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感解锁的原理(一把解锁认知的密钥)

#教育听我说#您好智慧,欢迎关注|感恩平台,愿更多的人觉醒!通感觉知透视:第1期《通感内涵解读》

朋友们,您可能正在进行一次认知革命。对于本透视来说,“通感”是最基本的概念。综观以往的相关研究,由于通感本身的复杂性以及所涉及学科的多样性,相关研究也呈现出多样性,极易造成理解上的混淆。首先有必要与大家透视一下,通感的全部内涵。

光感解锁的原理(一把解锁认知的密钥)(1)

“通感”名不经传,但古今中外不少人类智者、伟人、工匠、凡人等,都不同程度地体验或应用它、达到过个人领域的顶峰。他们最终都成为各个行业的巨人,共同影响着人类的进程。只是限于时代的隔离与文化观念的偏见,人们始终没能统一认识它,甚至某种程度上神秘它。没有统一认识的原因主要是,人类自身的科学认知是逐步发展的,对有些存在的现象无法及时探究,也无法做出本源上统一的解释。但凡有机缘进入通感状态的人,虽莫名其妙,但此后都灵光大显,终身知行受益。

光感解锁的原理(一把解锁认知的密钥)(2)

我们知道当下是一个信息、概念泛化的时代,我们实际生活在一大堆名词、品相、观念的表情之中,被强势影响着生活,不知不觉中活成了别人的样子,承受着盲从的痛苦。所以本报告中所有言论,不免强概念统一,更不树立任何价值观念。有缘的您、若能够从中受益,知行合一生活,则善莫大焉。本文重点导读的是,通感的核心组成“通与感”的关系内涵。着眼于它“贯通性与感应性”的本质。避免在理解上与“联觉、共感、通觉”等相关的术语纠缠,造成雾里看花、若隐若现的意识“美”。当然意识美非真正的美,所以才会造成大众对审美的一厢情愿。此处在“通感美学”中再报告。

光感解锁的原理(一把解锁认知的密钥)(3)

概括来看,1、“通感”可做为名词,涵盖与之相关的一切称谓;2、亦可做形容词,表述一种心灵觉知状态;3、也可称为一种方法与能力,与具体修习技能相联系(如记忆、弹琴、写字、绘画等)。而网络信息中,普遍的了解是:“将通感理解为一种文学修辞手法。特指人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既眼、耳、鼻、舌、身五觉器官在大脑意识觉的影响下,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从而产生的一种意象修辞手法。”这一手法被众多文学、艺术创作者,做为诗词、歌赋等方面的创作方法与技能广泛应用,使作品产生令人惊叹的妙趣。这种理解是第3种,是基于西方心理学研究背景下的“联觉”概念。随着研究的进一步发现,若仅以“联觉”心理现象作为对通感的定义,可能大大弱化了通感的本质与内涵、外延,这也正是本透视的重点探究意义。

光感解锁的原理(一把解锁认知的密钥)(4)

通感一词,国内最早出现是由钱钟书先生,译自英语Syn(a)esthesia,意为“感觉。整体直译为“感受之共产”,即“共同感觉”又称之为“通觉”或“联觉。”在心理学研究领域,通常使用为“联觉”,被描述为“当某种感官受到刺激时,会联通另外一种感官也出现感觉和表象。”如:眼中看到一朵茉莉花,耳中似乎响起了那首“好一朵茉莉花啊、好一朵茉莉花…”的经典旋律,这就是由眼睛视觉,沟通了耳朵听觉的一种心灵状态。那么,这种状态发生的背后逻辑是什么呢?让我们来看看钱先生,为何会把它译作“通感”一词。

光感解锁的原理(一把解锁认知的密钥)(5)

通感一词中,“通”字好理解,中科版的词典注解是:整个、连接、传达、不堵塞,合起来就是字面意思,“整体连接,上传下达不堵塞”就是通。关健是一个“感”字。“感”字,金文本义是“外界事物在人们思想情绪上引起的反应”;许慎《说文解字》中的释义是“动人心也”;《庄子·山木》中为“触碰”的意思。三者解释各不相同,各有重点,若对照合起来看,基本符合本义,但并不究竟。

我们再来看一下群经之首《周易.咸卦》中的出处,其象为“天地感而万物化生”,意思是:天地阴阳二气,互相交流和合,因而万物变化生生不息。这里的“感”字,重点指的是“感应并相互影响”。这里与前三者相对照,明显更接近本义了。我们知道,中国汉文字,是考虑形、声、意三位一体而造铸。我们拆开来看,“感”字是形声字,从心底而起,但发的是咸的音(an),这就是说明,这字是与心相关联,而“咸”的字义是“全部、都”的表意,结合后就是:全部都从心底而起、相互关联”。这样的本义与“通”字结合后,明显就能互通、相得益彰了。

光感解锁的原理(一把解锁认知的密钥)(6)

如此对照“联觉”所表达的意思来看,“联觉”的表达是人体五官的功能联通,没有心的参与;而“通感”表达的是心内事物的相通、心在起作用。这就是西方研究“通感现象”不得其理的原由,总是着眼于人体神经官能交感神经的研究,没有心的存在。这就是非要弄出个精神病院不可。心理学理不清心为何物,把心情搞成病情,难怪西方艺术界总是出疯子。如此看来,钱先生翻译成“通感”实在是精妙绝仑。然究竟而言,通感的内涵绝不仅限于心理学所研究的“联觉”表象。

我们进一步科学来谈,从人类的整体认知系统演化来透视。  

感谢阅读关注!下一期继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