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西北五线小城的怪相(一座西北五线小城的怪相)

他们勤劳但跟不上时代变化的脚步,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一座西北五线小城的怪相?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一座西北五线小城的怪相(一座西北五线小城的怪相)

一座西北五线小城的怪相

他们勤劳

但跟不上时代变化的脚步

作者:杨昇

来源:绿时采(lvshicai8)

我的老家在甘肃平凉,每年我都要回来一两趟,每次待一周左右。

这次我是坐飞机回来的。早晨5点起床赶飞机,10:05分飞机降落在西安的咸阳机场,没赶上10:30从咸阳机场回平凉的大巴,苦等二个半小时后,我坐上了13点的大巴。

坐在我旁边的是一个刚刚30岁的小伙子,跟我同市不同县,离得不远。他为了相亲从西南边陲赶回老家。小伙子读了大学出去,10来年间漂了五六个城市,而立之年了,没有稳定的工作,没有买房,没有女朋友。

工作的地方找对象吧,买不起房,回老家找对象买房吧,工作不好找。我说你回来相亲,咱们老家彩礼太高,普遍都在20万左右,还要求在市里有房,综合成本也不低,还不如在你工作的地方找对象,他说先回来看看。

大巴车行进了四个小时,当看到高速公路边的一段山梁被改造成阶梯状,没有一根草的梯田上种着低矮的松柏,上面用几米大的铭牌写着“甘肃日报记者林”时,不用看路标我也知道我已经进入了故乡的地界,因为这个风格我太熟悉了。

1998年南方大水以后,国家提出“退耕还林”,19岁的我看着电视里报道我省某些地方积极响应中央号召,用推土机把山推成图中这种梯田的样子,然后再种上小树苗。

当时我年轻气盛,觉得这些人真是瞎胡闹,干旱缺雨的大西北,山里树木很难存活,草也不容易长茂盛。

以保护生态为名,花大价钱用重型机械把原先的植被破坏掉,然后再在裸露的干黄土上栽上小树苗,这种事对上是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对下也是干得忙忙碌碌劳民伤财,该有的形式都有了,可就是没有人考虑树苗能不能活。

我从初中一年级开始,每到植树节,全校几百师生集体出动,在附近的山上年年种树,一届一届学生种下来,多少年了,也鲜见树木的影子。

1998年后当地“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农户家养的所有羊只都不准出山放养,违者没收羊只。我家70多只羊被逼着在一周内卖完,平均下来每只羊只卖了30元左右。然后政府拨专款,配发大量树苗,雇佣大批人员在山里种树。

一转眼20年过去了,昔日封山育林的山里还是光秃秃一片,没几棵树活下来。现在“封山育林”没人再提了,农民把羊又养了起来。我常常想,当年不瞎折腾的话,我们家那70多只羊应该能卖出好几倍的价钱来吧,就算不能脱贫,至少我的大学就不会上得那么艰难。

羊以白菜价卖掉,表面上看是短期内成百上千只羊被赶到集市上倾销,无良的羊贩子乘机压价,可是这事能怪羊贩子吗?

整整20年了,难道当地还是相同的配方,还是一样的味道?

大巴车开到了平凉城,我赶上了最后一班上塬的小巴士,到家时早已是掌灯时分。

平凉市是一个地级市,201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11.28万人,城镇人口83.9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39.72%。从人口和名气看,平凉也算西北名城。

当地的朋友说平凉属于三线城市,我心想恐怕算不上,应该是四线吧,结果一查,还真有一个2017年中国最新城市排名榜,《第一财经周刊》针对338个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经过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五大指标的综合计算,重新评估了中国城市的商业魅力。

根据这个榜单,甘肃省会兰州由三线城市晋升为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甘肃没有城市入选,平凉市和酒泉、天水、白银、庆阳等甘肃12市入选5线城市。

平凉没有什么矿产资源,有点煤矿,但是据说品质一般,反正影响力不大。曾经有过一些大的国企,大多是当年三线建设时从其他地方搬过来的,多年以前都衰落了,破产的破产,搬走的搬走。

现在全市叫得响的大企业恐怕只有一个,这个叫“新世纪”的大集团在地产开发、商业零售和其他很多领域里独占鳌头,盖了这个城市最多的楼,也解决了很多就业。

但整体而言平凉没有产业,全国的市场上几乎没有什么东西是平凉制造的,全市好像也没有一家大的正常运转的制造企业。

除了为这几十万城区人口提供各方面生活服务的大小企业和体制内单位外,平凉几乎没有能把外面的钱挣回来的大企业。有钱出去,没钱进来,经济和就业状况可想而知。

但平凉的房价不低。我转了二个楼盘的售楼中心,泾河北岸的超级大盘“新河湾”1、2、3区已经售罄,更远处的5区6区毛坯房单价是5200元/平米左右。

这个盘是市民心中没钱人买的盘,绝大多数业主是村镇的农民。根据现在的婚嫁行情,村里的小伙子娶媳妇必须要在市里有楼,所以农民就算砸锅卖铁也必须买楼,给娃娶媳妇是最大的事。

平凉最好的医院市人民医院东侧不远处的“天正润园“是个高端楼盘,单价6980元/平米。我嫌贵,售楼小姐说全市比她家盘贵的盘有好几个,单价七千以上的也不少见。我不买房,就随便走走,也不再去求证了。

我向同行的哥哥感叹这房价也太贵了,哥哥说别人都说不贵,人们抢着买,还买不上。我随便亮出了手机上几条房产信息,长沙中介发给我的最新信息是雷锋大道上的一个楼盘,紧邻高铁西站,自带双幼儿园,且是紧邻长沙市一中的学区房,精装修,单价只要8300元。

如果去掉1300元的精装成本,那么长沙这个楼盘的毛坯价和平凉很多楼盘的毛坯房价格持平。

一个没有产业、没有高铁、没有机场、更没有地铁,就连火车也只有一条线寥寥数趟的地级市,城区人口不足百万的五线小城,房价和城区常住人口接近600万的南方省会城市持平,如果不是平凉的房价贵了,那一定是长沙的房子太便宜了,问题是长沙房子那么便宜还卖不出去。

这房产的价值到底该怎么衡量?

一个没有产业的城市,一个制造业不发达的城市,是很难创造出足够就业岗位的,平凉最紧缺的就是工作岗位。

原来的城市人口中,因为那些三线建设企业的萧条和倒闭,工人大量下岗,这些下岗职工现在应该都接近退休年龄了吧。

近些年周边农村买房进城的农民增多,教育的发展又不发达导致大量的高职大专毕业生增多,无数的所谓“大学生“们聚集在城里打着零工等着一年一度的“考碗”,就是参加“普通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选拔考试”。

一旦考上了,就有了体制内的铁饭碗,这是所有人都看重的。

为了“考碗”,很多年轻人耗掉了一年又一年的青春,但这又是没有办法的事。很多农家子弟,虽然上了个大专,可是学校不好,专业不好,也没学到什么东西,大城市混不住,也不肯回家务农或做点小创业。

那么最简单最轻松的交付未来的办法就是随着大流去“考碗”,考上了一生荣耀,考不上了也算“拼搏过、努力过”,人生也就无憾了。他们的拼搏是在这个范畴内。

2018年7月的“考碗”报名人数为6840人,录取678名,录取率9.9%。2018年6月全平凉市报名参加高考的人数为18106人,2017年甘肃省本科录取率为39.54%,一本录取率15.22%。

也就是说将近七千青年在参加一个比高考考本科的竞争还激烈4倍的考试,只为得到一个基层的体制内岗位,拿到每月二千多块钱。

这个北方小城年轻人的思维和发达地方年轻人的想法是不一样的,甚至这个城市这个省份人们的思维和发达地方人们的思维也是不一样的,各种不一样可以用二个字概括:“落后”。

回来的大巴上和那个小伙子聊起,他说他走了那么多城市,到处都是“兰州拉面馆”,后来才知道兰州拉面与兰州人甚至甘肃人没什么关系,基本上都是青海人开的。

同样是西北落后省份,青海人就敢走四方踏天下,甘肃人就不敢。

甘肃的面食名吃也很出名,油饼、酿皮、饸饹面、手擀面,甚至羊肉泡馍、生汆面等,外地人来吃了都觉得好。可是眼看着青海人的拉面、山西人的刀削面、东北人的水饺已经卖遍了全国,甘肃人也就只敢在自己的地盘上卖一卖。

我上大学时校门口有一家山西刀削面馆,店主两口子生意好到爆,还带了老家二个半大小子做学徒。后来上班时学校旁边有一家东北饺子馆,店主二口子是黑龙江伊春的,女儿来长沙上大学,二口子就丢掉老家的一切来女儿上学的城市开了家饺子馆。

走遍大江南北,在城市做小生意的甘肃人凤毛麟角,大城市地下过道街角旮旯卖烤红薯、卖煎饼果子、卖凉皮,甚至抱几个西瓜切开卖的,河南人、山东人比比皆是。就连在建筑工地上卖力气,甘肃人除了去新疆、宁夏等地,也不愿往南方走。

老一辈的精神和意识传给了下一辈,所以那么庞大的“考碗”大军也就不奇怪了。

一个除了劳动力外各方面生产要素都欠缺的地方,向外输出劳动力也就成了必然选择,向外走,除了青年学子借助高考的通道外,其他人也得向外走。

青海的拉面师傅走向全国,把大量的财富汇回了当地,平凉人如果只在平凉兜圈子,不去挣外面的钱,怎么富得了?

平凉农村有着广袤的土地,除了缺水以外,农业的基础还是蛮好的,千百年来这里的人民就是通过耕种旱地作物来生存的,所以缺水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平凉的气候和农业条件足以养活平凉人。平凉农村的关键问题是农民没有来钱的路子,最大的困难是小伙子娶媳妇。

外出打工几乎是农民挣钱的唯一方式,第一代农民工现在基本上都超过了50岁了。这是最吃苦耐劳的一代人,年轻的时候他们去煤窑拉煤,去工地搬砖,忙活了半辈子,到了现在,年龄上该退休了,可是处境上却不能有丝毫懈怠。

他们的下一代如果没有通过读书走出去,基本上也就只能四处打工。其实现在打工的工价很高,每年打工的收入也很不错,农民通过打工也能过上很幸福的日子,打工没什么不好。

但现在有个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困扰着农民兄弟,那就是儿子娶不上媳妇。这个情况以前祖祖辈辈没有遇到过,十年之前也完全不用担心,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自然而然,瓜熟蒂落。

但近几年不同了,适婚男青年婚配的难度骤增,原因是当地适婚女青年的数量断崖式下跌。用村里老幼皆知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没女子了。”

老去的第一代农民工大半辈子都在操心如何赚钱,到老了却发现最闹心的事是手捧巨额彩礼却不能给儿子寻下媳妇。而这些婚龄男青年也渐渐发现,娶不上媳妇不是因为自己有多无能,而是十里八村没女子。

村里“没女子”的原因,既不是计划生育政策,也不是重男轻女意识,而是因为农村适龄的女子都去了外地去了城市,大部分不愿意嫁给当地小伙子,不愿意待在农村生活了。

计划生育和重男轻女的意识造成了男女比例失调,这是事实,可是这个事实根本不足以造成农村适婚女青年的断崖式下跌。

何况中国的婚配历来讲究男大女小,如果村里的女性资源不外流,小伙子找同龄女子找不到,找年龄小点的总可以吧?就说女孩子少,男青年只要找年龄更小的女青年,这个资源就是永不枯竭的,就像韭菜一样割一茬长一茬,不可能存在断档。

但是现在断档了,千百年来农村形成的基本繁衍规则几乎要被瓦解了。村里的女孩子长到十五六岁,要么出去上学不回来了,要么出去打工不回来了,没有几个女孩子愿意嫁到当地。

眼看着像韭菜一样一茬一茬长大的女孩子,只要长大了,就都离开了村里,甚至离开了当地。

在这个服务业越来越发达的社会,在知识水平和文化层次不高的群体中,年轻女性相比于年轻男性更容易找到工作,也更容易在城市立足。

村里的青年男女都去城市打工,女青年可以外嫁到条件好的地方去。可是平凉这种西北贫困地方的农村男青年,经济条件上算是全国垫底了,实力上不太允许把其他地方的女孩子娶回来,一个农民工小伙子要想在比较发达的打工地成家立业恐怕更困难。

中国自古以来的婚配原则是“嫁女必胜吾家,娶妻必不若吾家”。如果打破全国的地域限制,让男女青年在全国范围内根据以上原则自由婚配,那么贫穷地区的男青年必然处于竞争劣势。

所以贫穷地区的男青年娶不上媳妇,不赖计划生育,不赖重男轻女,要赖只能赖经济发展不平衡。

当地彩礼已经涨到20万左右了,此外还要求必须在城里买了房,甚至还要求买了车,甚至还要求房子没有贷款和欠账。综合下来这就是将近小一百万啊,要想在婚配竞争中胜出,一般的家底还真不行。

和我同车的那个小伙子说政府为了控制彩礼暴涨,在很多村子里都成立了“红白理事会”,用行政的手段来干预彩礼。党员干部家嫁女的彩礼不能高过6万,普通群众家嫁女的彩礼不能高过10万,问题是,这哪能管得住?

农民是勤劳的、坚强的,无论多难他们都要生活下去,就像无论房价多高,为了娶上媳妇,他们也得砸锅卖铁接手一套。

赚不来钱的故乡,年轻人很少逗留,从20来岁到50来岁的男人,甚至女人们,都纷纷外出打工,村里大多是留守的老人和孩子。

昨天我赶了集,集市上的人比往年少了一半都不止,人们都在感叹,做小生意的说人太少,东西卖不出去,不敢多进货,赶集的人说东西太少,没什么可买。农村集市这个农村风向标前所未有地萧条和萎缩起来了。

大西北虽然干旱少雨,但老天爷也厚爱西北人民,这里有丰富的物产。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有很多知名的农产品,在相同地理纬度和气候条件上,平凉有很好的苹果产区,著名的“静宁苹果”就是这里的。

这里种的西瓜跟著名的“宁夏沙漠瓜”有一样的品质。这里也是冬小麦、亚麻籽、优质土豆的重要产区。

因为昼夜温差大,生长时间长,我们这里的农产品的品质都很好。此外牛羊肉品质也很高,著名的“平凉红牛”据说品质不输日本和牛,大山里放养的羊肉质鲜美,膻味很小。

这么些好东西,直到目前,除了“静宁苹果”美名在外之外,其他的都籍籍无名。近些年平凉市政府四处推广“平凉金果”和“平凉红牛”,这两样东西2018年上了好几次CCTV。

好东西出不了名,原因有很多,首要的原因肯定是地方政府的工作没做到位。

这两个地域性农产品的品牌名称恐怕值得商榷。“平凉金果”是个什么“果”?人参果?不知道多年之前哪任领导请了哪位高人给平凉的苹果起了个“平凉金果”的名称。

这就好比你扛着一箱“平凉金果”走亲访友,进门后亲友打眼一瞧,嘿,金果,没吃过呀!又不好当面问是个啥稀罕货,你出门后他打开箱子一看,一箱苹果而已嘛,这人真二。“平凉金果”就是这个感觉。

“平凉红牛”的品牌名称稍微好点,但怎么让别人不误以为是“红牛”饮料,以及怎么傍上“红牛”饮料,借它的名气,这个也可以多思量。

当地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宣传不到位,产业扶持也做得很差。

产业扶持的问题跟我文首提到的问题一样,太注重形式,不注重内涵。比如扶植苹果产业,我们村的一部分土地和隔壁几个村的大片土地被流转给外地客商种苹果。

苹果树都栽了很多年了,果树也长得很大了,可是偌大的果园完全荒芜了,蒿草长得比苹果树还高,一年四季无人管理。乡亲们说承包果园的人本来就是骗子,他们只是为了套取政府补贴资金而已,补贴到手,他们跑了。具体原因是什么,下一步怎么办,好像没人理会。

鉴于这种操作,今年据说较远处的另几个村要统一流转上千亩土地种苹果,当地村民不愿意,最后还爆发了群体性冲突。最后土地流转不了了之。以上信息我也是听说,反正每个人都这么说。

作为贫困地区,这些年国家给了不少钱来帮助当地农民脱贫。但是就我们家和附近的父老乡亲而言,几乎没有人从这些脱贫工作中得到实质性帮助,但是眼看着脱贫的资金花完一批又一批。

脱贫资金怎么花的?都干了些什么?我就说说我知道的。

前些年搞“雨水集流工程”,号召大家建水窖,补了不少钱,现在没几家人的水窖是拿来集流雨水的,要么拿来装自来水,要么废弃。

二十多年前我上初中的时候,政府沿着公路边,在农田中央每隔几十米就建一个水窖,我放学骑着自行车回家时经常跑到地里去查看这些水窖。

当时我年龄小,比较傻,就搞不懂松软的旱地里又不会有水流,在这地方花钱建这么多水窖恐怕一滴水都集不到,他们为什么要建?长大后我明白了,恐怕是上级领导要坐车来检查,沿着公路一溜建下去,领导查起来省劲。

前些年给钱建沼气池,花了那么多钱,至今我们村没有一家在用。我家的沼气池从建成就一直空置。

前些年每家每户都发了一个太阳能烧水器,时至今日没有一家在用,全部都废弃在了房前屋后。

去年又掏钱补贴大家用混泥土硬化农家小院的院子,硬化了几户后也不了了之了。

这些年七七八八配发给农户的东西挺多,大多不中看也不中用,能长久使用的几乎没有。倒是扶贫款的发放牵动人心,村民们为争取扶贫款,闹出了不少是非。

我认为在老百姓有能力解决自身生活的情况下,扶贫应该是组织老百姓优化生产资料,应该是帮助老百姓找到致富的路子,给他们一个方向,并在这个方向上提供帮助。

这才是脱贫攻坚的本意吧。

回到故乡,看到这里朴实而勤劳的乡亲,我常常心生感动。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用勤劳和汗水书写着人生,即便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他们依然顽强地生活着。

日子可以慢慢往好里过,他们有这个耐心,也有这个韧性。但是他们跟不上时代变化的脚步。

希望这片土地上的各级政府制定政策的时候能实事求是,确实因地制宜地给当地民众找到勤劳致富的道路。希望他们少一些形式主义和敷衍塞责,多一些造福于民泽被乡里的情怀,毕竟这是一方丰饶的土地,也是一群勤劳的人民,不能辜负了这千百万民众的辛劳和汗水。

昨天听赶集回来的75岁的老父亲说,他遇到了一个年龄比他还大的老熟人,老头的老伴一个人种了五亩地,还养了一头牛,老头自己在街道上租了个房子,常年手工制作笤帚,挑着四处去买,还到处捡垃圾收垃圾。

这样勤劳的人民,他们值得过上幸福的日子。

本文源自JIC投资观察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www.jrj.com.cn)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