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不良事件(健康生活血液安全与输血不良反应)
血液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今天《健康生活》我们聊一聊血液安全,包括有关输血不良反应方面的事情。
【名医档案】
苏品璨
云南昆明血液中心,输血研究室主任,副主任技师。昆明市“十百千”工程省内知名专家“百工程”培养人才,昆明市中青年学术及技术带头人,云南省卫生高层次医学后备人才。目前任云南省输血协会血液监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云南省医学会临床输血分会副主任委员、云南省医院管理委员会临床输血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血液安全
01
目前,我们在血液安全方面面临哪些挑战呢?
苏品璨:血液安全简要来说包括血液供应保障和血液质量两方面的内容。那么近年来,我们国家血液供应能力持续提升,无偿献血总量已经基本可以满足临床需求,但是还处于一种“紧平衡”状态。随着健康中国战略不断推进,人口老龄化、二孩政策全面实施、高危产妇数量增加和肿瘤发病率增高等等,都加大了临床用血的需求。同时,由于乙肝、艾滋病等经血途径传播传染病流行特征的变化,输血传染性的风险仍然不容忽视。
02
当前国内不少大中型城市也存在季节性、区域性血液供应紧张。目前,昆明血液供应的情况怎么样?
苏品璨:无偿献血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公益性事业,也是一项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家庭幸福安康的民生工程,更是一座城市文明进步的标志。2018年昆明市有16.7万人次献血,采集血液55.3吨。2019年截至5月20日,已有9.16万人次献血,采集血液30.1吨,分别同比增长18%和19%,预计今年全年采血有望超过60吨。
昆明无偿献血创新和工作实绩先后3次被央视报道,打造了国内首个“互联网 无偿献血服务平台”;设立“无偿献血爱心助学金”。2018年,也就是去年昆明市政府出台了《昆明市献血条例》,《健康生活》节目还进行报道。正是由于政府重视、法制保障、社会参与、内部科学管理和创新,昆明市献血人数和血液采量快速递增,彻底扭转了医疗机构缺血问题。2018年昆明市首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的称号,2019年在国家“新时期无偿献血创新宣传”工作座谈会中,中国输血协会表示,无偿献血“昆明经验”将全国推广。
血液质量
03
目前,我国对献血者血液进行哪些常规检验来确保血液质量呢?
苏品璨:血液质量作为血液安全供应的生命线,其中血液检测是确保临床用血安全最关键的环节之一。根据我国现行的血液质量管理规定,仅血液检验就涉及ABO血型、RhD血型、血红蛋白、转氨酶、人类免疫缺陷(艾滋病)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梅毒螺旋体等8个项目检验,其中,人类免疫缺陷(艾滋病)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3个项目要进行血清学和核酸两种检测。
为进一步提高血站质量体系建设,强化实验室质量管理和保障能力,国家卫生健康委《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9版中规定,将化学发光免疫分析试验(CLIA)纳入血站血清学检测技术中,联合核酸扩增检测技术(NAT),对血液中乙肝、丙肝、艾滋等感染标志物进行检测。目前,我国持续强化血站核酸检测质量控制,血液质量管理水平持续提升。全国实现了血站核酸检测全覆盖,缩短病原体检测的“窗口期”,减低了输血病原感染的残余风险。
04
什么是“窗口期”感染?输注“窗口期”的血液会造成感染吗?
苏品璨:经“窗口期”血液途径感染艾滋病是有可能的,但是这是临床输血小概率事件,概率大约为五十万分之一。因为所谓“窗口期”是指从人体感染艾滋病毒后到外周血液中能检测出病毒抗体的这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血液中检测不到病毒抗体,但是仍具有传染性,只有等到“窗口期”过后,血液中才会有足够数量的艾滋病毒抗体可以检测出来。目前血站核酸检测可将艾滋病病毒的检测窗口期由原来的3-6周缩短至11天,并将乙肝、丙肝病毒的检测“窗口期”分别由原来的50天、72天缩短至25天、59天。国家相关法律规定,由窗口期血源引起的感染不属于医疗事故。
05
除了“窗口期”因素以外,血站常规检测后的血液,进行临床输血一定是安全的吗?
苏品璨:血站检测后的血液,临床输血仍是有风险的。一是由于多种病原体可以经输血传播,并可造成严重的临床后果,为了保障血液安全,各国采供血机构均对HIV、HBV、HCV等病原体进行常规检测。但是除了窗口期,还由于检测试剂灵敏度,病毒变异,静默感染等原因,都有可能造成这些病原体的漏检,因此经过常规检测的血液仍存在传播这些病原体的残余风险。同时还存在一些新发再发可经输血传播的传染病,例如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HTLV)、登革热病毒、寨卡病毒、戊型肝炎病毒、巴贝西虫、疟原虫等导致的传染病,仍有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但目前国内常规检测没有包括这些检测项目。二是还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临床输血还存在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反应
06
什么是输血不良反应呢?
苏品璨:其实输血不良反应也称作输血反应,是与输血具有时序相关性的不良反应。根据输血反应发生时间,那么发生在输血过程中、输血后即刻至输血后24h内的输血反应称为速发性输血不良反应,发生在输血结束后24h至28d的输血反应称为迟发性输血不良反应。输血反应,还可分为输血感染性反应和输血非感染性反应。
07
什么是输血非感染性反应呢?
苏品璨:病原体通过输血过程从献血者体内进入到受血者体内并引起相应的感染或疾病就是输血感染性反应。此外,与输血具有时序相关性的非病原体引起的不良反应称为输血非感染性反应,包括过敏反应、溶血性输血反应、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输血相关呼吸困难、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输血相关循环超负荷、铁超负荷等。
08
如果我是患者,输血时怎么发现可能有输血不良反应的症状呢?
苏品璨:输血反应常见症状是指发生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有包括发热、寒战、呼吸困难、恶心、疼痛等常见症状,其中疼痛包括了输血部位疼痛,或胸腹部、腰部疼痛,还可以有皮肤改变,包括荨麻疹、瘙痒、充血、局部水肿。医生可通过血压变化、尿色改变、体温变化、呼吸脉搏情况、出血或凝血功能等情况判断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型、严重程度和输血的相关性。
09
输血都存在风险,能不能不输血,用自己的血液呢?
苏品璨:自身输血是采用患者自身的血液或血液成分,以满足本人手术或紧急情况需要的一种输血治疗。治疗可分为稀释式、贮存式和回收式自身输血三类。自身输血是目前保证患者输血安全有效的方法,能够避免输血传播性疾病、输血不良反应和输错血的风险等。自身输血是一种需要在临床积极推广的技术,现在“手术患者自体输血率”已经纳入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用血质量控制指标(2019年版)。
为确保血液安全,减少输血不良反应,临床输血的原则有哪些?
苏品璨:目前临床输血应加强患者血液管理,2019年国家卫生行业标准《全血和成分血使用》中提出临床输血的一些原则,包括:
1.不可替代原则,只有通过输血才能缓解病情和治疗患者疾病时,才考虑输血治疗;
2.最小剂量原则,临床输血剂量应考虑输注可有效缓解病情的最小剂量;
3.个体化输注原则,临床医生应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最优输血策略;
4.安全输注原则,输血治疗应以安全为前提,避免对患者造成额外伤害;
5.合理输注原则,临床医生应对患者进行输血前评估,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
6.有效输注原则,临床医生应对患者输血后的效果进行分析,评价输注的有效性,为后续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总之,当我们的医生思考患者是否输血时,需要衡量输血的利弊,考虑到输血的风险。
【节目预告】
下周三的节目中我们将请到: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眼科专业组长张扬副教授,他要跟我们说说“ 重视儿童斜弱视 早诊断早治疗 ”。请朋友们继续关注8月28日的《健康生活》节目。
来源:云广主播梓云
支持:云南健康教育所
编辑:曹译文 曹禹梦
责任编辑:管昕 屠虹怡
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END·
云南新闻广播
广播直播 节目回听尽在掌握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