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位诏书用几种文字(天子的崩诸侯的薨)

《说文解字》是中国最早的辞书,里面不仅记录汉字的形态和解释,更重要的是其中有对古代社会风俗的记载,蕴含着独特的文化传统。

翻开《说文解字》的第一页,就会发现“示”字是放在第一个说明的,示作偏旁时写作礻,多与祭祀、崇拜、祷祝有关。

而且在祭祀过程中,大多会将贡品展示出来给众人和祖先神灵看,所以其实“示”在古代社会与死亡有关。

传位诏书用几种文字(天子的崩诸侯的薨)(1)

既然放在开头出现,就不难看出死亡文化在古代时候的重要性,既然古人将死亡看得如此重要,那么又是如何告知死亡的呢?这就是传统的报丧。

一、以“赴告”为主的传统报丧形式1、何为赴告?

《东周列国志》第六十九回:司徒招奉公子留主丧即位,遣大夫于徵师以病薨赴告於楚。其中就提到了向楚国赴告的内容。

“赴告”一词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人们以各国诸侯崩薨以及一些福祸之事奔走相告,口口相传,赴告就是这样诞生的。

《史记·周本纪》中提到:“昭王南巡狩不返,卒于江上。其卒不赴告,讳之也。”意为昭王在南巡的时候死在了江上,他的手下士兵却没有告知他的死亡,这是极大的忌讳。可见赴告与于当时社会的重要地位。

传位诏书用几种文字(天子的崩诸侯的薨)(2)

2、赴告诞生的社会背景

时周天子实行分封制,将土地分给各诸侯国并采取“自制管辖”形式,导致一个国家一片大陆上却出现很多个“板块”。

各路诸侯起初都在自己的小地图上怡然自得,除了必须朝见周天子的时候,大家偏安一隅,很少会出现去其他诸侯国“走亲戚”这种情况。

故而无论福祸之事,他们大多都会派人去通知,而古人因为死亡的神秘感且对死亡具有极高的社会崇拜和尊敬,于是在奔走通知中有了专门的“赴告”,也就是专门告知死亡的一种通知方式。

因为在传统观念中有着死者为大的言论,所以才有不赴告而极大讳的说法。而后,森严的等级制度以及对权力的向往和渴望导致各诸侯国之间并没有表面上风平浪静和蔼可亲。

传位诏书用几种文字(天子的崩诸侯的薨)(3)

无论是天子的崩还是诸侯的薨,对于各诸侯国来说都是有可能改变历史而必须要得知的大事。

由此可见,赴告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地步后,基于社会需要的产物

不赴告而极大讳的另一个原因还是源于古人对神龟蛇灵的崇拜,人们恐惧死亡,因为死亡意味着人类社会中一切美好的消失,且死亡具有不可经验性

对死亡有多恐惧,就有多崇拜,所以他们将死亡看作人生中最后一件大事,与新生儿的降临有着不分伯仲的重要性,直至今日。然而,与死亡相关的报丧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报丧的社会地位逐渐被确立,甚至有了自己的文化和分支,报丧最初的重点为“赴”,指报丧者必须赶到被告知者家中,或人力行走,或借助车马等交通工具。

传位诏书用几种文字(天子的崩诸侯的薨)(4)

但在交通通信并不发达的古代,赴告不仅耗损人力,时间差距也较大,而且形式繁琐,忌讳颇多,很不方便

比如在门口撒了灰烬后才可进门告知;需在家门口漱口去晦才可张口告知等等。这种繁杂的礼制对于当时的社会而言,无疑是一种负担。

二、为什么“赴告”会逐渐被演变成为“讣告”1、“赴告”与“讣告”的区别

“赴告”是如何演变成为“讣告”的呢?这要从两者的区别说起。

“讣”是文书的意思,且指报丧专用的文书。也就是说从“赴告”演变为“讣告”,其实就是由奔走相告转变为了一纸通知

无论是四大发明还是各种民间遗留下来的文化古迹,都明显地告诉我们古人的智慧直到今天都是现代人难以匹及的。

传位诏书用几种文字(天子的崩诸侯的薨)(5)

2、讣告是基于一定社会需要下的产物

赴告的劣势表现得淋漓尽致,古人又怎么会不知?于是报丧的重点从“赴”变为“告”也就是说,古人不再纠结于是否寻至家门口通知,而是以别人得知为结果,不必再奔波千里,因此省掉了很多麻烦。

以上这种最直接最客观的解释只是之一,另外一种原因是在当时社会,小户百姓家的丧事无须东奔西走相告,反而是权力较大势力强劲的官员或者富商因为他们结交的朋友较多。

社会地位也较高,所以需要通知的人多,而采取奔走相告的形式不仅时间长且效率低,所以他们更需要以“讣告”的形式来宣告自己的死亡。

从历史发展的特征来看,基于一定的社会需要,所有的文化文明都朝着更简单更具有实践意义的方向发展,所以社会不断进步才有了如今的时代,报丧文化也不例外。

发布报丧布告的起始年份大概是汉朝,《论衡》有佐证记载“齐乱,公薨,三月乃讣”,但是讣告也不是毫无要求的,例如对发布报丧布告的逝者年龄的要求:只有年纪在十六岁以上的人才有资格,不满十六岁的是不可以发布告报丧的。

对于讣告的要求众多,这也是由上下几千年的繁缛礼节决定的,越是复杂的要求,证明该文化的社会地位越高,越是社会所重视的存在

三、讣告的几种形式1、古代时期的讣告形式

古代森严的等级制度和对文学素养的追求,注定了讣告不仅仅是告知死亡那么简单,它有其特定的格式和内容形式。

讣告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由死者家属发出的,一种是由官府也就是朝廷发出的,这两种形式的意义大有不同,前者社会地位薄弱,对社会的贡献度低,或者是行商者等不被社会主流所承认的存在。

而后者一般都是社会知名度比较大的官员,古人向来以科举仕途作为出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毕生理想,如若做不到则含恨终身,可见官员在社会中屹立不动的坚实地位。

传位诏书用几种文字(天子的崩诸侯的薨)(6)

但无论是哪一种讣告,其内容都是百变不离其宗,以一则讣告为例:

不孝某某,罪孽深重,弗自殒灭,祸延显考皇清诰授某大夫,某官某府君讳某某痛于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寿终正寝。

距生于某年某月某日某时,享年多少岁有某。不孝某某(孝子名)随侍在侧,即日亲视含殓,遵礼成服。

(写上丧礼日程)

哀此讣

后跟孝属子孙名次及丧服制式

如:孤子某某泣血稽颡

从传统的讣告中我们不难看出封建制度下森严的等级规划,斩衰服、齐衰服、功服等等,都是按照与死者关系的远近程度而划分的。而且,一般讣告中都会包含人物的身份地位,有些还有一些人物生平,其实不免有一些彰显社会功能,炫耀社会地位的意味。

传位诏书用几种文字(天子的崩诸侯的薨)(7)

另外,不同地区的讣告要求及形式也是不同的,如果细细研究下去,会发现这都只是殡葬文化的冰山一角。

总而言之,传统讣告一定是基于一定的社会现实、社会需要而诞生的,报丧属于殡葬文化的一部分,而殡葬文化又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

在传统文化中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显而易见,以殡葬文化为支撑的报丧文化,无疑是研究古代社会的一面镜子,是任何其他文化都无法匹敌的存在

那么,时至今日,从古人传承下来的讣告,又变成了什么样子呢?

2、现代讣告

现代讣告相比于传统讣告,在内容上简洁明了很多,且有很多分类形式,第一种是根据发出的身份不同而分类,分为三种:家属发出的讣告,单位发出的讣告和治丧委员会发出的讣告

按照古代社会地位的习惯排列的话,三者的社会等级逐级递增。另一种分类形式是以讣告的内容而分类,也分为三种:一般式,公告式,简便式

传位诏书用几种文字(天子的崩诸侯的薨)(8)

举例一种现代讣告形式:

  1. 标题:要标出"讣告"二字。
  2. 正文:要有死者的职务、姓名、逝世时间、地点、死因和终年岁数;再介绍死者生平;必要时会再次写明举行吊唁或召开追悼会时间、地点及有关事项。
  3. 结语常用"特此讣告"、"谨此讣闻"。
  4. 署名、发讣告日期。

由此可见,现代讣告已经不像传统讣告那般注重炫耀社会地位,短短几句话,却是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悼和对丧亲者的挂怀。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报丧文化的存在是为了宣告逝者的死亡,风风火火地来到世上,若是不声不响无人知道便离开了,岂不遗憾?

传位诏书用几种文字(天子的崩诸侯的薨)(9)

所以,其实无论是古代社会还是现代社会,无论是“赴告”还是“讣告”,也无论是哪个地区哪种形式,为的都只是让逝者的亲戚朋友知道逝者已逝的消息,让逝者能够安息,也能让生者有所挂念

无论穿过多少岁月的长河,无论形式上历经怎样的改变,其内核都是一样的,且始终都是坚定如一的。

参考文献:
  1. 《古人是如何报丧的?从“赴告”到“讣告”,变化有多大?》
  2. 《古代文化史:从“赴告”到“讣告”,厘清古人是如何报丧的?》
  3. 赴告、讣告、讣告的几种形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