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已过秋意凉(不历尘埃三伏热)

处暑已过秋意凉(不历尘埃三伏热)(1)

秋风飘逸,秋水如镜

8月22日23时45分

将迎来处暑

清凉的空气

随风潜入千家万户

带给人们久违的舒爽

历尽三伏热,天凉好个秋!

处暑已过秋意凉(不历尘埃三伏热)(2)

处 暑

(节选)作者:申赋渔

处暑这天有许多事要做。先要收麻。爸爸在前面砍,孩子跟在后面,一捧一捧地抱到院子里,堆起来。妈妈拿着一块铁片,把麻一缕缕刮下来。铁片薄薄的、弯弯的,像剖成了一半的竹筒。麻收好了,要翻地。翻地是爷爷的事。因为老牛最听他的话。“处暑萝卜白露菜”。翻好地,就可以种萝卜了。

放萝卜种子的竹篓挂在屋梁上,要爬上梯子才够得着。萝卜的种子毛茸茸的,像小虫。种下地去,要立即用土盖,不然就会被风吹走,或者被馋嘴的鸡一粒一粒捡着吃了。

处暑已过秋意凉(不历尘埃三伏热)(3)

这两件事做完,就可以“祭田神”了。孩子们抱来大捧的纸旗,喊叫着,狂奔着,在自家的田地里到处插上。大人们呢,在田间的十字路口,摆下瓜果蔬菜、鸡鸭鱼肉,向田神祷祝今年有个好的收成。

然而这只是热闹的开头。在处暑到白露的这十五天里,会碰上两个十分隆重的节日。一个是七夕,一个是中元。

农历七月初七,早上起来,就会发现,树上唧唧喳喳的喜鹊,全不见了。它们都飞去了天上,为牛郎织女搭桥相会。织女是玉帝的孙女,负责纺织天上的彩云。七夕这天她会把最美的云彩拿出来。地上的姑娘们,也会在这天比美。她们一早就忙着采凤仙花,捣成红艳艳的汁,涂在指甲上,争奇斗艳。

织女是最心灵手巧的仙女。七夕这天因为跟牛郎会面,心情好,她会把巧甚至爱情赐给诚心向她祈求的人。人间乞巧有许多方法。

处暑已过秋意凉(不历尘埃三伏热)(4)

有些姑娘会盛一碗水,放在阳光底下晒一晒,然后向里面投下绣花针。如果针沉了,就得不到巧。如果不沉,就有。但是能得到多少巧呢?要看针投在水底的影子的图案。像花、像云,是多巧;如线、如锥,巧就少了。

江南的姐妹们常常是围坐在一盆清水的周围,摘了瓜蔓或是葡萄蔓上的嫩芽,一叶叶丢到水中。沉了,或是直直地躺在水面上的,就不巧。巧手投出的嫩芽,会像簪、像花、像钩,形象越美,这投芽的人,得到的巧就越多。

胆大一些的女孩,会抓一只蟢蛛,关在盒子里,到第二天起床,看它结的网是多是少,是密是疏。多而密,就得到巧了。

七夕的晚上,很多的少男少女迟迟不肯睡觉,他们躲在瓜架子下面,要偷听牛郎织女的情话。更多的是趁这样的夜晚彼此交心。“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朗读者:北辰

处暑已过秋意凉(不历尘埃三伏热)(5)

处暑·词话

闲适(节选)

宋·陆游

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

柴门傍野水,邻叟闲相期。

译文:一年四季都挺喜欢,最欢喜的还是那孟秋时节。柴门傍着野水,邻里的老叟闲来无事,相约一聚。

处暑已过秋意凉(不历尘埃三伏热)(6)

处暑后风雨

宋·仇远

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

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

纸窗嫌有隙,纨扇笑无功。

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

译文:劲风伴着阵雨,将残存的暑气一扫而空。疾风暴雨后,天气瞬间变得凉爽。凉意来得太快,甚至让人感到微微的寒冷,应该将窗上的裂隙补好,整个夏日都不舍离手的扇子,也终于闲置一旁。此时孩子们正在颂咏《秋声赋》,不禁让人回忆起醉翁欧阳修。

处暑已过秋意凉(不历尘埃三伏热)(7)

早秋曲江感怀

唐·白居易

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

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

朱颜易销歇,白日无穷已。

人寿不如山,年光急于水。

青芜与红蓼,岁岁秋相似。

去年此悲秋,今秋复来此。

译文:处暑到来,暑气已经散去,阵阵凉风袭来。娇艳的荷花在初秋变成了结满莲子的莲蓬。人的容颜容易衰老,不像太阳一样永远灿烂。人的寿命比不上山,年华会像水一样奔流。丛生的草地长着红蓼,让人觉得每一年的秋天都是如此。去年我曾写过一首《曲江早秋》,表达身在曲江早秋时节的思绪,不知不觉,又迎来了曲江的秋天。

秋天的魅力

在天高云淡

任雁南飞的自由

泡一碗浓茶,剥一剥菱角

向着院子落坐

又是一年好时节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