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剧电视剧推荐大片9.0以上评分(同样是HD规格的剧)

作为一个阳光自信Boy,我向来不认为“外国的月亮更圆”,可前两天却听见一个说法:

“同样是高清(HD)规格的剧,国产的就是品质不如同期的欧美日剧。”

若是吃瓜路人这么说,随便听听便罢。可告诉我这事的偏偏是阿里文娱(优酷)的一位音视频技术专家,江文斐。老浅友肯定认识他,在《一个视频网站的技术观》一文中有他的友情出演。

江文斐拿了几张图给我看。

2011年的国产剧《爱情公寓》:

日剧电视剧推荐大片9.0以上评分(同样是HD规格的剧)(1)

2012年的国产剧《错点鸳鸯·戏点鸳鸯》:

日剧电视剧推荐大片9.0以上评分(同样是HD规格的剧)(2)

2012年的英剧《唐顿庄园》:

日剧电视剧推荐大片9.0以上评分(同样是HD规格的剧)(3)

各位用手机可能看不太清,我当时用电脑一看,都是高清,却高下立判。

我上网一查,发现也有知乎网友在问:

日剧电视剧推荐大片9.0以上评分(同样是HD规格的剧)(4)

美剧英剧日剧都比咱国产剧清晰,这什么原理?

日剧电视剧推荐大片9.0以上评分(同样是HD规格的剧)(5)

后来我发现,这事儿牵扯到一段非常神奇的高清视频发展史。

2

时间回到1992年,中国为高清视频技术发展立了项,决定追赶欧美发达国家的步伐。

摆在全世界专家面前的最大难题不是技术题,而是一道“逻辑题”:

“先制作高清电视节目,还是生产高清电视机?”

这是一道送分题,也是一道送命题。你来品一品:

选项A:先拍高清节目。没有高清电视机,拍给谁看?

选项B:先生产高清电视机。没有高清节目,高清电视机卖给谁?

这就相当于:到底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日剧电视剧推荐大片9.0以上评分(同样是HD规格的剧)(6)

1997年,一个叫数源科技的电视厂商吃了螃蟹,率先生产出我国第一台数字处理彩电,还因此拿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掌声、鲜花纷纷献上,围观群众不计其数,真到掏钱时吃瓜群众就立马一哄而散。

由于太“超前”,技术创新的先锋,成了市场竞争的炮灰,后来数源科技还是靠着转型成市场型企业才慢慢恢复元气。

高清节目从哪儿来?这道题出现了两种解法。

中国的答案是:集中力量办大事,政府引导做高清内容。

1999年10月1日上午八点,我国第一条高清电视频道正式开通了,播的内容是什么呢?50周年国庆大阅兵

日剧电视剧推荐大片9.0以上评分(同样是HD规格的剧)(7)

中国人民迈向新世纪,也走进“高清时代”。

高清电视机渐渐多了起来。2004年,高清电视总销量已经超过80万台,尽管跟3亿的总量相比还差得远,但萌芽已经展现出潜力。

另一个推动高清内容发展的因素也是一件举国欢呼的事:北京奥运会。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国际奥委会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有了一条规定:

“凡是申办奥运会的国家,其所具备的条件之一就是:要有高清晰度电视的转播。”

国家发改委就发话了:“要制定我国地面数字电视标准,尽快在全国各大城市开播地面高清电视,保证2008年奥运会全面实现高清转播。”

简而言之,要让咱中国老百姓2008年看上高清的奥运会。

发改委发完话,广电总局继续往下交代:“大力推进高清电视制作,开播高清频道,为终端用户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高清节目。”

国家一发话,比啥都管用。

尤其2006年之后,高清电视频道明显增多。

想想,那两年你家的电视机旁边是不是多了一台影碟机大小的机顶盒?

于是到了2008年,中国观众就真的透过高清直播画面见证了一枚又一枚奖牌。

资本主义国家的解法又是什么?

最典型的是欧洲,政府投不了那么多钱,产业就自己联合起来做。

影视制作公司、电视台、设备厂商结成产业联盟,坐到一起聊天。电视机厂商财大气粗:“你们电视台尽管去播高清节目,我们设备厂商给你们补贴钱,按小时计费,怎么样?”

节目制作方代表们左右相望,这主意不错。

而之所以设备厂商那么积极,道理很简单,从标清迈入高清,人们才愿意把原本计划用十几年的旧电视换掉。

随着第一批节目的播出,一部分观众看过高清,就再也回不去了,主动掏钱买高清内容和新设备,一个死局就这么盘活。

看到这里,似乎一切都好,为啥多年以后,中国的高清就不如外国的清了呢?

“你有没有发现,我们不知不觉就进入了高清时代,仿佛从来没有为高清付过费。”

江文斐问我。

他这一问,直接命中答案。

俗话说,步子迈太大容易扯着蛋。高清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人们的消费习惯完全没跟上。

“有线”变成机顶盒,高清频道慢慢增多,画面变清晰,一切发生得太自然。大部分人没觉得自己为高清付费,也没有这习惯。

2006年之后,家庭宽带普及,视频网站崛起,人们悄无声息地从电视转向电脑和手机。

在那个盗版影视漫天飞的年代,别说为高清付费,能为正版内容付费就谢天谢地了。

高清视频再好看,哪有免费来得香?

中国视频网站从一开始就都是跑马圈地的逻辑,先免费来获取用户,再用广告流量变现。

对内容制作者来说,拍高品质的内容,未必能带来更多广告回报,却必定带来额外的制作成本和时间,这意味着风险。

拍片子毕竟是商业行为,不是慈善,投入也很大。

更何况,你拍了高清,观众也不一定能看得了高清。

一个影视作品需要经过制作方内容平台(视频网站和APP)、终端播放设备才能到观众眼睛里,它的质量决定于整个环节中最差的那一环。

为了确保在线播放的流畅,内容平台会把所有视频压缩转码,处理成几个挡位,比如360P、480P、720P、1080P,观众可以自选,也可以根据网络自动适配不同码率。

2010年,我们国家的平均下载速度大约100kb/s,一部720P的高清电影少说也有2个G,大部分人根本没法流畅播放。

视频内容平台为了节省带宽成本,也给不了太高码率,会压缩视频。

制作方就会想:即便我拍出画质超高的片子,观众看到的还是被内容平台压缩转码之后的普清版本。既然如此,节省一些制作成本和时间岂不更好?

于是,高清视频就分成了两种:“踏踏实实的高清”和“凑合能看的高清”。有生意头脑的都选了后者,并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干掉了选前者的人。

国外是个啥情况?电视节目且不论,在线视频网站有两个典型:

1)以 Netflix 为代表的“会员派”

Netflix 做光盘出租起家,从一开始就是内容付费,要么买片要么买会员,掏钱看片天经地义,同一个片子,清晰度越高价格越贵。

由于国外内容版权贵,Netflix 很早就“被迫”自己投钱拍片,进入了“想让观众掏钱,就做更优质内容”的良性循环。

结果就是,这些年 Netflix 拍的片子单从画面质量来看几乎无可挑剔,不愧为世界第一内容大佬。

2)以 Youtube 为代表的“免费派”

国内大部分视频网站一开始都跟 Youtube 模式类似,靠免费内容和广告,只可惜YouTube 十几年如一日地亏损,全靠 Google 爸爸养着才越做越大。所以国内三大视频网站:优酷、腾讯视频、爱奇艺也常年亏损,背靠着各自的爸爸。

本质上,还是因为我们看广告产生的那点价值根本不够支付我们看的内容成本,不是白嫖,胜似白嫖。所以这些年他们也一直探索会员制度、付费观看和自制剧,从 Youtube 往 Netflix 的方向转。

如今我们上网看片子,动不动就让充会员,骂归骂,还是得理解一下背后的商业逻辑和苦衷。

电视剧是这样,电影也一样,靠着国家大力打击盗版影视,人们才慢慢养成了上电影院付费看片的习惯,才有了如今国产电影的崛起。

讲到这就有结论了,为啥当年国产剧的高清质量只够“及格分”?答:因为我们观众掏的钱只够买“及格分”的高清。

3

历史不一定重复,但经常押韵。

2019年3月1日,国家有关部门定了个小目标,眼瞅着“超高清时代”又要来了。

日剧电视剧推荐大片9.0以上评分(同样是HD规格的剧)(8)

简单解释一下,按照国际标准,“超高清”意味着:

帧率要达到每秒60帧,画面更流畅,没有抖动和重影

分辨率达到4K,像素大约是1080P的四倍,画质更细腻

HDR高动态范围成像,简单来说就是亮的地方更亮,暗的地方更暗,颜色更细腻;

更多细节就不一一提及,总之观影体验上了一个台阶。

这回,人们不再需要纠结“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产业跑在政策前面,支持4K、8K播放的电视、手机早已两开花。

可是,超高清制作的质量控制问题却依然摆在面前。

资深影视从业者、锐艺多吉的董事长谢昆告诉我,要做超高清,至少有四个大难题摆在面前:

1)存储

一个剧,按照以往2K的标准制作,素材大概60Tb(1T=1024Gb),如果按照超4K高清的制作标准,简单算一下,存储量大概要翻16倍,差不多1000T,存储成本和便利性都是个问题。

2)计算能力

现代影视作品用到大量视觉特效,尤其是古装、玄幻类,按照超高清标准,这些视觉效果需要非常强大的运算能力,现在普通机器的计算力已经到瓶颈,需要更新换代。

3)后期制作时间

按照高清标准,假设一个人一天可以做3集,按照超高清标准,一个人1天1集都做不完。真要是1000T的素材量,速度不知道要慢多少。

4)内容审查

在中国,每一部影视作品都要提交内容审查,一般是上新之前一个月才开始,审完之后一般只有半个月左右的修改时间,按超高清来,修改再输出,半个月根本不够。

在这种情况下,制作方要么就干脆不做超高清,非做不可,只好折中,先做一版高清,等过一阵子再上超高清版本。

但这又导致另一个魔幻的情况:最狂热的那批粉丝一定会第一时间追剧,他们永远得不到最好的视频体验。

当然,也有人会选择凑合着做一个“60分的超高清”。

如果不做点什么,眼瞅着历史就要押韵,我们要从“60分的高清”过渡到“60分的超高清”。

内容平台也发现了这个问题。

江文斐告诉我,很多制作方都说4K、8K的超高清,只要有预算就能走,他们说的“有预算”是指无限预算,不计成本。

“很多时候,实际拿到东西一看,说是超高清,好像也没有特别制作优良。”

4

大家都明白怎样对大局有利,可身在其中一环,被眼前的形势和自身利害所逼,就没工夫顾及,只能假装看不见。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质量控制这种事,靠机制也行,靠监督也罢,别指望人们自觉。

广播电视这边谁来主导?那当然是国家广电总局。

据我所知,广播电视规划局就做了一套“超高清节目技术质量测评系统”,用技术手段鉴别真假4K。

在网络内容这块,还有一个适合干这件事的角色——分发平台,也就是我们说的视频网站。

打个比方,苹果iOS系统的APP质量为什么口碑好?因为乱获取权限、搞全家桶的应用都被挡在 AppStore 应用商店的大门之外了。苹果靠得不是开发者自觉,而是严格把关。

视频网站同样可以做“超高清的 AppStore”。

国内其他两家视频网站我还不清楚,优酷目前就在这么做。

江文斐告诉我,他们打算拉上内容制作方和设备厂商一起来做这件事,在超高清内容的阵地竖起一杆大旗,上面写着俩字儿:“帧享

来,跟我一起念:

日剧电视剧推荐大片9.0以上评分(同样是HD规格的剧)(9)

首先,优酷设计了一张“考卷”,给平台上现有的每一个视频内容的制作水平打分,不看别的,只看制作水平。

水平足够,就能贴上‘帧享’的标,优酷会对这些香喷喷的内容特供一条视频流,放开带宽,按最高码率来跑。

对于新片子,如果制片方愿意严格按照“帧享”的标准来拍,比如一定要到规定列表里的拍摄设备,打光、机位等一定硬设施一定要够……集齐“帧享”的所有拍摄所有条件,就能召唤优酷的两位大哥。

“我们可以直接调用阿里云的算力和存储,并且用达摩院的算法来协助他们后期制作。”江文斐说。

其次,他们会对一些后期工作室进行“帧享”认证。

“很多片子在后期制作的环节不断压缩成本,不断地接新单子,每周顶着很大的上线压力,很难保证品质。”

江文斐说,优酷会认证一批对超高清这件事有追求的后期工作室,联合起来,确保制作出真正的超高清。

5

超高清内容做出来,还有一个问题:并不是所有设备都放得了,也不是所有设备都能播出最佳效果。

所以还得做一件事:给播放设备做“帧享”认证和校准。

优酷同样设计一张考卷,那些适合播放,或者原始画面的保真度足够高的设备,就能通过认证。

只有这些设备在观看“帧享”的内容时,蓝光1080P的上面会出现一档“帧享影音”。

日剧电视剧推荐大片9.0以上评分(同样是HD规格的剧)(10)

江文斐跟我聊到杜比(就是杜比音效)这家公司。他说自己非常欣赏和尊重杜比的高品质体验,杜比本身也是一家非常成功的商业公司。

“但我们并不希望只有一小部分用最好设备的人才能看高品质内容,也不希望人们只能看到少量的超高清内容,我希望超高清能实现普惠。”

对于那些中等成本的设备,优酷会联系厂商专门做适配。

“好芯片跟便宜芯片最大的差距在于,好的芯片能适应各种播放场景和内容,便宜芯片不能。”

为了“帮三千块钱的设备做出六千块钱的效果”,江文斐他们做了一套技术,播放视频时,优酷会一边给设备芯片传输视频码流,一边发出指令,根据每一部片子的内容和设备情况,“在线辅导”设备芯片上的算法,教它们如何处理能让画面达到最佳效果。

什么是最佳效果?

毫无疑问,每一个设备厂商都想告诉观众,我家的屏幕显示效果最好,所以有些厂商就会把自家屏幕效果调得很艳丽,这样更好卖。

“假如画面是下雨时人们参加葬礼,如果设备追求色彩艳丽或者明快,会发生什么?画面就很亮堂,忧郁感就没有了。也许单独截一张图来看,画质确实没什么不好,可观众看完整个片子,就感觉哪里不对。”

江文斐说:“把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原封不动的让我们的用户看到,这个是我们今天真正应该干的事。”

6

我有个疑问,优酷这么忙活一通,如果最后人们还是不愿意付费,这个成本谁来承担?

江文斐告诉我,目前看来情况还算乐观,去年初,他们做了个小试验,在一些片子的1080P挡位上面又新加了一档品质更高的“HDR”,结果点进去购买会员的人翻了4倍。

这让他们更坚信,越来越多中国观众愿意为高品质的内容付费。

依照前文提到的那份《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就在这两年,大量超高清内容会向我们涌来,新的大门即将打开。

有些人可能心想,不就是看电视、视频更清晰一些吗?

我总说科技像是一座冰山,超高清表面上意味着影视娱乐,背后还关乎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回看过去,如果没有高清技术,医院就没有高清影像设备,医疗水平要打折扣;路上就没有高清的安防、道路监控,人身安全要打折扣;在线教育、远程医疗、视频会议……这些都离不开高清技术。

牵一发而动全身,科技向来如此。

当年,人们追求更清晰、数据量更大的视频内容,不经意就推动着家庭宽带提速降费,从2G走到3G、4G,现在奔向5G。

如今,我们又一次站在新时代的大门口,决定是否买票入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