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总复习(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上)
修辞
【典例引领】
(2022·江苏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登东山寄昌叔①
王安石
城上啼乌破寂寥,思君何处坐岩峣②。
应须绿酒酬黄菊,何必红裙弄紫箫。
落木云连秋水渡,乱山烟入夕阳桥。
渊明久负东篱醉,犹分③低心事折腰。
【注】①本诗写于1051年,作者时年31岁,担任舒州通判。昌叔:王安石的妹夫。②岩晓:高山。③分:甘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以声衬静,用划破寂静的乌啼之声,渲染出了秋日傍晚的空寂,自然的引出了下文对昌叔的思念之情。
B.第三句想象二人相逢之后,登高赏菊,相对酣饮。“黄”对“绿”,色彩清新中带着明艳,场面十分欢快。
C.颈联写诗人极目远望,只见流云将“落木”“渡口”连成一片,山峦缭绕,落日依依。意境开阔,气韵生动。
D.尾联用典,既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高洁品质的钦佩之情,又表达了对陶渊明竟也曾因仕途而折腰的深深遗憾。
2.辛弃疾在《水龙吟》中,有这样的感叹:“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王安石这首诗颔联中的“红裙”与辛弃疾《水龙吟》中的“红巾翠袖”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两者表情达意有何不同?
【答案】1.D
2.(1)借代,都是代指女子。(2)①《九日》中强调二人聚会,只需要绿酒黄菊,无需音乐助兴,表达了二人高雅脱俗的情怀;②《水龙吟》中,写谁能唤来歌女为自己擦去英雄泪,表达了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的激愤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对陶渊明竟也曾因仕途而折腰的深深遗憾”错。尾联借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的仰慕,表达了诗人自己甘愿居于下位为国效力的志向。
故选D。
2.考查学生鉴赏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红裙”“红巾翠袖”都是以服饰代女子,是借代修辞。
《水龙吟》中“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谁能请来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来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揾,擦拭。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表达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激愤。
本诗“应须绿酒酬黄菊,何必红裙弄紫箫”颔联作者想象二人相逢之后,登高赏菊,无需音乐助兴,相对酣饮。“绿酒酬黄菊”指畅饮赏菊之事,“红裙弄紫箫”指音乐助兴。“红裙”对“绿酒”,“紫箫”对“黄菊”,色彩清新中带着明艳,场面欢快。表达了二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方法技巧】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
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另一事物,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等。运用比喻可以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繁冗为简洁。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夸张:就是为达到某种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运用夸张可以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可以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如:羌笛何需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对偶:就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句子表示两个相对、相近或相关的一种修辞方式。运用对偶可以使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如: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洲。——崔颢《黄鹤楼》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法。运用排比可以使结构紧凑,文意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运用反复可以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借代:就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而借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运用借代可以使诗歌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设问:就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运用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双关:就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的修辞,有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两种。运用双关可以使表达含蓄,语义丰富。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顶真:就是用句末的词语作下一句的开头的词语的修辞。运用顶真可以使环环紧扣,引人入胜。 议事说理,准确、谨严、周密。抒情写意,格调清新。壮物叙事,条理清晰。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通感:也叫移觉,就是把人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运用排比可以使感觉互换,生动形象,启人联想,耐人寻味。如: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的《玉楼春春景》
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
答题模式:
1.答题时首先明确手法。
2.结合诗歌解释为什么是这种手法。
3.答出效果。
【通关训练】
(2022·广东·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草书歌
陆游
倾家酿酒三千石,闲愁万斛酒不敌。
今朝醉眼烂岩电,提笔四顾天地窄。
忽然挥扫不自知,风云入怀天借力。
神龙战野昏雾腥,奇鬼摧山太阴黑。
此时驱尽胸中愁,槌床大叫狂堕帻。
吴牋蜀素不快人,付与高堂三丈壁。
【注】此诗作于1182年,诗人正谪居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前四句写酒不敌愁,酒醉后,醉眼如岩下闪电,提笔欲奋臂疾书,四顾却突然感到茫茫天地如此狭窄,感慨颇深,此为作草书的感情酝酿阶段。
B.吴地名纸、蜀地素帛,尚不足以让诗人快速书写,只好在高堂三丈墙壁之上尽情“挥扫”,这两句写得极妙,把诗人的豪迈狂放之情推向高潮。
C.本诗风格含蓄而狂放,借醉后狂草来抒写愁思,“倾家酿酒”,痛饮万斛,借天之力“挥扫”,“槌床大叫”,“付与高堂”,“狂”字点睛,贯穿全诗。
D.本诗表现了集爱国者、豪放诗人、书法家于一身的陆游的时代苦闷,艺术表现独具特色。
2.“神龙战野昏雾腥,奇鬼摧山太阴黑。”两句写尽草书之气势神韵,请从修辞的角度加以赏析。
【答案】1.B
2.①比喻新颖奇特,以“神龙战野”“奇鬼摧山”比喻草书纵横飞舞之笔力、形态,尤为形象入神。②“昏雾腥”运用通感,以嗅觉写视觉,增强了真实感。②运用夸张,奇鬼摧摇着大山,连月亮也黯然无光,与上句共同形成一种气氛,将草书的狂放神韵充分显示了出来,形神兼具。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
B.“尚不足以让诗人快速书写”错误,诗中“快人”不是“让诗人快速书写”,而是“快人心意”。“吴牋蜀素不快人,付与高堂三丈壁”是说吴地所产的名纸与蜀地所产的素帛,书写起来还不足以快人心意,只有在那高堂的三丈墙壁之上尽情“挥扫”,才能使人心情畅快,把诗人凭借草书驱愁之情抒发得淋漓酣畅。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以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这两句是写草书的气势神韵,结合修辞分析效果的时候应凸显这一点。
首先理解这两句的意思,然后结合修辞分析效果。
“神龙战野昏雾腥,奇鬼摧山太阴黑”,这两句形容草书笔力遒劲,飞舞驰骤,象神龙战于野外,一片昏雾中还散发出血腥的气味,又象奇鬼摧摇着大山,连月亮也黯然无光。
这两句将草书纵横飞舞的笔力、形态比作 “神龙战野”“奇鬼摧山”,可见气势之盛、力道之足。而“昏雾腥”则使用通感,草书纵横飞舞是视觉所见,而“腥”是嗅觉所闻,用嗅觉来写视觉。“神龙战野”“奇鬼摧山”“太阴黑”,诗人用这些现实生活不可能出现的景象来形容草书之气势,这是夸张的修辞手法,充分展现了作草书时的精神状态和所作草书的气势与神韵。
(2022·贵州贵阳·一模)阅读下而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桂枝香·观木樨①有感,寄吕郎中
陈 亮②
天高气肃,正月色分明,秋容新沐。桂子初收,三十六宫都足。不辞散落人间去,怕群花、自嫌凡俗。向他秋晚,唤回春意,几曾幽独!
是天上余香剩馥。怪一树香风,十里相续。坐对花旁,但见色浮金粟。芙蓉只解添愁思,况东篱、凄凉黄菊。入时太浅,背时太远,爱寻高躅③。
【注】①木樨,桂花的一种,花小香浓。②陈亮,字同甫,南宋文学家、思想家。少年时即显示非凡的才华和志量。屡遭忌恨与诬告,多次入狱。数次上言,仍未被朝廷任用,但始终竭忧于国事。③高躅,高尚的行迹。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描绘秋夜天穹如洗,皓月当空,为桂花盛开营造出明净澄澈的氛围。
B.“金粟”一词采用比喻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木樨花的颜色与形状。
C.而对东篱黄菊,词人想起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情景,内心甚是向往。
D.最后三句,词人借评价桂花表达自己时运不济依然积极用世的高远志向。
4.词的上阙采用拟人手法,借木樨述怀。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案】3.C
4.①“不辞散落人间去”借写月宫里的木樨愿散落人间,表达词人积极用世的热忱;②“怕群花、自兼凡俗”借写木樨担心群花自嫌凡俗,委婉表达词人超凡拔俗的自信;③“唤回春意,几曾幽独”借吐放于秋夜的木樨力图唤回逝去的春意而并不自觉幽独,表现词人力挽狂澜、建功立业的豪情。
【解析】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词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C.“内心甚是向往”错。由“况东篱,凄凉黄菊”可知,词人认为陶渊明遗世独立不足取法。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艺术手法及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上阕把木樨拟人,“不辞散落人间去”,指虽然是月宫中的仙花,但却不惜散落人间,为人世带去阵阵香气,作者借此想要表达自己愿意为人间奉献自己的才能,反映出词人积极用世的热忱。
“怕群花、自嫌凡俗”,写桂花想要散落人间,又怕群花因此而自我嫌弃过于凡俗,充分体现词人才能出众的自信。
“向他秋晚,唤回春意,几曾幽独”,借桂花在秋季开放,来表达自己的能力即使是在晚秋时节,也能唤回早已逝去的春意,不会独自幽香,流露出词人力挽狂澜、建功立业的豪情。
表现手法
【典例引领】
(2022·广东深圳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二月十九日携白酒鲈鱼过詹使君食槐叶冷淘①
苏轼
枇杷已熟粲金珠,桑落初尝滟玉蛆②。
暂借垂莲十分盏,一浇空腹五车书。
青浮卵碗槐芽饼③,红点冰盘藿叶鱼。
醉饱高眠真事业,此生有味在三余④。
【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十月,苏轼被贬惠州。詹使君,指惠州知州詹范。②玉蛆,浮在酒面上的白色泡沫。亦以代酒。③槐芽饼,即槐叶冷淘,我国古代一种传统凉食。④三余,典出三国董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意在强调这些被人们忽略的闲暇时间可以用来读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既点明时节,又描述美食美酒,引出了下文苏轼与詹使君宴饮情景的描写。
B.颔联写诗人用荷叶杯盏,斟满美酒,痛饮一番,来浇空有满腹经纶的胸中块垒。
C.末句用“三余”之典,不写读书,而叙闲暇享乐,说明诗人意志消沉,不思进取。
D.律诗中间两联讲究对仗,本诗前三联皆对仗,体现格律严谨、语言整饬的特点。
2.苏轼是著名的美食家,在本诗前三联中,他用了哪些手法来写美食美味?请简要赏析。
【答案】1.C
2.(1)对比。首联中金黄色的枇杷与白玉色的美酒,颈联中青绿色的槐芽饼与绯红的藿叶鱼,色彩对比鲜明,让人垂涎欲滴。
(2)衬托。用垂莲盏、圆卵碗、大冰盘等器具盛放美酒佳肴,美器衬美食,更显美食色味俱佳,令人口齿生津。
(3)比喻。首句把枇杷比作金珠,写出了枇杷的色泽诱人。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意志消沉,不思进取”分析错误,此句表现了诗人被贬之后的复杂心情,既有旷达洒脱,又有落寞失意。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
在本诗中,作者运用了多种手法来描写美食。
第一,本诗的首联 “枇杷已熟粲金珠,桑落初尝滟玉蛆”,写枇杷已熟,金灿灿圆润如珠;启封一坛桑落酒,酒沫洁白盈盈。此联中将金黄色的枇杷与白玉色的美酒进行对比,在对比中体现出颜色的反差;而颈联“青浮卵碗槐芽饼,红点冰盘藿叶鱼”中青绿色的槐芽饼与绯红的藿叶鱼同样运用颜色的对比,通过鲜明的色彩对比,突出食物的美好,,让人垂涎欲滴。
其次,作者运用衬托的手法,通过描写盛放食物器具的精美来衬托食物的美好,颈联“青浮卵碗槐芽饼,红点冰盘藿叶鱼”中,卵碗,圆卵形的碗。冰盘,大瓷盘,光洁如冰。槐芽饼盛在圆碗里,一抹青色浮现;藿叶鱼片排在白瓷盘中,点点绯红。盛放食物的器具衬托了食物,更显美食色味俱佳,令人口齿生津。
最后,作者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首句中“枇杷已熟粲金珠”,此处将枇杷比喻为金珠,生动地描写出了枇杷色泽诱人,从中可以联想到枇杷已经熟透,吃起来一定甘甜异常。
【方法技巧】
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1、联想、想象: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2、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情节。
3、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4、对比(对照 ):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5、衬托(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6、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7、(前后)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8、正侧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9、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以实衬虚、以虚衬实,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10、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含蓄地寄托作者的主张、哲理,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11、直抒胸臆:即景抒怀,直接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情感和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12、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13、融情于景: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14、衬托或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岀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
15、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16、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答题模式:
(1)首先必须准确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技巧的具体的鉴赏。
(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
(4)再次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了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
【通关训练】
(2022·山东泰安·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 雪
戴叔伦
花雪随风不厌看,更多还肯失林峦。
愁人正在书窗下,一片飞来一片寒。
寒梅词
李九龄①
霜梅先拆岭头枝,万卉千花冻不知。
留得和羹滋味在,任他风雪苦相欺。
【注】①李九龄:洛阳人,唐末进士。生活在唐宋之交,因社会动荡,一生抱负难以伸展。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戴诗中的“花雪”写出了雪的形态,“林峦”是雪花的归宿,表现了诗人的志趣与追求。
B.戴诗中诗人以“愁人”自居,窗外到来的小雪很难给愁苦的诗人带来一丝快乐与慰藉。
C.李诗中霜梅凌霜开放,而万卉千花尚未苏醒,将二者对比,突出梅花不畏严寒的精神。
D.李诗中“和羹”一语双关,指梅可做成羹汤,也表明怀抱坚定、矢志不移的执着坚韧。
2.这两首诗都使用“风雪”这一意象,请简要分析两诗中描写“风雪”的手法和作用各有何不同。
【答案】1.B
2.①戴诗主要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从诗人的感受“不厌看”“一片寒”描写风雪,抒发了对帮助诗人排解愁怨的随风飞舞的雪花的喜爱之情。这一意象主要为抒情服务。②李诗采用拟人的手法描写风雪,风雪对寒梅苦苦欺凌,表现出寒梅不畏严寒的坚强意志。这一意象主要为表现寒梅不畏严寒的坚强意志。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与思想情感的能力。
B.“窗外到来的小雪很难给愁苦的诗人带来一丝快乐与慰藉”错,“一片飞来一片寒”是写雪花带来的触感,并不代表作者内心的无限寒冷,由“花雪随风不厌看”可知,雪花能给诗人送来快乐与慰藉。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语言艺术特色的能力。
题干抓住这两首诗使用的“风雪”意象,要求简要分析两诗中描写”风雪的手法和作用。实质上是鉴赏这两首诗描写的诗句,并考虑对诗歌主题的作用。
戴诗,“花雪随风不厌看,更多还肯失林峦”“一片飞来一片寒”是借助诗人之眼看风雪,主要采用的是侧面描写的方法,风雪是诗歌中的意象,意象是为抒情服务的。
李诗,“任他风雪苦相欺”风雪是寒梅的欺凌者,此处赋予了风雪以人的特征,使用的是拟人的手法,写风雪是为了表现寒梅不畏严寒的坚强意志。
(2022·陕西·交大附中模拟预测)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文氏外孙【1】入村收麦
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注释:【1】文氏外孙:指文骥,苏辙的外孙。
3.下列对诗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杨诗“田夫”两句,写出了一家四口插秧时悠闲从容,秩序井然。
B.杨诗“秧根”两句,写田里秧苗还未完全插好,要提防鹅鸭捣乱。
C.苏诗“三夜”两句,写连日阴雨后天晴,乡邻手举竹竿跳起舞来。
D.苏诗“闭廪”两句,写诗人抖擞起精神,赋诗迎接外孙收麦归来。
4.这两首诗都写了劳动场景,但运用的手法不同。请结合诗句赏析。
【答案】3.B
4.①杨诗正面描写劳动的场景。如:动词“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具体,表现分工;局部特写表现辛苦:“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进一步点明雨中抢插,从句中不难领会春雨之密、之急、之大,否则,不至于从头上流入脖颈并沾湿肩膀;比喻手法增加生动性,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对话描写突出劳身劳心。不正面回答妻子唤他吃饭,却叮咛妻子照管好鹅鸭,不要破坏秧苗。
②苏诗侧面描写表现劳动场景。如:用收麦人的“饥乏”和外孙的“劳苦辛”表现抢收新麦劳动的紧张、热烈;用“一竿晴日舞比邻”表现乡邻盼来晴日的喜悦,渲染抢收的迫切气氛,令人想见收麦时热火朝天的景象。
【解析】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悠闲从容,秩序井然”错,写雨中抢插稻秧,紧张热烈的劳动场面。
C.“乡邻手举竹竿跳起舞来”错,“一竿晴日”指日上一竿,“一竿晴日舞比邻”写初升的太阳令乡邻欢欣鼓舞。
D.“赋诗迎接外孙收麦归来”错,“赋诗怜汝足精神”意思是,写下这首诗来赞扬外孙不辞劳苦的精神。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杨诗正面描写了农人在雨中抢插稻秧的辛苦劳碌。首联“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通过“抛”“接”“拔”“插”四个动作的描写,使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跃然纸上;颔联“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充满着一股火烟味,从句子中不难领会春雨之密、之急、之大,进一步点明雨中抢插秧苗的紧张热烈,暗示抢插秧苗无异于一场紧张的战斗;颈联“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表现农妇呼唤农夫吃早饭,休息一会,却无人搭话,表现了抢插秧苗的紧张;尾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是田夫的回答,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了农忙时节紧张热烈的劳动场面,表现了农人的勤劳。
苏诗通过诸孙入村帮助自己收麦的侧面描写,来表现劳动的繁忙与辛苦。颈联“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从侧面表现麦收季节繁忙的劳动场景。诗句没有直接描写麦收场景,而是通过家里人忙着做饭、忙着酤酒的场面来间接刻画麦收劳动的艰辛与劳苦,表达了诗人对诸孙的感激之情;颔联“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运用了对比手法,连绵阴雨时人们的沮丧与雨过天晴时人们的欢欣形成对比,渲染了农人急于抢收的迫切心情,令人可以相见农人收麦时热火朝天的紧张忙碌的景象。
(2022·陕西宝鸡·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致酒行①
李贺
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
主父②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吾闻马周③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注】①元和初年,李贺因其父名“晋肃”的“晋”与“进士”的“进”同音,被人以避讳父名为由剥夺了科举考试资格,诗人在离开长安的回乡途中创作了这首诗歌。②主父:主父偃。元光元年,主父偃“西入关见卫将军,卫将军数言上,上不召”。后主父偃直接上书汉武帝刘彻,当天就被召见,一年中升迁四次。③马周:《旧唐书》中说,马周“少孤贫好学……落拓不为州里所敬……西游长安,宿于新丰逆旅,主人唯供诸商贩而不顾待”,后被唐太宗重用。
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人奉觞客长寿”写店主人奉觞敬酒,祝客长寿,这是失意的诗人冷眼旁观到的场景,和“零落栖迟”的处境吻合,也巧妙照应了题目。
B.“我有迷魂招不得”至篇终直抒胸臆作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主人的开导使“我”这个“有迷魂招不得”者茅塞顿开。
C.“雄鸡一声天下白”,诗人用象征手法写店主人的开导生出奇效,使他的心胸豁然开朗。“天下白”的景象光明璀璨,无限敞亮。
D.全诗虽以抒情为主,却运用主客对白的方式,层次分明:第一层潦倒自伤;第二层店主人致酒,劝勉开导;第三层精神振奋。
6.请简析这首诗的用典及其表达效果。
【答案】5.A
6.①诗人用主父偃的故事来自比。“困不归”中含有无限辛酸之情。“家人折断门前柳”,通过家人的望眼欲穿,写出诗人自己久羁异乡之苦,这是从对面落笔。引古自喻与对面落笔同时运用使诗情曲折,生动有味。
②店主人用马周的故事开导诗人。他抓住了诗人上进心切的少年心理,有针对性地讲述了马周一度受厄但终于否极泰来的奇遇。用“天荒地老无人识”的夸张强调了马周的悲惨遭遇,用只凭“两行书”即得皇帝赏识激励诗人积极进取。店主人的这番劝勉语重心长,旨在说明治国之才不免常处逆境,暗示李贺同样会有时来运转的出头之日,无需为目前的零落栖迟感到沮丧。
【解析】
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A.“这是失意的诗人冷眼旁观到的场景”说法错误。“主人奉觞客长寿”中的“客”是诗人自己,是作者亲身经历,不是“冷眼旁观到的场景”。
故选A。
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艺术特色及其表达效果的鉴赏能力。
本诗中有两处用典,其一是“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此处是用西汉主父偃的故事,来写作者自己久羁异乡的痛苦。结合注释可知,“主父西游困不归”,是说汉武帝时主父偃西入关,郁郁不得志,资用匮乏,屡遭白眼(见《汉书·主父偃传》)。诗人以他来自比,“困不归”中含有无限辛酸之情。而后句“家人折断门前柳”中“折柳”代表思念,此处通过家人的望眼欲穿,写出诗人自己久羁异乡之苦,这是从对面落笔。作者引用主父偃的典故而且不直写自己思念家乡,而是写家人思念自己,引古自喻与对面落笔同时运用使诗情曲折,生动有味。
其二是“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此处是运用了唐朝马周的典故。这是店主人用马周的故事开导诗人。《旧唐书》中说,马周“少孤贫好学……落拓不为州里所敬……西游长安,宿于新丰逆旅,主人唯供诸商贩而不顾待”,马周年轻时受地方官吏侮辱,在去长安途中投宿新丰,逆旅主人待他比商贩还不如,他的处境比主父偃更为狼狈。为了强调这一点,诗中用了“天荒地老无人识”的生奇夸张造语,那种抱荆山之玉而“无人识”的悲苦,以“天荒地老”四字来表达,看似无理,实际上极能尽情。马周一度像这样困厄难堪,以后却时来运转,因替他寄寓的主人、中郎将常何代笔写条陈,唐太宗十分高兴,予以破格提拔。“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说的就是这件事。但马周一度受厄但终于否极泰来,最后成为唐太宗一朝的名臣,功成名就。店主人充分抓住了诗人上进心切的少年心理,有针对性地讲述了马周的奇遇,意在说明治国之才不免常处逆境,他说马周只凭“两行书”即得皇帝赏识,言外之意似乎是:政治出路不只是有一种途径,“囊锥”终有出头之日,科场受阻也不能悲观。暗示李贺同样会有时来运转的出头之日,无需为目前的零落栖迟感到沮丧。作者此处通过店主人之口,充分表达出自己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2022·广东潮州·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雕鹗在秋天
范仲淹
秋汉寥寥迥,雄心肯木栖。
人间正摇落,天外绝攀跻①。
月兔精应丧,阳乌影欲齐。
长河匹练小,太华一拳低。
下眄群毛遁,横过百鸟睽。
乘风俊未已,空阔玉关西。
【注】①攀跻:攀登。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两句写雕鹗翱翔于深邃旷远的天空,雕鹗不愿依木而栖,表现了作者想要一展才华、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
B.“摇落”照应“秋天”,写出人间凋零的景象,雕鹗将从天上摇落到人间。
C.“群毛遁”“百鸟睽”写了走兽飞禽对雕鹗躲避退让,衬托出雕鹗不可抵挡的气势。
D.最后两句写雕鹗乘风高起、一往无前、直出玉关的豪俊身姿,气象雄浑,境界廓大。
8.这首诗的第七、八两句手法精妙,请简要赏析。
【答案】7.B
8.①运用比喻,将长河比作匹练,将太华山比作拳头,生动地写出了雕鹗眼中山河的渺小;
②运用衬托,以山河的渺小衬托出雕鹗的飞翔之高、气魄之大;
③托物言志,借雕鹗的高飞秋汉、睥睨山河,寄寓了诗人渴望在广阔天地施展抱负的远大志向。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B.“雕鹗将从天上摇落到人间”错误。句意为“人间正值树叶凋零的季节,穿过云天还继续向上奋翼”,可见是说只有天外才是展翅翱翔的广阔空间。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长河匹练小,太华一拳低”,“长河”指黄河,“太华”指西岳华山,本句的意思是雕鹗在空中盘旋的时候,黄河不过如匹练一样大小,华山就像一个拳头那么高。
比喻手法的运用。把“黄河”比作“匹练”,把“太华”比作“拳头”,生动的写出了即使是壮阔的山河在雕鹗眼中也是如此的渺小。第四联采用比喻和夸张,借黄河之细、华山之低反衬雕鹗飞翔之高,视域之阔,雕鹗的形象更加完足。
衬托手法的运用。以黄河小,华山低,来衬托突出雕鹗飞翔之高、气魄之大。第三联想象月宫中的玉兔和太阳上的金乌,并以此加以衬托,将雕鹗的凶猛高飞的形象塑造得更加饱满。第五联则借群兽和凡鸟来衬托雕鹗的超凡脱俗,卓尔不群,雕鹗的形象更显高大上。
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本诗借雕鹗在极开阔的天空中飞翔,睥睨山河,以“雕鹗”写人,表现了诗人的雄心壮志,寄寓了诗人渴望在广阔天地施展抱负的远大志向。全诗以首联的“雄”和尾联的“俊”为诗眼,以灵动的笔法塑造出雕鹗奋翼进取的英姿,表现出雕鹗驰骋天宇、主宰凡俗的雄心。这雕鹗也正是诗人豪情满怀、志与天齐的镜像和写照。
(2022·湖北·襄阳五中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
欧阳文忠公尝问余:“琴诗何者最善?”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公曰:“此诗固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诗也。”余深然之。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隐括①,使就声律,以遗之云。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去②,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
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③轻。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注释:①隐括:指将其他诗文剪裁改写为词的形式。②尔汝来去:对话时你来我去,是关系亲密的表现。③寻:长度单位。
9.下列对词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昵昵”两句,描写了天将亮时小儿女在夜灯下亲昵地私语的场景。
B.“忽变”三句,写琵琶曲调变为高昂,就象勇猛的将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展现了乐音迅疾雄浑的气势。
C.“众禽里”三句,写音乐的婉转错杂,于众声中独不闻凤凰的鸣叫。“跻攀寸步千险”两句,夸张地写出曲调由艰涩上升到陡然下降的起落变化。
D.本词展现了弹者高超的技艺和听者欣赏的境界,表现出作者深厚的创作功力。
10.为了将无形的音乐表现得更真切可感,本词与白居易的《琵琶行》用了很多相似的手法,请从中任选两种表现手法,结合两首作品作赏析。
【答案】9.A
10.①比喻。本词将乐声比作男女谈情的私语、勇士猛进的呼喊、飘荡的晚云飞絮、百鸟和鸣、攀高步险和坠入深渊(举出一例即可)。《琵琶行》将琵琶声比作“私语”“急雨”“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冰泉冷涩”“银瓶乍破”“铁骑突出”和“裂帛”比喻手法,变抽象为具体(或:将乐声转化为易于感知的其他声响或形象),将音色特质和节奏起伏表现得真实可感,产生了动人心弦的感染力。
②烘托。本词中“肠中冰炭”是写音乐一会儿让人感受到悲凉的寒意,一会儿又让人领略到欢快的热情,让人产生强烈的感情波动;“无泪与君倾”是写音乐之动人,让人连连泣下,以至最后再也没有泪水可以倾洒了。《琵琶行》则有“主人忘归客不发”“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江州司马青衫湿”。这都是通过听者的感受或环境的描写,侧面烘托出音乐的艺术效果,令人沉浸在音乐世界里回味无穷。
③对比。本词所写的音乐忽而轻柔,忽而雄壮,忽而切近,忽而悠远,忽而高扬,忽而低沉。《琵琶行》中,有“大弦”的骤急粗重和“小弦”的轻柔细密,有“间关莺语”的流利宛转和“泉流冰下”的冷涩悲咽这种手法,呈现出音色、节奏甚至情感上的巨大反差,突显了音乐表现的丰富性和弹奏者非凡的艺术功力。
【解析】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描写了天将亮时小儿女在夜灯下亲昵地私语的场景”错误,此处并非实写私语场景,而是将琵琶弹奏声比作私语(或从琵琶弹奏声中听出私语况味);另,“天将亮时”的解说亦不合语意,“微明”是指灯光微弱。
故选A。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比喻。本词中,“昵昵儿女语”“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等句都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如“忽变”三句,写曲调由低抑到高昂,犹如战士在鼓声下驰骋沙场,无人可挡。《琵琶行》中,“如急雨”“如私语”“水浆迸”“刀枪鸣”“珠落玉盘”“莺语花底”等都是比喻,将乐声转化为易于感知的其他声响或形象,将音色特质和节奏起伏表现得真实可感,产生了动人心弦的感染力。
烘托。本词中,“肠中冰炭”,写听者感受之深,肠中忽而高寒、忽而酷热,写出音响之撼人,不仅使人坐立不宁 ,而且简直难以禁受,“无泪与君倾”写音乐之动人,由于连连泣下,再没有泪水可以倾洒了。《琵琶行》中,如“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作环境的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已曲曲传出。惟其萧瑟落寞,因而反跌出“举酒欲饮无管弦”。“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对比。本词中,上阙描写音乐从开始的轻柔旖旎,瞬间变为雄壮高扬,然后归于悠扬致远;在下阙则对比音乐本身,一是同一时间内,繁音细响与清越之声之对比,二是不同时间内,音乐之抑扬起伏的对比。《琵琶行》中,“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对比,“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写出先“滑”后“涩”的两种意境,“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象“莺语花底”,“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象“泉流冰下”,呈现出音色、节奏甚至情感上的巨大反差,突显了音乐表现的丰富性和弹奏者非凡的艺术功力。
抒情手法
【典例引领】
(2022·浙江台州·模拟预测)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①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乙)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②
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③。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注】①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②杜二甫:即诗人杜甫。③徂徕:山名。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B.甲诗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入了诗人初次见到长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C.乙诗颔联中,这一“重”字,热烈地表达了李白希望重逢欢叙的迫切心情,又说明他们生活中有共同的乐趣,富有浓烈的生活气息。
D.乙诗尾联以“且尽手中杯”结束全诗,干脆有力。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充满豪放不羁和乐观开朗的情调。
2.两首诗同是表达送别的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但该手法运用却有差别,试比较其不同之处。
【答案】1.B
2.①甲诗“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或者不写自己对故乡的依恋,反而从对面落笔,写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一路送我远行),生动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②乙诗颈联“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前一句近景,写出眼前泗水秋波摇荡,后一句远景,“明”,“照亮”的意思,赋予静态的山水动态感,显得富有生机,作者借明媚之景,表达了诗人与朋友即将分别时的豁达情感。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技巧的能力。
B.“巧妙地融入了诗人初次见到长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错误,应该是诗人初次见到平原时的感受和体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说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如果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所以这两句是写初到平原的感受和体验。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先看甲诗。
由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来看,诗人本是依恋不舍故乡,却说故乡的山水不舍自己,“送”的对象是山水,是山水“送”“我”,赋予山水以人的情感动作,这是使用拟人的手法。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无限留恋,依依难舍,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由此可知,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表达的是对故乡的不舍之情。
再看乙诗。
由诗歌标题可知,这是写李白送别杜甫。“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说明他们是在秋高气爽、风景迷人的情景中分别,这里形容词“明”用如动词,赋予静态的自然色彩以运动感。不说徂徕山色本身如何青绿,而说苍绿色彩主动有意地映照徂徕山,这就把山色写活,显得生气勃勃而富有气势。且前一句说漾漾的秋波摇荡在眼前泗水,这是近景,后一句说熠熠的海色映亮了远山徂徕,这是远景,远近结合展现了风景之明媚,用明媚之景体现了二人分别时的豁达之情,所以就有了尾联“且尽手中杯”的豪放举止,感情豪迈而爽朗。
【方法技巧】
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还有借助特殊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写等,答题时根据具体的诗歌具体的分析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是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
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在处理情感时一般不是直接的抒情,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叙事则因事缘情,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记史则咏史抒怀。
因事缘情
如唐代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又如白居易的<蓝桥驿见元九诗> “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这首绝句,乍读只是平淡的征途纪事,顶多不过表现白与元交谊甚笃,爱其人而及其诗而已。其实,这貌似平淡的二十八字,却暗含着诗人心底的万顷波涛。可贵的友情,可泣的共同遭际,诗中一句不说,只是让读者自己去寻觅包含在春雪秋风中的人事深沉变化,去体会诗人那种沉痛凄怆的感情。这正是所谓“言浅而深,意微而显”。
借景抒情
当作者对某种景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做借景抒情。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乐景写乐情:如唐代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是描绘春雨夜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从春草中,从园柳和鸣禽中,诗人感到春天的蓬勃生机,透露出喜悦的感情。
哀景述哀情:如刘禹锡的《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诗人把石头城放到沉寂的群山中写,放在带凉意的潮声中写,放到朦胧的月夜中写,这样尤能显示出故国的没落荒凉。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荣富贵,俱归乌有。诗中句句是景,然而无景不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再如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佳。忽然听到挚友也蒙冤被贬,内心更是极度震惊,万般怨苦,满腹愁思一齐涌上心头。以这种悲凉的心境观景,一切景物也都变得阴沉昏暗了。首尾两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以哀景抒哀情,情与景融合一体,“妙合无垠”。
乐景衬哀情:《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如杜甫的《绝句二首》“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碧绿的江,青葱的山,火红的花,洁白的鸟,这春末夏初的景色不可谓不美,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再如唐代张仲素的《春闺思》“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春意盎然的美景反衬出少妇内心的哀怨、凄凉。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托物言志
作者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虞世南的《蝉》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王安石的《北陂杏花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杏花,绚丽而脱俗,傍水杏花,更是风姿绰约,神韵独绝。本诗写临水开放的杏花,是一首咏物诗,更是作者淡然心境,高洁人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倔强个性的体现。
咏史抒怀
如张可久的《 [中吕]•卖花声》怀古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这首曲慨叹秦汉时统治者之间的战争和各民族间的战争,给老百姓造成了深重的灾难,表现了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又如刘禹锡的《 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衣冠往来的乌衣巷,而今已经荒凉冷落,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
【通关训练】
(2022·湖北恩施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高适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①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注】①青枫江指浏水,在长沙与湘江汇合。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句以问句开始,“嗟”字,有“叹息”之意,体现诗人对友人被贬的境遇表示关切和同情,可见诗人对两位友人饱含的真切情谊。
B.颔联上句借猿啼凄楚令人闻之落泪,烘托李少府贬谪之地的荒凉冷落;下句由长沙想到衡阳大雁传信,意在王少府很少与诗人联系。
C.尾联中作者并不沉沦于离别的悲伤凄楚之中,这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中体现的胸襟有共通之处。
D.这首送别诗构思工整,自然精当。首联“此别”、“谪居”四字,巧妙将标题中“送”和“贬”点出,既呼应分别时的背景,又为尾联抒情铺垫。
2.盛传敏在《碛砂唐诗纂释》中评价颈联:“且就中便含别思。”请结合颈联,赏析颈联抒发离别之思的精妙之处。
【答案】1.B
2.①颈联运用想象(虚实结合)暗示友人被贬之地,同时巧妙回扣题目;②上句想象王少府到长沙,望着开阔辽远之景会洗却贬谪之苦;下句想象李少府到了峡中,可以去白帝城凭吊古迹,以求慰藉;③诗人借想象之景,含蓄深切地抒发诗人对友人离别的牵挂和被贬时的劝慰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意在王少府很少与诗人联系”分析错误。“衡阳归雁几封书”句中“归雁传书”是借用苏武雁足系书故事,但长沙路途遥远,归雁也不能传递几封信。意即诗人希望王少府应多与我书信联系。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诗的颈联“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因构思巧妙而受到历代诗人的称许。
首先,上句想象长沙的自然风光。青枫江指浏水,在长沙与湘江汇合。这句写王少府到了长沙,在秋高气爽的季节,望着那明净高远、略无纤尘的蓝天,自然会洗尽烦恼。
下句想象夔州(即今四川奉节县)的名胜古迹。白帝城为西汉公孙述所筑,在夔州,当三峡之口。这句写李少府到了峡中,可以去古木参天、枝叶扶疏的白帝城凭吊古迹,以求慰藉。这样就运用想象,通过“青枫江”“白帝城” 来暗示友人被贬之地,同时巧妙回扣题目。
其次,作者通过自己的想象之景,无论是青枫江上的秋帆,还是白帝城边的古木,无疑都是游赏的佳处,作者指出,虽然被贬,但却有机会去游赏那些贬地的风景,也算是有失有得,所以此处含蓄深切地抒发诗人对友人离别的牵挂和被贬时的劝慰之情。
上句说流连光景,下句说寻访古迹,实际也是对二人共同讲的。这样,在精炼的字句中,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既照顾到了二人不同的地点,又表达了对双方一致的情意。
(2022·山西运城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种兰
苏辙
兰生幽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
知有清芬能解秽,更怜细叶巧凌霜。
根便密石秋芳草,丛倚修筠①午荫凉,
欲遣蘼芜②共堂下,眼前长见楚词章。
【注】①修筠:修竹。②蘼芜:又名蕲、薇芜,一种芳草。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先点出兰草的生长习性,然后交代了种兰的起因:在东轩种兰的朋友给作者送来了一些兰花,于是就在院子里种下了它们。
B.颔联写到兰花的清香能够除去污秽之气,兰花的叶子纤细却能够经受得了霜冻,表达了作者对兰花的喜爱。
C.尾联写到作者想要清理院中的蘼芜等杂草,从而就能看到他向往的楚辞诗句的意境了,突出对兰花之爱。
D.本诗由种兰这件小事即事抒情,用铺叙的手法介绍了兰花的可爱之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情感。
4.颈联应如何理解?运用了何种手法表达了何种感情?
【答案】3.C
4.(1)兰花扎根于密石,生命力顽强,到了秋天依然繁茂苍翠,它们喜欢生长在竹子旁边,享受竹子的阴凉。
(2)颈联介绍了兰花的生长习性,借兰花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对兰花的喜爱之情,以及志向高洁、不愿与俗人为伍的情怀。
【解析】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C.“蘼芜等杂草”错误,蘼芜是一种香草,由“共堂下”也可以知道是要将蘼芜跟兰草一起种在堂前。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及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根便密石秋芳草,丛倚修筠午荫凉”,兰花即便扎根于乱石中,却依然在秋天早早绽放在竹林中,这里一簇那里一丛享受着阴凉。
这是介绍兰花的生长特点,生命力强,喜欢生长在竹子旁边等。这里表面上写的是兰花,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情怀,为托物言志。
颔联已经交代诗人喜欢兰花,颈联再次写兰花的生长特点,表明诗人对兰花的喜爱。兰花生长在乱石之中,有顽强的生命力,且与竹子为伍。这里的“兰花”“竹子”都有象征意思了,植物四君子“梅兰竹菊”,此处写了“兰”“竹”,表明主人是个品行高洁的君子,且不随波逐流,或者是不与世俗为伍等。
(2022·山西·太原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①
孟浩然
一丘②常欲卧,三径苦无资。
北土③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注】①秦中:此指长安。远上人:上人是对僧人的敬称,远是法号。事迹未详。②一丘:即一丘一壑,意指隐居山林。语出《晋书·谢鲲传》。③北土:指秦中。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此诗为寄赠远方友人之作,诗中充满了失意、悲哀与追求归隐的情绪,是一首含蓄的抒情诗。
B.首联中“一丘”和“三径”都是作者借典故以表明隐逸思想,颇为自然贴切。
C.颈联进而书写滞留帝京的景况和遭遇,表现了诗人旅况的穷困和心意的灰懒。
D.“凉风”“蝉鸣”等既表现出秋天一派萧瑟的景象,又回扣诗题“感秋”,“益悲”之情油然而生。
6.《毛诗序》有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是说诗人不仅要内心有诗情,还要把情感传达出来。诗人是怎样把内心的情感传达出来的呢?请简要分析。
【答案】5.A
6.①直抒胸臆,诗人用“苦无资”直说自己想隐居而无力隐居的困苦;用“非吾愿”直说自己不愿意做官。②借景抒情,作者借“凉风”“蝉鸣”等意象表现诗人内心的悲苦之情。③用典。“一丘”“三径”的典故表达了归隐的思想。④对比。颔联用“北土”以对“东林”,用“非吾愿”以对“怀我师”,正反相对,更能突出作者厌恶仕途、向往隐逸的思想感情。
【解析】
5.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鉴赏能力。
A.“是一首含蓄的抒情诗”错,通过“苦”“怀”“悲”等词可知,这首诗最显著的特点在于直抒胸臆,所以这应是一首直率的抒情诗。
故选A。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表达技巧概括诗歌情感的能力。
①这首诗歌的显著特点在于直抒胸臆。诗人对“一丘”称“欲”,对“无资”称“苦”;对“北土”则表示“非吾愿”,思“东林”于是“怀我师”;求仕进而不能,这使得作者的壮志衰颓;流落秦中,穷愁潦倒;感受到凉风、听到蝉声而“益悲”。这种写法,有如画中白描,不加润色,直写心中的哀愁苦闷。
②七句写“凉风”,八句写“蝉鸣”,这些景物,表现出秋天的景象。凉风瑟瑟,蝉鸣嘶嘶,很容易使人产生哀伤的情绪,在营造悲凉意境的同时,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悲苦之情。这是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
③“一丘”,即一丘一壑,意指隐居山林,语出《晋书·谢鲲传》。“三径”,《三辅决录》卷一谓“蒋翊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不出,唯求仲、羊仲从之游”。“一丘”和“三径”都是借用典故,形象地表明了诗人的隐逸思想。
④颔联用“北土”以对“东林”,用“非吾愿”以对“怀我师”,对偶相当工稳。同时正反相对,相得益彰,更能突出作者厌恶仕途、向往隐逸的思想感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