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此心安处是吾乡)
王巩(约1048-约1117),字定国,大名府莘县(今山东省莘县)人。父亲王素官至工部尚书,祖父王旦乃一代名臣,掌权十八载,为相十二年。王巩生长在这样一个簪缨世家,耳濡目染,自幼便"笃志于学,志节甚坚",少年时即学有所成,"出奇壮语,惊天下士"。十九岁受恩荫入仕,补为校书郎。
王巩的祖父王旦画像
王巩出道后,首先以"文采"名动京师,一出手就是几本大部头历史著作和诗文集,书法和绘画作品也极有造诣,受到文坛普遍赞誉。然而,王巩志不在此,他主动参政议政,写出一篇篇针砭时弊的奏章策论,激浊扬清,"多切时病"。小伙子说得痛快,却得罪了一批人。有人在宋神宗面前就说了,王巩未经科举考试直接为官,缺乏历练,不利于年轻人的成长,陛下是否应该把他放到基层锻炼一下再说?宋神宗举棋不定,最后决定冷处理,把小王高高挂了起来。
激浊扬清,"多切时病"
从希望的巅峰跌进绝望的深渊,这个高贵而孤傲的官场菜鸟,从此开始"跌宕傲世",随心所欲抨击时政,肆无忌惮评价上司,我行我素对待工作,俨然一派名士风流。
黄楼闹酒,徐州之行埋下祸根王巩的父亲早年将儿子托付给苏轼,教导他做学问,二人关系亦师亦友。苏轼才大学深,能被他赏识的人不多,但王巩是一个。王巩曾经寄诗给苏轼,苏轼回信说:"新诗篇篇皆奇,老拙此回真不及,穷人之具辄欲交割与公。""穷人之具"是写诗作文的工具,苏轼戏称看了王巩的新诗,从此不敢写文章了。
二人关系亦师亦友
熙宁十年(1077)七月,黄河决堤,洪水冲向徐州城。苏轼临危不惧,带领徐州军民修筑抗洪大堤,最终保全了徐州城。次年八月,苏轼在徐州城北门的黄楼上举行庆功宴,王巩作为社会名流,成为特邀嘉宾。
徐州黄楼
重阳节那天,宾客杂沓,红粉成行,笙歌不绝,笑语声喧,王巩闹酒不休,苏轼喝得酩酊大醉。此后,二人又一起过了十天"吹笛饮酒,乘月而归"的神仙日子,苏轼高度总结此次秋游的意义:"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王巩此行玩得高兴,却没意识到灾祸的种子已经悄悄埋下了。
乌台诗案,王巩受苏轼牵连元丰二年(1079),御史台何正臣、舒亶、李定等人抓住苏轼诗文的"小辫子",弹劾苏轼攻击新法、谤讪朝廷。苏轼七月二十八日被捕,八月十八日被送进御史台监狱,十二月二十八日"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令御史台差人转押前去"。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苏轼在狱中
王巩为自己的名士风流付出了十年的大好青春,接近而立之年仍是一个秘书省正字,从八品。"乌台诗案"发生时,刚刚叙复太常博士,升到了正七品。御史舒亶奏道:"(苏轼)与王巩往还,漏泄禁中语,阴同货赂,密与宴游。"王巩因此受到牵连,被流放到宾州(今广西宾阳)去监督盐酒税。
流放岭南,柔奴不离不弃岭南自古是流放之地,文人士大夫被贬至此,无异于宣告了"死刑"。王巩的妻妾下人大多离他而去,唯独一名叫宇文柔奴的歌妓,愿意跟随他到遥远的南疆。
影视剧中的柔奴形象
柔奴的父亲本是一位御医,被冤枉入狱,死在狱中,母亲不堪忍受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不久也撒手人寰,幼小的柔娘被叔叔卖入京城"行院"。老鸨不惜血本,精心培养柔娘,希望她将来成为行院头牌。柔娘天资聪颖,娇艳可人,十几岁时即已声名远播。一次,柔娘陪同姐妹去治病,医生竟然是她父亲的老同事陈太医。陈太医筹钱,将她赎出了行院,并教她医术。
柔奴曾向陈太医学医
年轻的王巩曾是陈太医家的座上客,英气、豪气、才气,三气干云;写诗、填词、作画,三艺俱佳。柔娘被王巩的风流所深深吸引了,遂心甘情愿来到王家,做了一名歌妓。歌妓的地位不高,王巩却从来没有把她当作下人对待,也从未让她吃过苦。
穷困时刻,方显真正名士风流王巩到了宾州,"一子死于谪所,一子死于家",自己也差点染上瘴气,客死异乡。不料,蜜罐里泡大的王巩却展现出了真正的名士风流,他含泪埋葬了儿子,毅然走上新的工作岗位,朝九晚五,认真完成每项税务审核工作;下班后,则坚持"赋诗自娱","穷经著书"。"瘴烟窟里五年",他始终坚信"宣室终须记贾生",皇上会起用他这样的贾谊式好干部。为此,他很注意锻炼和养生,身体棒棒的,一旦皇帝召唤他,召之能来,来之能战。
王巩形象
在二十多位受"乌台诗案"连累的朋友当中,王巩是被贬得最远、责罚最重的。苏轼给王巩写过很多书信,一再表示内疚和难过。王巩却不以为意,多次劝慰苏轼,不要为连累到他而愧疚,因为自己因祸得福,终于有时间"更刻苦读诸经"和创作了。
"更刻苦读诸经"和创作
黄州相会,苏轼大感惊奇搞"乌台诗案"不是宋神宗的本意,打击一大片更不是他的初心。元丰六年(1083),宋神宗下旨王巩官复原职。王巩于是简单收拾家当,带着柔奴返京。回京路上,转道黄州,见一见老朋友苏轼。
王巩画像
苏轼为王巩接风洗尘,本以为王巩从烟瘴之地归来,会"尘满面,鬓如霜",却惊奇地发现王巩容光焕发,就问是什么原因?王巩笑了笑说,因为我有柔奴啊!遂叫出柔奴,为苏轼献歌。
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苏轼一见柔奴,更是吃了一惊,岭南的湿热不但没有损害她的容颜,反而让她更显妩媚清丽。苏轼不禁问道:"岭南的风土应该不是很好吧?"话不方便说得太直接,苏轼暗含的意思是,你怎么看起来更年轻了?柔奴的回答更是出乎苏轼意料,她淡然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诠释爱情,此心安处是吾乡柔奴一语点醒梦中人,我的爱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乡。王巩幸甚,尽管被贬岭南蛮荒之地,仍有柔奴毅然随行;苏轼幸甚,漂泊四方,亦有三位女人一直陪伴着他。一个是"小轩窗,正梳妆"的王弗,一个是"半落梅花婉娩香"的王闰之,一个是伴他江海余生的王朝云。他历经波折,依然活得潇洒快乐,因为他从来没有缺少爱啊!
小轩窗,正梳妆
苏轼大为感动,遂填《定风波》词一首,赠与柔奴: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笑时犹带梅岭香
苏轼在词里说,我真羡慕你啊!就连上天也怜惜你,赠予你柔美聪慧的佳人;更让我羡慕的是,她身处逆境却安之若素,始终相随。"此心安处是吾乡",无论熟悉还是陌生,无论富裕还是贫瘠,我的爱人在哪里,哪里便是我的心安放的地方;我的心安在哪里,哪里便是我的家乡!只要有爱,我会跟着爱人去流浪。苏轼用这首词,表达了他对柔奴坚贞爱情的赞美,也传达了他善于因缘自适的旷达人生态度。
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首词流传开以后,柔奴便有了"点酥娘"的别名,在京城名噪一时!王巩与柔奴的宾州之恋也成了坚贞爱情的经典诠释。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