狡兔死走狗烹竹篮打水一场空(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俗话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这句俗话有两个出处,一是《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典故,家喻户晓,然而,仅凭越王勾践的一己之力,并不足以除掉吴王夫差,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是四大美女之一貂蝉以身许国。除此之外,越王勾践的两大谋臣文种和范蠡,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越王灭掉吴国之后,范蠡曾写信劝告文种归隐,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文种自持功高,不听规劝,最终因越王听信谗言,疑心病发而被杀。
这句俗话的另一个出处,是《史记·淮阴侯列传》,其中道:“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而说这句话的,则是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这句俗话仿佛一个咒语般,遭此厄运的人,不在少数,除了上文所说的文种和韩信,还有白起、伍子胥、吴起,李牧、商鞅、周亚夫……
能够逃此厄运的,除了萧何、范蠡之外,便是刘伯温了。
人们常见刘伯温与诸葛亮并谈,认为“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浅草君是诸葛亮,后朝军事刘伯温”
刘伯温的人生际遇,前半生与诸葛亮,有许多相似之处。
刘伯温本名“刘基”,祖籍为浙江温州文成县(丽水青田县)南田镇武阳村,其天资聪慧,从小便被誉为神童,十二岁便考取了秀才,十四岁则能够将儒家典籍《春秋》倒背如流,二十三岁,就已经考取了进士。
古代学而优则仕,然而,由于身处元末,在战火纷飞、兵荒马乱的时局之下,年轻的刘伯温考取进士后,并没有立马入朝为官,而是居家赋闲整整三年,三年后,刘伯温被任命为“高安县丞”,高安,现今隶属于江西省宜春市。
虽然刘伯温为正八品的小官,但是他为官一方,造福一方,高安县在刘伯温的治理之下,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然而,由于刘伯温过于刚正不阿,在官场上受到排挤,仅仅一年时间,刘伯温便辞去官职,找了一处隐居,过上了长达十年的隐居生活。
刘伯温精通天文地理,兵法,有人向朱元璋举荐刘伯温,如刘备三顾茅庐般,朱元璋曾百般邀请刘伯温出师,在刘伯温36岁那年,他决定入世,追随朱元璋一统天下,在刘伯温的协助之下,朱元璋除掉了陈友谅、张士诚,用了八年的时间,一统天下,建立明朝。
朱元璋登基后,对一众官员论功行赏,其中,刘伯温被任命为“太史令”,为正一品,官居要职。此一时,彼一时,朱元璋与刘伯温之间的君臣关系,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明朝建立初期,刘伯温协助朱元璋建设和巩固政权,深受朱元璋的器重,渐渐地,刘伯温便有点“功高震主”了,再加上谗言不断涌入朱元璋的耳中,真假难辨,朱元璋继而对身边包括刘伯温在内的一众大臣,产生了疑心。
明朝初期,一共封了三十位功臣,其中就有十四位,被朱元璋所杀,在除掉蓝玉、徐达等人之后,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亨的厄运,将要降临在刘伯温头上。
刘伯温决定功成身退,一场大病,让刘伯温有理由告老还乡。然而,此时已经有点为时已晚,即使告老还乡,也无法泯灭朱元璋对刘伯温的疑心和戒备,于是,朱元璋暗中派人去调查,看看刘伯温葫芦里买的是什么药?
刘伯温早有预料,想起了一计来应对,当朱元璋派遣的手下来到刘伯温老家时,发现周围的人都头裹白布,在为刘伯温办理丧事,于是他们向朱元璋回禀刘伯温已经驾鹤西去。
刘伯温的“假死”计谋并没有奏效,朱元璋决定亲自到刘伯温老家走一遭,途中,遇到了一座破葫芦庙,这让朱元璋想起在大相国寺当和尚的过往,便信步走入这座破葫芦庙,映入眼帘的是一首绝句——
“大千世界正茫茫,何必收拾一袋藏?古来多少英雄辈,得道多助失道亡。”
朱元璋一看,便预料到是刘伯温告老还乡时,同样经过葫芦庙所题的,诗以明志,看到这首诗后,朱元璋恍然大悟,掉头回京城,饶过了刘伯温。
诗中的一句“得道多助失道亡”,也成为了千古名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