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话剧茶馆(本土化改编揭开生活的真相)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李俐 方非
为致敬中国小剧场戏剧40周年,北京人艺把前苏联剧作家盖利曼创作的经典剧本《长椅》搬上了舞台。这一剧本创作于1983年,在国内也曾以各种各样的改编版本上演过多次。这一次,经过导演杨佳音和演员于震、辛月的二度创作,让这出40年前的好戏在当代语境中再度焕发新生。
一把长椅,一男一女两个人物,甚至在剧本中连姓名都没有,只用“他”和“她”来表示,可以说,《长椅》把故事情境压缩到了极致。但恰恰在这简单的故事和场景中,人性的复杂通过一男一女的对话层层揭开。他,满嘴谎言;她,不断揭穿。他想要的只是一时的刺激,而她却想要一个可以长久停靠的港湾。剧中的矛盾冲突随着谎言的不断揭穿一次次升级,两个人在短兵相接中,逐渐逼近对方的灵魂深处。而小剧场的空间,让观众可以近距离“围观”两人的冲突,更容易带入其中。
两个人的戏相当考验演员,这也是《长椅》一直以来作为各大艺术院校的教学片断被反复排演的原因之一。这一次北京人艺的版本中,于震、辛月两位演员选得到位。首先是高度符合剧本的年龄感,让中年男人的油嘴滑舌、有苦难言,和少妇的热情纯真、孤独敏感,自然而然地呈现在舞台上。其次,夫妻档合作起来当然是默契十足,两个人在舞台上的每一次博弈与交锋都精准地踩在了人物的心理节奏上,虽然有大量的台词,在观众听来却不显得疲劳。夫妻档的合作也让这个极致的故事多了一些生活味和真实感。毕竟,婚姻爱情中的甜蜜、欺骗、背叛、信任、失落、痛苦、憧憬……恐怕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能体味个中滋味。
这部剧虽然是根据前苏联剧本翻译而成,但台词中却几乎没有什么翻译腔,这也是北京人艺排演外国戏一直以来的风格。从经典的美国法庭戏《哗变》,到同样出自前苏联作家之手的《老式喜剧》,北京人艺的改编始终坚持“是外国戏,但不是外国味”的原则,让观众看起来、听起来都没有文化距离感。当然,这背后需要导演和演员下大量的功夫。在这个方面,《长椅》的改编成功地拿捏住了“本土化”的分寸,于震的很多台词听起来就像是北京胡同里的中年大叔,但又不过度地加入时下的流行语,让人物接地气的同时并不至于生发出时代的违和感。而用幽默的方式去解读生活的真谛,则是导演杨佳音赋予这一版《长椅》的独特风格。幽默的语言、丰富的动作和紧凑的节奏,让小剧场里不时爆发出笑声。
《长椅》的高明之处是对真相的解读。故事的最后,男主角终于坦诚心迹,女主角也给了他宽容和救赎。然而,此刻的真相就是真的真相么?在经历了那么多的谎言之后,男主角的剖白还值得被相信么?真相又真的有那么重要吗?导演把想象和思考的空间留给了观众。100分钟的戏不长,但曲终人散还留有余味,这便是戏剧的价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