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胜镇旅游景点(文捷武胜风华美)

捷胜镇旅游景点(文捷武胜风华美)(1)

【第六期 捷胜所城】

汕尾市捷胜镇,古称捷琅埔。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由广东都指挥使花茂奏立,二十八年千户侯良创建所城(据明嘉靖版《海丰县志·城池》),初名“捷径”,取“终南捷径”之意。后改为“捷胜”,有抗倭“联捷必胜”的吉祥寓意。捷胜所城内设文武所署、镇抚司、吏目厅、军械局、永积仓、旗纛庙、狱房等官方机构,城外有东教场、西教场、水寨、哨所、烟墩、船坞等军事设施,是明清两代极其重要的海防重镇。而捷胜沿海发现的沙坑文化遗址群,填补了南中国没有新石器时代历史的空白。

捷胜镇旅游景点(文捷武胜风华美)(2)

汕尾市城区东南方向,半小时左右车程,有座低调的“宝藏”之城——捷胜。

肇建于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的捷胜所城是明清两代极其重要的海防重镇,也是粤东地区的历史文化名城,是著名诗人李汝伦先生诗中的“六百年城大雅乡”,是民俗学泰斗钟敬文教授盛赞的“到处流淌着文化的地方”,也是如今吃货们流连忘返的美食天堂。

“龟蛇锁水口”,所城古与今

捷胜城内西北角,民房瓦屋间,一截残缺的古城墙墙角,墙体坑洼,苔痕斑斑,这就是有600多年历史的捷胜所城城墙一角。

捷胜镇旅游景点(文捷武胜风华美)(3)

残存的城角。

捷胜城北倚宝楼山,朝向南海,以南门石岗魁星石为“案山”(正对着的山),案山往外两侧的海面上有形似长蛇的菜屿和像巨龟的龟龄岛,所以捷胜城有“龟蛇锁水口,奎石作印斗”等古语。《惠州府志》记载曾经的捷胜所城:“城高一丈,广一丈五尺,周围四百七十二丈,雉堞九百四十,池深一丈、广八尺……”折合今制,四周城墙全长1.6公里,分东、西、南、北4门,建4座敌楼,三门建有瓮城,城内辟东、西、南、北4大街,呈十字形。

捷胜镇旅游景点(文捷武胜风华美)(4)

城内东、西、南、北4大街,成十字形。

“捷胜城呈直角梯形,周高中低,像捕鱼的渔罾,所以别名罾城。”汕尾市地方志专家赖杉昌介绍说。1927年,捷胜所城毁于兵燹,之后城墙又陆续拆毁,墙基变成了环城大马路,现只残存西北这古城墙的一角。

城墙不再,但沿着环城大马路也就是当年的墙基在城内走走,依旧可以隔着时空领略600多年前城内的风貌。

当年捷胜所署衙门位于所城东北角附近的后山头,古称“厚山”“鹤岭”,如今这里是捷胜镇政府所在地。衙门东侧不远处就是城隍庙,城隍庙一墙之隔的凝波寺,相传还先于捷胜城建成。城隍庙前有明代古戏台。经历六百年风雨,这一寺一庙都保留至今。赖杉昌介绍说,城隍庙以前的面积要比现在大得多。他特别指出古戏台上的“内含乾坤”:“戏台内侧上方,有两个倭寇吃力地扛着横梁,这是特别有意思的‘倭寇扛梁’,记录了当时抗击倭寇的历史。”

捷胜镇旅游景点(文捷武胜风华美)(5)

古戏台上“倭寇扛梁”。

相传旧时的艺人若能在“捷胜后山、陆丰龙山、汕尾凤山”三个戏台站得住脚,“过三山”后,就能享誉整个海陆丰了,因为这“三山”的“戏雕刀”颇多。赖昌杉解释说:“所谓‘戏雕刀’,就是哪部戏唱得不好,或某个细节有瑕疵,台下很多人都可以指出来。这也说明捷胜文人比较多,比较懂戏。”如今,古戏台已成为“捷胜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百姓舞台”。

捷胜镇旅游景点(文捷武胜风华美)(6)

内文阁内虽然已不见昔日的会魁楼,但仍可见当年约台上的文昌阁及若干碑文石刻。

在捷胜,承续原有功能的地方还有很多。譬如位于所城南门内的文祠,俗称“文亭”,原址相传为明代学官官署,在清代是正规学馆。三百年来学脉不断,后来是捷胜中心小学所在地,又成为幼儿园。而位于捷胜所城西郊的外文祠,现为捷胜中学。

跟着视频探访捷胜所城。

到处流淌着文化的地方

康熙二十三年(1684)海禁开放,汕尾沟通海外,连通八方,逐渐繁荣;而捷胜因龟龄岛上有充足的淡水供应,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补给站,本地殷商富户也大都到省港营商。经济繁荣带来了文化鼎盛,康熙中叶开始,捷胜科举文化人才辈出。文教之盛,在当时海丰县享有“金捷胜,银梅陇”之称。

捷胜城除官方学校之外,各大姓氏都崇文重教,多兴办私塾。现坐落于北门中街太平巷的“赖氏家塾”原名“松阳家塾”,自乾隆年间创建,坚持蒙学教育直至民国后期。“这就是我的老家了。”赖杉昌笑着领记者进入参观,“捷胜赖氏子弟及外嫁女的子弟都可以进来读书”。

走进这座尚在修缮中的古建筑,中堂上方有彰显功名的“文魁”“武魁”等古牌匾。而中堂屏风上镌刻的竖排榜书大字“颍川”,则是清末湖北巡守道员谭泽闿所书写后加刻的,他是民国著名政治家谭延闿的弟弟。两兄弟都是近代很有名的书法家。

据介绍,因为屯军文化,捷胜姓氏较多,据统计有128个,其中近半是驻军后代。赖杉昌说:“我所熟知的比较知名的军户后代有北门的朱氏、南门的张氏、龙头乡的李氏。捷胜赖氏也是清代军户在这里定居的代表。崇文重教,书礼传家,是捷胜各大世家的家风。”

与邻近的惠东平海古城一样,捷胜这里也有“军话”,就是外来语言跟本地语言融合形成的一种特殊语种。

捷胜镇旅游景点(文捷武胜风华美)(7)

古城分布图。 严丽萍绘制

为什么捷胜有“六百年城大雅乡”之美誉?赖杉昌解释说:“汕尾地处惠州、梅州、潮州中间,融合了广府、客家、潮汕文化,而捷胜从建城设所之初就有屯军文化。最初的驻军多来自山东、安徽等省,而不同时期补员、调防等则更是带来了多元文化。”特殊的地缘因素、多元的先民成分,让捷胜所城虽处南粤之隅、红海湾之滨,却携中原、川陕、闽浙文化之大雅,融和本土,形成了特有的人文环境。

走在捷胜街头,会发现祠堂多、名人故居多。比如,沿北门街到十字街口,路边就是黄育黎诊所故址。黄育黎诊所是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院士之父亲黄树榖医师、母亲曾慎其医师于1919年在当地创办,后来诊所迁往田墘,这里就改成了药房。

从十字路口漫步到东门,能遇到古建筑蔡氏宗祠,而往前几步就是林氏祖祠。明清、民国时期,捷胜书画界人才辈出,尤以“许家梅、林厝竹”远近闻名——书画奇才林大蔚擅画竹,贡生许兆寅善画梅,两人都享誉惠潮梅地区。此外,捷胜在近现代还涌现了一大批的文化名人和革命名人。

捷胜建筑业历史悠久,有“建筑之乡”的美誉。“捷胜建城后,明朝随军的‘住班工匠’就集体居住在埔尾村。工艺一代代传承、发扬光大,埔尾村就成了有名的建筑之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北京故宫的部分维修工作,就是埔尾村的工匠去修的。”赖杉昌介绍说。

捷胜镇旅游景点(文捷武胜风华美)(8)

嵌瓷工艺构图雄伟、色彩浓艳。

串珠成链,大力发展农文旅

捷胜所城就像一席流动的古建筑盛宴。木雕、壁画、灰雕、石雕、泥塑等“处处有戏”。尤其是屋脊上的嵌瓷工艺,让人不由得联想到几百年后安东尼·高迪在巴塞罗那设计的奎尔公园和巴特罗公寓,竟和嵌瓷这一潮汕特有的建筑工艺有异曲同工之妙。

据介绍,目前捷胜户籍人口5万多、常驻人口2万多。走在捷胜街头,道路整洁干净,虽商铺林立,但没有喧嚣和熙攘,没有满眼的旅游纪念品,有些地段还像极了京都的街巷。路上行人眉眼温柔,惬意安然。

捷胜镇旅游景点(文捷武胜风华美)(9)

煎海胆。

从内文阁出来,遇到一个粿卷摊档。粿卷有些类似于广州的肠粉,是捷胜日常美食的一种。粿卷之外,重糕粿、马鲛丸、薄饼、龙舌酥、绿豆糕、纸牌糕……还有数不尽的海鲜和名贵海产品。当地人最为推崇的海鲜是海胆。海胆刺身、腌制海胆、生煎海胆、海胆炒饭,做法繁多。

捷胜镇旅游景点(文捷武胜风华美)(10)

捷胜糕点小吃种类繁多。

宜人的气候,淳朴的民风,秀丽的风景,悠久的历史,浓郁的人文气息,捷胜镇的风华值得细细探寻。

“我们拥有12公里的海岸线,600多年的所城文化,6000多年的史前文化,将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与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度融合,推动滨海旅游、都市型现代精品农业、历史所城、国防教育等资源串珠成链,大力发展农文旅,形成全域旅游线路新业态布局。”在汕尾市城区捷胜镇党委书记杨凯彬看来,这是捷胜高质量发展的优势所在、要义所在。

结合省里提出的“九大攻坚战”、市里提出的“六大提升”,杨凯彬要求全镇上下要聚焦“八个美丽”,高品质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并牵头制定了以产业规划、民生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示范带规划以及农文旅规划为主要内容的“五大规划”,着力推动捷胜发展蓝图深入实施,特别是要借助乡村振兴的窗口期、政策战略的机遇期,全力发展农文旅。

这“五大规划”不是孤立的,而是交互融合的。“比如产业规划里,渔港建设在做好主体工程的基础上,后方做好休闲、观光、渔业、餐饮的配套,重点建好美食一条街,定期举办海鲜美食节,销售干货海产品。码头船只除了海上物流及捕捞作业外,可以供游客渡海到龟龄岛,并提供海钓等服务。通过各种业态的相互融合,盘活渔港经济。”在捷胜发展的谋划上,杨凯彬认为要惠及群众,不仅要让捷胜老百姓有种养收入,还能享受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红利,“比如挖掘捷胜的海胆文化,规划建设海胆公园,既让海胆成为美味佳肴,还能赋予饮食文化内涵。”

捷胜镇旅游景点(文捷武胜风华美)(11)

黎明洞。

海胆公园是示范带规划上的一个节点,而捷胜所城、黎明洞(抗清志士廖天佐与南明总兵刘锷隐居处)、沙坑文化遗址则是这条“串珠成链”示范带上耀眼的文化明珠。

捷胜镇旅游景点(文捷武胜风华美)(12)

捷胜镇沙坑文化博物馆。沙坑文化可以上溯至五千多年至六千年前。

“农文旅的规划与示范带是密切相连的,示范带经过的村庄,硬件上要提升,软件上要优化,在村庄内部要把民生配套做好。挖掘、活化了历史文化节点,有了旅游,就能一体发展酒店民宿、开发利用岸滩资源,这就实现了与产业的融合。随着示范带的深入打造,人们到了捷胜,既能了解历史文化,又能享受吃喝玩乐购,捷胜的农文旅产业将不断涌现活力,进一步凸显捷胜风情。”杨凯彬对此充满信心。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首席研究院、著名考古学家唐际根到捷胜镇调研后说:“红色文化的味道、海派文化的气息、沙坑文化的韵律……每一处不尽相同,每一个故事都耐人寻味,从不同侧面揭示着捷胜镇软实力的密码。发掘着故事、记录着故事,也成了汕尾故事的传递。”

学术支持:黄挺 杨培娜

专题统筹:周佩文

本期采写:南都记者 陶新蕾

本期摄影:南都、N视频记者 张驰 实习生 陈诚 吴彦洋

本期直播:南都、N视频记者 彭雨欣 阮增豪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