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古文运动的思想(浅析唐宋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为了把"形式主义"的骈文逼向死角的对立,还是一场冲破光怪陆离的世界,"文"与"道"的互救?

一、 唐宋古文运动历史演变过程

早在七世纪末武后时期,陈子昂就以一篇《与东方左史虬修行篇序》以"复古"作为文学革命的手段,寻求先秦之"风雅"为之后的唐代古文运动埋下了伏笔。之后玄宗时的萧颖士、李华和之后的独孤及、梁肃等对文学的复古倾向有一定的继承与发展。

宋代古文运动的思想(浅析唐宋古文运动)(1)

与此同时,骈文,从南北朝走至唐初的王勃这里,便是集大成的了,《滕王阁序》等骈文佳作,便赋予骈文一种新的生命力——玲珑剔透、流光溢彩、异彩纷呈。而之后也不乏有个别诗人的骈文佳作。一种文体的单向兴盛是不健康的,在此之后愈演愈烈的错彩镂金的乖僻行文,便显得骈文文气颓靡衰微了。

宋代古文运动的思想(浅析唐宋古文运动)(2)

唐宋古文运动的最强推手——唐宋散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曾巩、王安石、苏轼、苏辙。这一时期的散文最大的魅力便在把先前束之高阁的散文拉近生活,赋予生命力,同时也实现了古文的现实功用性。

二、形式主义的消亡真的好吗

以"形式主义"为表的骈文,原是带着魏晋风骨的诗魂,它如果消亡,死去的不仅是一种赋体形式,更是人们对一种独特的美的欣赏。

宋代古文运动的思想(浅析唐宋古文运动)(3)

然而,在唐代,韩愈与柳宗元本身也没想一棒子打死骈文,不是说骈文的官方地位有多么不可撼动,只是在当时的靡靡之音下,风雅不做,文风衰微,文人气弱,提高散文的地位,正当其时,也正好满足了韩愈"适于时,救其弊"的政教目的。而骈文的存亡,也是他们朝思暮想的生活辩题。散文赋予的是"道",而在韩、柳眼里——道是来充文的,文是用来做工具的。骈文虽不参与"谁是谁的附庸问题",但确实在当时,大势已去,亟待革新。

那这里"形式主义"的存在到底是什么?为什么?

这得从文学的不死来探讨。文学的不死,是生存,是真正的与时俱进,是融汇中的变通。

"形式主义"——是一种"流变"。是先秦诸子散文的"散体赋",是屈原的"骚体赋",是汉代的"辞赋",是魏晋的"骈赋",是唐代的"律赋",是宋代的"文赋"。"形式主义"与文学是共生的,就像追溯至西周时期"诗乐舞"还是一体的时候,文学的传承从未间断,只是其间字义更加扩大或说是缩小了——诗文、音韵、体裁,散文、声律、形式。

三、此消彼长间"一代有一代之风气"

至战国而文体备,各类文体的发展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譬如在唐朝,唐诗不仅取甘霖于魏晋骈文,也从浩如烟海的先秦诸子百家的散文中汲取养分,我认为唐诗的勃兴,是从其他文体汲取养分并反哺的一个过程,从骈文脱胎的律诗,从散文脱胎的"赠序",在诗文的大熔炉里,掌握好火候很关键。

唐代散文到韩愈、柳宗元这为一大宗,在"文以明道"的口号下,本着"适于时,救其弊"的目的,他们没能挽救日渐颓靡的唐朝,却使得散文像寒梅一样在凛冬绽放。他们拓宽了散文所表达的面,议论叙事与抒情写景兼备,其道统思想在后期发展上因割裂的看"文"与"道",亦演化出宋代唯心主义道学和"明道"的反传统倾向。而"文"与"道"更像是一个双面镜,一个照进自己,一个照向外面。明代的"心学"和李贽的"童心说或多或少都有些其中的影子",清代桐城派更是将前代散文更加系统化发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