过程将促进钢材等其他产品需求,带动经济向快、向好发展。
2021-2022年,光伏行业投资聚集、强度增加、产能上升;2023年,行业将面临大量产能释放、产业规模扩张,如果各种措施、政策未配套到位,应用端不及预期,则可能造成产能过剩,对行业发展带来挑战。希望相关部门能够针对这些问题,有效地推动解决,加快应用节奏。
此外,随着成本不断降低,储能能够大规模应用,将为平抑可再生能源波动提供坚实保障。中国有条件在“十四五”“十五五”期间,大规模开工建设抽水蓄能项目,用5-10年,率先构建起以抽水蓄能为主,电化学和其他储能方式为辅的储能系统,同步或适度超前于电网的改造升级,有力支撑新型电力系统打造,助力能源转型。
远景能源高级副总裁田庆军:海上风电将成为中国风电发展的重中之重
2022年,受疫情、供应链等因素影响,预计国内风电整体吊装规模约5000万千瓦,但市场招标量全年近1亿千瓦,为历年最高峰。
“双碳”背景下,风电将继续稳步行驶在快车道上。零碳产业园、风电制氢制氨制醇等开发模式将蓬勃发展,“风电 ”将成为新增装机的重要支撑,且会形成越来越多的商业模式。
随着“沙戈荒” 超大型陆上风电基地及海上大基地、保障性并网及“源网荷储”市场化并网等各类项目的建设推进,我预计2023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有可能超过8000万千瓦。
目前,风机价格较“十三五”期间几乎腰斩,成本压力仍然不断向整机传导。虽然风机大型化有利于降本增效,但大型化也有天花板。通过智能化提高效率和可靠性,是中国风电降低LCOE、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海上风电将是未来中国风电发展的重中之重。中国拥有超过1.8万公里的海岸线,可用海域面积达300万平方公里,且集中在中东部及南部等能源负荷中心区。建议国家应对国管区域海上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系统开发,平价时代,海上风电需要全产业链持续研发创新和优化,实现全产业链降本。
短期内,风电并网消纳与“弃风限电”问题仍是行业发展的难点之一,明年海上风电很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限电。
大批量新能源消纳难以完全依赖电网,建议做好规划、合理布局“风电 ”,协同储能、绿氢、绿氨、绿醇、冶炼、生物合成技术,突破创新零碳产业园、源网荷储、风电下乡等多种商业模式,未雨绸缪解决弃风限电问题。沿海经济发达区域可以结合当地经济特点,因地制宜将海上风电应用到重点产业,打造中国新能源发展和地方产业有机融合的示范。
三一重能副总经理余梁为:2023年,7兆瓦以上风机将成为主流选择
2023年,风电行业可能面临产品质量与价格优势平衡的挑战。随着“抢装潮”期风电机组事故频发,风机质量问题愈发受到高度关注。这不利于风电与其他电源形式竞争中赢得优势。
与此同时,行业还将面临可开发建设用地与巨大市场增量不匹配的挑战。“十四五”各省风电规划总计超过3亿千瓦,加之三批“沙戈荒”风光大基地推进,市场增量激增。与之相应的是风电开发建设用地审批严格,可用开发建设用地受到限制。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将是一大挑战。
希望相关政府部门能给予政策支持,简化流程审批保障合理用地,推动国家规划的各大基地顺利开工落地。
此外,风电行业内部也将更加注重各项节地技术。例如,三一重能正在大规模推广“箱变上置”技术,将箱式变电站放置在机舱内部而不是地面,以节省了箱变占地,进一步降低征地难度。
随着国家第一批、第二批“沙戈荒”风光大基地逐渐开工,第三批开启申报,预计明年“三北” 区域会迎来装机高峰。更大兆瓦风电机组也将成为必然选择,预计2023年7 MW以上风机将成为行业主流选择。以1 GW风电基地为例,采用7 MW风机可比5 MW减少机位点57 个,减少征地900万平方米。
目前,部分省份消纳问题仍较为突出,尤其是“三北”区域,风资源禀赋高但消纳较为有限。随着绿氢、绿氨等多元化消纳场景逐渐显现,绿电直供、火电灵活性改造等模式逐渐拓展,以及特高压外送通道的建设推进,必将进一步解决行业高度关注的消纳问题。
欣旺达副总裁梁锐:储能市场将长期保持上升势头
2022年储能市场爆发,有特定的背景条件,一是俄乌冲突下的欧洲能源危机,二是由于美国商用储能发展非常快。储能系统主要使用磷酸铁锂电池。相对于日韩,中国的磷酸铁锂产能有巨大的优势,所以2022年国内储能企业有非常好的发展机会。
我们对2023年的储能市场持乐观看法,市场还会保持上升势头,但可能不会像今年的增长速率那么高。一方面,欧洲在努力摆脱对俄罗斯能源和美国页岩气的依赖,所以需要更大程度发展新能源储能系统。我们预判,欧洲明年会出台更详细的规划或更激进的政策。
另一方面,中国已经明确在西部地区建立更多的光伏和风力电站,这些新能源发电设施会对储能提出更多要求。
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是新能源发电加储能,但目前大部分的储能还是抽水蓄能,电化学储能占比不到10%。中国政府未来计划重点发展电化学储能,共享储能后会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业务发展方向。未来几年,零碳和低碳工业园区会成为电力和储能市场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长期看储能会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
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警惕锂电产业大量投资和资源浪费
动力电池产业是高科技制造业,本质是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前沿技术为引领。十年的时间里,正是因为技术的不断突飞猛进,使得电池的能量密度提升了3倍,循环寿命达到12000次以上。
目前,宁德时代仍然在加快电池的研发速度,比如今年我们推出的麒麟电池拥有世界最高集成度,再次突破了续航里程的瓶颈。
技术加速创新的同时,也必然会加速落后产能的淘汰。在市场竞争中,只有性能好、更安全、更低碳的产品会越来越受到市场的欢迎。
虽然这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但是我们仍然要警惕这其中造成的大量投资和资源浪费。许多产能一落地,就失去了市场竞争力。这些大量低端落后产能的存在,将会扰乱市场秩序,导致劣币驱逐良币,也不利于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孚能科技董事长王瑀:车企对钠电池将抱有较高期待
由于近两年碳酸锂等原材料价格持续高企,车企将对钠电池系统抱有较高的期待,也会加快钠电池系统的量产装车。相比锂电池,钠离子电池的理论成本具有优势。
钠电池仍是一门实验科学,需要反复的实验和验证,没有捷径可走,经验的作用极其重要。钠电池并非全新的技术路线,复出的钠电池的验证和应用周期相对较短,率先落地的可能性也会更大。
孚能科技的研发团队从1997年开始研究车用动力电池,对包括钠离子在内的多种技术路线都有涉足。
今年9月的发布会上,孚能科技首次对外展示了材料体系的布局,计划在2023年推出第一代钠离子电池产品,到2030年将能量密度从160 Wh/kg提升至220 Wh/kg。目前,孚能科技正在与整车厂车一起开发钠电池系统,预计不久后面世。
对于储能行业,现阶段增长的驱动因素仍以政策引导为主,比如国内要求新能源发电机组强制配储,美国对ITC补贴的加码等。但只有形成市场化机制,储能才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目前锂电池储能还面临着很多挑战,比如循环次数要满足20年甚至更久的运营周期,电芯和系统的可靠性、运维的经济性和便利性等问题。预计到2025年,储能会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电化学储能技术性能进一步提升,系统成本降低30%,甚至更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