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好古建筑(高五幸乡俗新筑)

高五幸:乡俗新筑“没意见,下面“,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拍好古建筑?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拍好古建筑(高五幸乡俗新筑)

拍好古建筑

高五幸:乡俗新筑

“没意见,下面!“

媒人从里屋出来,兴冲冲地向厨房打招呼。让下面,是告诉男方家长、女方来看家中意婚事成了,紧张气氛悠的变得轻松起来,厨房有了风箱声响和欢笑。

“一个地一个胡基,一个乡一个风俗”。

这就是新筑一带村寨,传统乡俗女方"看家”的一个截屏场景。

女方看家由来已久,约定俗成,之前普遍流行。

何为看家,就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青年男女到了婚嫁年龄,一般由媒人介绍,双方背见后对人中意,而进行实质性的更进一步。由媒人引着女方父母至亲进男方的家门,意思是八字有了一撇,完成剩下的那一撇。

这日的看家,主要打听男方人在村里的为作和乡性,看看媒人所介绍男方的家当是否确实,还有未来公婆家人是光脸还是麻子等等。“耳听是虚,眼见为实”。对媒人所说的家庭情况“揭开碗碗见点点”,婚事成与不成,在此一举。成了,吃面,皆大欢喜,反之,折坏没茬,女方不会留下吃饭了,婚事自会粉白墙上挂门帘——没门,死娃抬出南门一一没救了。

女方“看家”,在那个还没完全自由恋爱的年代,显得尤为重要,“成败在此一举”。因此男方对女方来人看家看的指重,把前庭后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屋里拾掇得整整齐齐,把生活中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女方,尽量留个好印象。

女方这日来看家,还有个讲究,就是男方这一天屋里不能打碗,不能有口角事非,否则人心里会不美气,也会影响到婚事。

吃了“联姻”臊子面,下午四热一凉一盘端。吃喝的当儿,媒人趁着热火劲,就对订婚的日子等相关程序,分別征求男女双方家长的意见,大面子的事先订下来。至于彩礼属于桌面下的事情,多与少饭后才“捏码子”定,一般不会在人多面前说。

除此,新筑大的民俗是各村的“会”,一是各村都有古庙会,一般从农历正月十六开始起会,我熟悉的农历二月初八是杏元村庙会,二月初九是贺韶村,二月十五是陆旗营,四月八是新筑镇古会等,庙会就数“四月八”有规模,影响大,民间的“挨不起,就別上四月八”“不上四月八,就活不起人”俚语,足见古庙会在新筑乡党人心里的位置和分量。二是夏收之后持续到中秋各村村寨寨的“忙罢会”。此会可以说是与春节等同的一次亲戚大聚会。生养我的新寺村是农历七月初九,村子之前存在的时候,从前几日开始,婆娘就嘟囔着男人,搞家里卫生,买菜压面,就忙活了起来。虽然忙,但快乐。现在村子不在了,人住得四五零散的,加之疫情干扰,过“忙罢会”竟成了件奢望的事情。

新筑人重情重义,约定俗成还有“随礼”一习。随礼以前叫“零条子”。本意是为主人办红白事解困、村里关系近的给予资助的行为,五毛一块,积少成多,人情世故,礼尚往来,待他家有事时再回过去。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随礼的礼金已经不再是过去的五毛一块,而是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水涨船高”,现在是100起步,多者上千;随礼名堂也由过去红白事、上楼板扩展到“人添丁、寿日宴、状元喜、迁居贺、新车购”等等,如此这般,不知是喜是忧,我琢磨过来琢磨过去,弄不清楚,还得顺着大流去走。

有意思,乡俗中出嫁女儿在“端午节”“中秋节”给父母分别送了油糕粽子绿豆糕和月饼,而舅家不能只收礼,要在端午后回送“曲连馍”,春节则回礼送灯笼,这样民俗设计体现了公道原则,想想,还是有一番道理。

乡俗新筑,承载着一代代新筑人美好的记忆,有幸福的甜蜜,也有苦涩的过往。

乡俗新筑,是传耕农耕文化的“活化石”,是密切乡情村谊的“粘合剂”,更是见证新老兴替、走向明天的“登高梯”。

乡俗新筑,忘不了的乡愁亲谊,永远绕不开的情结话题。

我的家乡是新筑,我是新筑新寺南村的人,新筑的民俗让我对故乡风土人情有了更进一步的参悟,更热爱新筑的这一方故土。

作者介绍

高五幸,笔名:高五星,初中文化,西安市灞桥区新筑街道新寺村人。幼酷爱文学,20岁创作的剧本“席筒相亲”(与王韶之合著)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在省市主流媒体先后发表新闻稿件数百篇,曾经是中共灞桥区委中心通讯组成员,西安晚报通讯员,被西安晩报,中共灞桥区委评为优秀通讯员。“美篇”文学领域优质作者、话题评论员,陕西农村报网专栏乡村作家、陕西省农民诗歌学会会员,法制文萃西部网特邀作家,灞桥区作协会员、灞桥区诗词楹联学会常务理事。著有《灞上烟火》《灞上人家》《灞上放歌》文集三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