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灵魂中的上帝生命(上帝存在吗灵魂不朽吗)

人灵魂中的上帝生命(上帝存在吗灵魂不朽吗)(1)

[比心][比心]头条的读者朋友们,大家好[比心][比心][比心]今天我们来谈一谈陀思妥耶夫斯基最重要的作品《卡拉马佐夫兄弟》。希望了解俄国经典文学的朋友们请“收藏”这篇长长文章,慢慢体味。谢谢!

人灵魂中的上帝生命(上帝存在吗灵魂不朽吗)(2)

导语:《卡拉马佐夫兄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最后一部作品,是他留给世界的文学遗嘱。小说以紧张的“弑父”情节为线索,将老卡拉马佐夫以及他四个儿子的命运压缩在一周的时间里进行叙述。这是一部思想史诗,与其说整部小说是在揭开究竟谁是杀人凶手的谜底,不如说是在为了让小说中每个主人公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他们探讨的核心问题,就是有没有上帝以及灵魂是否可以不朽。

写作初衷

陀思妥耶夫斯基决定写作《卡拉马佐夫兄弟》,可能有这样几个原因:

第一,他在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的时候,在监狱里遇见了一个杀害自己父亲的犯人,陀思妥耶夫斯基很早就想以这位犯人的经历写一部小说,后来他又听说,这个犯人其实是被冤枉的,他在监狱里度过十年之后被无罪释放了,因为真正的凶手后来被抓到了,这个让陀思妥耶夫斯基感到好奇和惊讶的“反转”,更加激起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对这个素材的兴趣。

第二,也是最为重要的原因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想在一部大型作品中对他之前的整个创作做一次总结。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我们可以发现“穷人”“双重人”和“地下室人”的身影,可以看到他在《罪与罚》中呈现的凶杀场面和犯罪调查,也可以遇到他在《群魔》《少年》和《白痴》中提出的社会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也就是说,陀思妥耶夫斯基把他在之前的小说里分别探讨过的重要问题、分别塑造过的各种人物,全都放进了《卡拉马佐夫兄弟》这部小说之中。

人灵魂中的上帝生命(上帝存在吗灵魂不朽吗)(3)

上帝是否存在?灵魂能否不朽?

作为一部“史诗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的人物不算太多,不像《战争与和平》那样有数百人出场。小说题目为“卡拉马佐夫兄弟”,主人公自然就是这几位兄弟,也就是德米特里、伊万和阿廖沙这三兄弟,外加一个私生子。

下面,我们来对这卡拉马佐夫家的几个人物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介绍了这几个人物形象,我们也就能够了解这部小说的故事梗概,更重要的是,我们也就能够了解这部思想史诗的思想内涵,因为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笔下,卡拉马佐夫一家人都不单单是行动的人,也都是“思想着的人”,每个人都代表着一种生活观和世界观,代表一种对于上帝的认识、对于信仰的认识。在小说中,卡拉马佐夫家的每个人,似乎都在迫不及待地向别人倾诉自己的思想,而他们的思想所围绕的核心问题,就是“有没有上帝”和“灵魂是否可以不朽”这两个让他们无比烦恼的问题。

卡拉马佐夫家的一家之长,也就是卡拉马佐夫兄弟的父亲,名叫费奥多尔·卡拉马佐夫。他虽然出身贵族,但从小寄人篱下,常常被迫扮演小丑,养成了他冷眼面对周围世界的人生态度。后来,他通过结婚获得妻子带过来的比较丰厚的嫁妆,通过放高利贷攒下了生活的资本。他有过两次婚姻,生下三个儿子,此外,被他留在家中当厨师的斯梅尔佳科夫,据说是他的私生子。作为一家之长的老卡拉马佐夫,游手好闲、荒淫无度,对几个儿子都不管不问,还与长子德米特里争夺财产和情人。家里有这样一位父亲,自然会让全家人都充满隔阂,甚至怀有敌意。

老卡拉马佐夫不信上帝,嘲弄一切神圣的东西,但是,他也和小说中的其他人物一样,经常被“有无上帝”的问题所纠缠、所苦恼。他对阿廖沙说:“我无论多么傻,对这类问题总还是要想的。”面对上帝,他也常常感到恐惧,但是在他的思想中占据上风的,还是不信神和不道德。高尔基曾经把以老卡拉马佐夫为代表的这种精神类型,称为“卡拉马佐夫气质”,认为其实质就是“既怯弱又大胆、但主要是病态而又恶毒的灵魂”。陀思妥耶夫斯基就是想用这样的家庭关系,来影射当时俄国社会的“父与子”关系,即虚无、激进的一代人,给后代留下了负面遗产。

人灵魂中的上帝生命(上帝存在吗灵魂不朽吗)(4)

在小说的中部,老卡拉马佐夫在家中被人谋杀,几个兄弟中究竟谁是弑父的人,这个悬念就成了支撑小说的故事框架,成了加速叙事情节发展的重要元素。

1、嫌疑最大的弑父者,就是老卡拉马佐夫的长子德米特里·卡拉马佐夫。德米特里是一个退伍军官,他继承了父亲的好色习性和暴躁脾气,更何况他们父子两人还在争夺财产和情人,这使他经常与父亲发生激烈冲突。德米特里早就有弑父之心,他也多次公开扬言要除掉父亲,但他却不是真正的凶手。

德米特里声色犬马,游手好闲,可是他也有真诚、仗义的一面。他原本是为了钱财才决定娶卡捷琳娜为妻的,但在了解到了卡捷琳娜的真实处境后,他却千方百计地维护自己这位未婚妻的名誉;他恬不知耻地与父亲争夺情人格鲁申卡,可是包括格鲁申卡在内的人们,却逐渐意识到德米特里对格鲁申卡是真爱。

信仰和无神论的冲突,是德米特里内心生活的一道主旋律,他曾经深有感触地对阿廖沙说:“魔鬼和上帝在进行斗争,而斗争的战场就是人心。”“尽管我卑劣下贱,可是上帝,我毕竟也是你的儿子啊!”在父亲被害后,他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震撼,心中的上帝开始苏醒,最后,他虽然不是弑父的凶手,却甘愿去承受惩罚,因为他有过弑父的心,他觉得这也是有罪的,所以他决定用苦难来洗涤自己。

2、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老二伊万,似乎在一切方面都与哥哥德米特里形成对照,伊万温文尔雅,很有教养,他上过大学,是一位评论家。但是,他却是一个狂热的理性主义者、一个怀疑论者,他质疑一切,甚至怀疑信仰。他曾经对弟弟阿廖沙说:“我并非不接受上帝的存在,只是我谢绝了他的拯救。” 作为小说中无神论、无信仰的最突出代表,他似乎也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主要论敌,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伊万的身上集中起了现实社会中他那些思想论敌们的主要观点。作为一种怀疑精神的代表,伊万就像歌德《浮士德》中“否定的精灵”糜菲斯特,也是一个阴暗的魔鬼,但是伊万是富有同情心的,面对生活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他发出了自己的抨击,并将这些不合理现象的存在当成否定上帝存在的理由和证明。

在小说第二部第二卷的《宗教大法官》一节中,写到了伊万和弟弟阿廖沙的一次长谈。伊万说他写了一部长诗,题目就叫“宗教大法官”,他详细地向弟弟转述了他这部长诗的内容:16 世纪的西班牙有一位宗教大法官,他认为人是软弱和低贱的,向来没有道德感,不善于分配“自由和面包”,一旦获得自由便会相互争斗和残杀,最后只好把自由拱手相让给某一位权威;在基督降临人间时,宗教大法官嫌他碍事,就赶走了基督。伊万的这部作品让阿廖沙大惊失色,称之为“叛逆”。但与此同时,作为无神论者的伊万,其实又一直在寻求某种终极信仰,这就是他的思想的深刻矛盾性之所在。

伊万的言论和思想,对小说中的其他人物产生了很大影响,尤其是对老卡拉马佐夫的私生子斯梅尔佳科夫。伊万宣称的“人可以为所欲为”“可以做他认为合理的一切事情”“什么事情都是被允许的”等观点,实际上给了斯梅尔佳科夫杀害老卡拉马佐夫的理由和勇气——直到这时我们才知道,真正的杀人凶手不是大儿子德米特里,而是私生子斯梅尔佳科夫。伊万从小就恨父亲,其实在内心里也一直有着弑父情结,但他在看到父亲真的被杀了,尤其是在斯梅尔佳科夫向他承认了弑父行为之后,伊万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精神上的教唆者,他才是真正的凶手,他因此发疯了。他在法庭上承认他就是弑父的凶手,这自然是他精神失常后的一个举动,但也是他内心真实思想的一个流露,是他开始自我惩罚的一种表现。

在小说中,伊万的话是最有思想内涵的,其中合理的话和疯狂的话交织在一起,是《卡拉马佐夫兄弟》一书思想性的主要来源之一;作为伊万思想集中体现的《宗教大法官》一节,被陀思妥耶夫斯基自己称为整部小说的高潮。

3、真正杀害老卡拉马佐夫的凶手,是他的私生子斯梅尔佳科夫,他是老卡拉马佐夫奸污一位流浪街头的聋哑女孩的“结果”。他心里阴暗,沉默寡言,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也是一个癫痫病患者。他少年时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把流浪猫活活吊死。斯梅尔佳科夫佩服伊万,接受了伊万的思想,他后来向伊万坦白,他杀死老卡拉马佐夫不是受德米特里指使,而是受到了伊万的影响。后来,在罪行败露之前,斯梅尔佳科夫就自杀了。他的自杀表明,他也受到了良心的惩罚,他也成了一位受难者。

4、老卡拉马佐夫最小的儿子叫阿廖沙。在小说的开头,阿廖沙是当地修道院的见习教士,是佐西马长老的教子,但不久,阿廖沙就被佐西马长老送回尘世,随后卷入了卡拉马佐夫家的迷局。与长兄德米特里不同,阿廖沙纯洁善良、乐于助人;与二哥伊万也不同,他是一个有信仰的人。阿廖沙可以说是《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正面人物,像《白痴》中的梅什金公爵、《罪与罚》中的索尼娅一样,他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精心打造的道德精神、理想性格的承载者,尽管这个形象有时也显得不那么有说服力。

在小说中,阿廖沙的性格和思想似乎都是给定的,就像一个人间的耶稣。他在小说中起到了某种穿针引线的作用,目的就是与其他几位主人公相会,倾听他们的谈话,与他们就信仰问题展开争论。在小说在最后,在一个孩子的葬礼上,阿廖沙对他帮助过的一群小学生发表了著名的“石头旁的演讲”,要他们永远相亲相爱。学生们含着泪水,向阿廖沙保证他们会永远记着朋友,永远爱每个人,“‘让我们永远这样,一辈子都手拉着手!万岁,卡拉马佐夫!’科里亚再一次欣喜若狂地大声欢呼,所有的孩子们也都跟着欢呼起来。”

这就是全书的最后一句话,小说也就结束在了“卡拉马佐夫万岁”的欢呼声中。

人灵魂中的上帝生命(上帝存在吗灵魂不朽吗)(5)

陀氏的基督教人道主义思想

卡拉马佐夫一家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谓的“偶合家庭”。偶合家庭,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发明的一个说法,这样的家庭除了血缘关系之外,是缺乏必然的精神上的联系的,也就是偶然组合起来的家庭。

陀思妥耶夫斯基描写这样一个家庭,描写父与子之间的关系,描写老卡拉马佐夫与四个儿子之间的故事,说到底还是为了表达思想。卡拉马佐夫一家五口,其实都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思想的传声筒,通过他们的言行,通过他们的行为构成的比照,通过他们相互之间的争论和交锋,陀思妥耶夫斯基表达了他关于“人”和“人的秘密”的诸多思考。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的情节发展动力,与其说是揭开究竟谁是杀人凶手的谜底,不如说是在为了让小说中每个主人公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卡拉马佐夫父子各有各的思想,而且他们每个人的思想自身也都是矛盾的、分裂的,二律背反的,他们相互之间又在进行着激烈的交锋和争论,有的时候我们感觉到,作为作者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似乎对他笔下的人物及其思想也失去了控制,作为作家的他,思想立场上似乎也出现了某种摇摆,所有这些都使得《卡拉马佐夫兄弟》成了一首雄浑的多声部的思想大合唱,成了一部复杂的复调结构的交响乐。

但是,这毕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晚年一部深思熟虑、呕心沥血的巨著,把书中各个人物的思想统一起来看,我们还是大致能够揣摩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这部小说中表达出的、或者说是他试图表达的中心思想:人是应该有信仰的,因为人是有罪的,所谓原罪,既是行动上的,也有可能是思想上的;上帝是存在的,上帝之所以存在,是为了让人类的苦难有所寄托,人的犯罪、忏悔、复活都是以罪孽为前提的,是以受难为代价的;有罪的人通过苦难获得解脱,最终成为善的人、有爱的人;上帝赋予人类的向善能力、仁爱能力,是人和人类精神不朽的最终保证。不难看出,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在传统的基督教学说中,加入了文学的、文化的人道主义,我们或许可以把他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提出的思想概括为“基督教人道主义”。

人灵魂中的上帝生命(上帝存在吗灵魂不朽吗)(6)

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的扉页上有一段题词,这是从《圣经·约翰福音》中摘出的一段话:“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籽粒来。”这句话后来也被刻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墓碑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