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发现珍稀鸟(救助一只海南鳽)

9月16日,一只被救助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海南鳽伤愈后,在栖息地广东清远,被顺利放归大自然,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农民发现珍稀鸟?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农民发现珍稀鸟(救助一只海南鳽)

农民发现珍稀鸟

9月16日,一只被救助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海南鳽伤愈后,在栖息地广东清远,被顺利放归大自然。

海南鳽作为中国特产的鸟类,野外数量仅1000只左右,比大熊猫更稀少,被列为全世界30种最濒危鸟类之一。昼伏夜出、不喜群居、不喜鸣叫等习性,使它难以被监测到,因此也被称为“世界上最神秘的鸟”。

救助者告诉南都、N视频记者,“放飞前,我们模拟了它的生存环境,从水库抓来小鱼抛到池中,训练其捕食、飞翔能力。”那么,如何防止海南鳽再次受伤?野生动物保护专家认为,不能只着眼于保护区,其周边区域也要加以重点保护。

发现

7月27日晚,清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福堂镇副镇长石宏达与同事和往常一样,开展巡山护林工作,途经笔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福堂保护站附近时,依稀看到一只动物蜷缩在路边。

“骑摩托车的干部最先发现的,它的个头比较大,我们远远看还以为是只鸡。”石宏达分管镇里的林业工作以来,还从未见过这种鸟,“它蜷缩在路边一动也不动,轻轻去碰它,也没有反抗”。

受伤的海南鳽。受访者供图

借着微弱的灯光,他发现,这只鸟上体羽毛为暗褐色,飞羽呈石板灰色且有绿色金属光泽,翅羽为暗褐色并有少许白色斑点,左眼紧闭,流出了脓水,嘴巴轻微出血。

这里距离镇政府5公里,由于天色已晚,他们把小车上的矿泉水箱腾空后,小心翼翼地把它转移到空箱子里,准备带回镇政府,“它的胆子很小,还扑腾了两下翅膀”。

当晚抵达镇政府后,石宏达给它喂了水,值夜班的工作人员则负责看护。他们还联络了县林业局和该保护区福堂保护站,请求派专业人员进行救助。

县林业局和保护站工作人员赶到后,细心对其受伤部位进行消毒处理,但仍无法判定是何种鸟类,于是又与清远市林业局鸟类专家沟通,通过视频、图片鉴定,最终确认这只鸟是海南鳽,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连山境内属首次发现。

“之前我们在保护区内还发现过一只夜鹰,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石宏达告诉南都记者,近年来,福堂镇大力推行林长制工作,森林防火、巡山护林双管齐下。特别是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早前如果有人在路边发现野生动物,可能当天晚上就带回去煮了,但现在大家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普遍增强了。

“现在发现野生动植物,大家的第一反应是向相关部门求助,再将它放生。”在保护区附近发现海南鳽,石宏达向南都记者坦言,还是有些惊讶,当天就在网上查询了相关资料,“海南鳽对生存环境的要求比较高,福堂镇森林植被覆盖率将近90%,也处于水源地,可能比较适合它们在此栖息。”

救治

7月28日早上8时,石宏达等人将这只海南鳽送往设立在清远长隆国家级世界珍稀野生动植物种源基地内的野生动物救护中心(以下简称“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救治。

“当时它的左眼肿胀化脓了,其他部位没有明显外伤,应该是撞伤眼睛后没有及时处理感染了。”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技术员杨汉东告诉南都记者,“虽然之前我们没有接触过海南鳽,但鸟类的治疗方法是相通的,我们用眼药水、眼药膏给它眼睛消炎,两周左右它就基本康复了”。

随着病情的好转,这名“伤员”慢慢恢复了自主采食。“刚来前两天,全靠我们给它填食。可能因为它本身是野生动物,一开始无法适应人工饲养环境。”杨汉东说。

身体逐渐康复后,这只海南鳽也从小笼子腾换到了大笼子。大笼子长约10米,宽约6米,布置了树枝、水池。杨汉东对南都记者笑道,为了训练它的飞翔和捕食能力,他们经常去附近的水库抓来小鱼抛进水池中让它捕捉。

“我们模拟了它的生长环境来对它进行训练。”杨汉东告诉南都记者,海南鳽属于夜行性鸟类,一般见于我国南方部分省份,分布区域狭隘。它们是全世界30种最濒危鸟类之一,全世界野外成年个体的种群数量仅1000只左右。“海南鳽白天隐藏在树林中,晚上才出来活动,活动地点一般在河流、水库附近,不喜群居、不喜鸣叫,是比较孤独的鸟。”

在野生动物救护中心休养一个多月后,9月16日,这只海南鳽被顺利放归大自然。

“他刚送来时是500克,放飞时是520多克,一天能吃约100克的食物。”杨汉东表示,此前,专家已经通过综合评估,全面考察了它的捕食和飞翔等能力,最终才做出放归大自然的决定。

保护

实际上,这并非广东第一次发现海南鳽的身影。

2007年,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首次在保护区内的乳源大顶山片区一水库附近发现一只雄鸟;2016年,该保护区工作人员再次发现并救助一只意外受伤的海南鳽;2020年,这里再度监测到海南鳽。

9月16日,“世界上最神秘的鸟”海南鳽在广东被救助放生。新华社发

“海南鳽昼伏夜出,胆子很小,正常情况下只要看到人影就立刻飞走了。”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副教授佟富春告诉南都记者,海南鳽对栖息地的环境要求较高,一般生活在有茂密丛林,靠近河流、水库等隐蔽区域,但这种适合它生活的地方比较稀少。“这些地方一旦被破坏,它就失去了藏身之处,种群规模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佟富春向南都记者介绍,海南鳽的巢一般建立于马尾松的枝上,砍伐树木和人为干扰是影响海南鳽繁殖成功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数量稀少、活动隐蔽、难以被监测,这就是它为什么被称为‘世界上最神秘的鸟’的原因。”

“海南鳽很灵敏,如果不是特别隐蔽的障碍,它通常都能够躲开。”佟富春告诉南都记者,这只受伤的海南鳽在保护区附近被发现,“我们不能只盯着保护区红线以内的范围,其周边区域也要加以重点保护。”

她介绍,鸟类活动范围大,一般不完全局限在保护区之中,当它有觅食等需求时极有可能会走出保护区。在保护区外,如果有村民担心鸟类吃掉庄稼,安装了捕鸟的粘网,或者有村民为了防止鸟类偷鱼,设置了捕鸟夹,都会对鸟类造成极大的伤害。

佟富春曾多次前往清远参与鸟类活动调研,“如今当地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比以前提高了许多,其中宣传发挥了很大作用。未来,我们还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出品:南都即时

采写:南都记者 韦娟明

摄影:南都记者 黎湛均(除署名外)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