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最具代表的一首诗(看起来很不符合常理)

众所周知,李白的诗歌作品中,表现最为突出的便是夸张手法的运用。所谓夸张,它是诗歌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通常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借助于想象,对事物的某个特点进行夸大和强调,其目的就是为了达到突出事物特点的艺术效果。像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便是一个典型。

李白最具代表的一首诗(看起来很不符合常理)(1)

从这类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看,它们往往具有现实生活的基础,可又因为想象和夸张,乍看之下给人的感受就是很不符合常理。如《望庐山瀑布》中的瀑布怎么会有三千尺呢?同理,本文向大家分享的《秋浦歌·其十五》,也是一首看起来很不符合常理的诗歌作品。因为在李白这首诗中,人的白发竟然也达到了三千丈。

李白最具代表的一首诗(看起来很不符合常理)(2)

《秋浦歌·其十五》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但当我们知道它是夸张手法的运用时,便会为李白的奇思妙想感到惊艳。白发之所以会有三千丈,是因为白发它因愁而生,因愁而长,即诗的第二句所说“缘愁似个长”。如此一来,“白发三千丈”也就有可能了,只要你的愁思够多。而诗到这里,我们也能看出李白这首诗的重点就是在写愁。所以也就是说,李白为了写愁,才会有了这样一个匪夷所思的妙笔。

李白最具代表的一首诗(看起来很不符合常理)(3)

因为“愁”作为一种情绪,是很难具象化的,但“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给人的感受,便是愁是可以通过白发的长短去判断多少的。这就令人不得不惊叹李白的艺术创作力了。同理,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都与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有异曲同工之妙。

李白最具代表的一首诗(看起来很不符合常理)(4)

接下来我们再看这首诗的后两句“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即不知道在这镜子里,是何处得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很显然,秋霜色白,在这里代指白发。又因为李白照了镜子,所以才会有前面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由此可见,后两句诗看起来很寻常,其实蕴含着了李白极其深沉的愁思。至于为何如此,结合李白的人生经历来看,便是壮志未酬了。

李白最具代表的一首诗(看起来很不符合常理)(5)

毕竟李白在自己的文章《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曾说过有“奋其志能,愿为辅弼”的雄心,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但李白最终还是“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只有过短暂的翰林官职,还是因为他的文章风采所致。因此,从李白内心的愁苦来看,便愈发觉得“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奇妙了。

纵观李白的《秋浦歌·其十五》,虽然篇幅短小,仅有四句二十字,但是字里行间我们却能感受到诗人莫大的愁苦,可以想象白发苍苍的李白,孤独地坐在镜子前,是何等的愁苦啊。总的来说,李白的这首诗,看起来很不符合常理,实际却是妙笔生花。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