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精英和员工发展轨迹(职场精英的工作习惯)

我们脑子里的职场精英是那些升得特别快、挣钱特别多、做事效率特别高的人,但这本书的定义我认为是比较科学的,而且也是基于科学研究的方法得出来的它是一个定量的定义,什么意思呢?,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职场精英和员工发展轨迹?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职场精英和员工发展轨迹(职场精英的工作习惯)

职场精英和员工发展轨迹

我们脑子里的职场精英是那些升得特别快、挣钱特别多、做事效率特别高的人,但这本书的定义我认为是比较科学的,而且也是基于科学研究的方法得出来的。它是一个定量的定义,什么意思呢?

作者找了好多公司,然后对这些公司的样本进行分析,从而得出职场精英的定义:

“在任何一个公司里面,通过人事评价,达到评价结果占所有员工前5%的人叫职场精英,剩下的95%就叫普通员工。” 所以,在任何一个级别,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公司里,都有5%的精英和95%的普通员工。

本书作者是一个日本人,叫越川慎思。他在2005年加入微软(日本),2017年从微软离开,成立自己的咨询公司。公司主要为企业提供业务改革的咨询服务,比如松下、索尼、日立等等。

他在帮助客户解决问题的时候,同时联系25家公司做了一个员工调查,目的是识别排名前5%的员工,有没有可复制的一些共性的工作方法或者特点,能够帮助其他的业绩没有到前5%的普通员工,让他们照着精英员工学,可以做得跟精英员工一样好或者比自己之前好。

调查一共分两个部分:

一个部分是问卷调查,覆盖了16万人。

一个部分是跟踪调查,覆盖了1.8万人。

跟踪调查是什么呢?就是记录这些人的日常工作行为,收集这些人的邮件内容、会议记录、工作材料等等这些书面的东西,然后对此进行分析,分析精英员工和普通员工在工作上的区别。这还不算完,他还做了一个验证,把分析的结果在29家公司进行实验。什么实验呢?就是把这些总结出来的好的做法进行推广,然后看看结果怎么样。最后发现,在普通员工的身上获得了非常好的结果,那就证明这个东西不仅仅是一个总结,而且还是一个可以复制的有效方法。

今天的介绍,我会省略一些特别细节的东西,比如打招呼怎么打、道谢怎么道,因为很多日本礼节性的东西,可能在我们的环境中不一定适用,所以我会有选择地给大家介绍。

本书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调查结果显示的取得优异工作成绩的五个原则,这是最重要的部分。

第二,普通员工的工作误区。普通员工有哪些共性,这些共性可能导致了没有好的工作结果。

第三,精英员工的工作特点。精英员工有什么样的工作特点、共性的东西能够为大家所借鉴。

最后,介绍几个今天我们就可以开始养成的工作习惯。大家从简单的事、容易的事做起,看看能不能逐渐地把自己从一个普通员工,向一个精英员工转变。

一、取得优异工作成果的五个原则

首先给大家介绍,取得优异工作成果的五大原则。

这五大原则的选取思路是什么呢?就是通过问卷也好,通过调查和专家总结也好,找到了在精英员工当中,最具有共性的五件事或者五个特点。

第一个原则,98%的精英员工专注于目标,这是比例最高的。

在整个调查过程中,发现以下几个现象:

精英员工使用结果、目标、完成、认可等等这些词汇的频率,比普通员工高3倍。由此反映出来,精英员工最重视的就是结果。

精英员工看表的频次比普通的员工多1.7倍。

在开会时,精英员工提醒注意时间的频次是普通员工的2.3倍。

精英员工更看重结果,而不那么看重过程。也就是花多少时间在这个工作上面可能没那么重要,但是不是达到了结果、是不是满足了目标、是不是完成了这件事更重要。同时,为了能够做出这些事,自己是不是花了有意义的时间?效率是不是高?所以,精英员工更关注结果。

而且在调查当中发现,精英员工在注重结果这个方面还有一个特点,这个特点就是对领导交代任务的处理。比如,领导说:“你去看一看我们上个礼拜销售的数据,总结一下到底销售数据为什么不如之前好。”假设这个是领导给的工作目标,普通员工的做法是,领导要什么我给什么,而精英员工会自己设定一个目标,在领导给的这个工作目标的基础上,自己再设定一个更高的目标。

比如,领导让分析上个礼拜销售业绩下降的原因,精英员工往往会加上一条,也就是在分析结束后,我下个礼拜可以怎么提高销售业绩。他们会在老板期望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在做的过程当中给自己更高的要求,努力超越自我,这个是精英员工和普通员工在这项原则上面最大的差距。

第二个原则,87%的精英员工懂得示弱。

示弱这个词可能是直接翻译的表达,实际上要表达的是什么呢?就是87%的精英员工是比较谦虚的,这个谦虚不是装的,是真谦虚。从特点上来看,这些精英员工都是专业知识比较丰富的,但是还很谦虚,不炫耀。他碰见不懂的东西就问,而且知道回报。别人教了他一些他不懂的东西,他懂得回报给别人,下次对方有困难的时候,也尽心尽力地帮对方。

精英员工更善于去沟通,在沟通的时候更愿意去表露自我。樊老师《可复制的领导力》里面讲到一个沟通工具,叫作乔哈里沟通视窗。一个象限分成了四份,如下图:

那沟通要做的是什么事呢?就是扩大公开区(你知道,他也知道)。把这个区域扩得越大,别人对你的了解就越深,别人对你的了解越深,也越知道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跟你在进行沟通的时候,也就会越顺畅。

精英员工不但愿意自我表露,而且不介意别人知道自己的弱点。有73%的精英员工认为,我不介意别人知道我的弱点,而普通员工只有23%认可可以暴露弱点。

第三个原则,用实验面对挑战。

有85%的精英员工愿意用实验去面对挑战,什么意思?其实是有85%的精英员工愿意去尝试新的东西,愿意去体验不同的东西。

精英员工的一个共性就是多尝试,所以他们在会议发言的次数比普通的员工要多32%,在公司里面走动的距离,比普通的员工也要多22%。他们认为任何经历都是学习,并不把失败当成一件坏事,他们觉得在任何的失败当中都能学到东西。

精英员工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做选择的时候,有可能或更倾向于选择更难的。比如,两个机会摆在面前,一个是你现在是部门的小组长,把你升成大组长。另外一个,先不升职,先到另外一个部门做小组长,看看行不行。

这个时候很多精英员工会选择后者。因为他们更看重学习,更看重这些体验新东西的机会,所以当他们在回答学习自身不具备的经验和技能的问题的时候,69%的精英员工会选择希望成为T型人才,63%的普通员工会选择希望成为I型人才。

T型人才和I型人才的区别:

T型人才指在某一个领域能够挖得很深,同时还有广泛的知识面,什么都懂一点。

I型人才则更倾向于就在一个角度、一个领域越挖越深,越积累越多。

这会带来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在任何一个企业当中有两类需求,一类需求就是专业人才、技术人才,这类需求确实是在一个维度挖得越深越好。可是更多希望有复合型人才,你不仅仅懂这个,可能还懂一些其他的东西。所以大家在工作的过程中,还要去注重培养一下自己T的上面的那一横,让自己变成一个T型人才。

还有一个理念,这个理念更厉害,说要π型人才。你不但有那一横,有那一竖,还有第二竖。假设第一竖完蛋了,还有第二竖,然后那一横还在。

在这里也给所有人力部门一个建议,就是我们在招聘的时候,只看履历是危险的,或者只看候选人过去工作的稳定性、工作的延续性是危险的。我们还需要关注他的经历是不是具有多样性,来判断这个人是不是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是不是能够去处理不同的事物,处理不同的问题,从而对候选人的综合能力做出判断。

第四个原则,73%的精英员工是行动派。

什么叫行动派?就是想得差不多了就动。作者提到,改变思想之前要先行动起来。这事对不对,不知道,但要不要试一试?要试!很多的时候我们在企业里推广新做法的时候,其实都是按照这样的思路。就你甭管对不对,想明白了逻辑上是对的,你就先做。做完了以后看结果,然后通过结果来不停地反馈、迭代、升级、优化,把它变成一个新的好方法。而不是说我就先在这儿想,先按兵不动,先把所有有可能的影响想出来。想出来的有可能的影响越多,就越不敢动。越不敢动,就越缺乏创新。越缺乏创新,思想就越难改变,它就变成一个恶性循环。

我们在做咨询顾问的时候或者是在做投后管理的时候,都有这么一个经验:要在一个企业里面去推动企业的转型或者是改革,或者是一些新事物的引入,一定要识别在这个团队当中,到底谁可以作为转型的推动者。那这些人通常在团队里面占比例多少呢?20%。还有20%就是另外一个极端,就是明明这东西是对的,他也能理解,他就是不愿意改,他不愿意改变他已有的工作方式。有20%是欢迎和拥抱变化的,20%是拒绝变化的,中间60%是什么样的人呢?随大流的。其实大部分人是看风向的,这事你让我去试我不愿意试,但如果有人试成了,我愿意跟着他去学。如果这事试失败了,那我也不做,大多数的人是这样的想法。

所以,在驱动一个企业进行转型进行变革的时候,一定要先识别那20%拥抱变化的,让他们先去起一个模范带头作用,然后带动那60%的。剩下20%怎么办?实在带不动就应该被淘汰。一个企业一定要保证所有员工的意识是朝一个方向走的,所以当企业发生变化,当运行的方向发生变化,那些造成力分散的因素尽可能早一点识别,然后把它去除掉。

第五个原则,68%的精英员工习惯从差距入手。

什么意思?这其实是一个工作习惯的问题。我们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肯定是比现在更好,或者跟现在不一样,那么正常的做法或者大多数人选择是从现状出发,然后做一点,再做一点,希望朝着这个目标前进。

而精英员工的做法通常是怎么样的?他是先研究目标,先研究目标到底跟现状有什么样的差距,把差距找到,然后就有针对性地去做那些弥补差距的事。所以他们的通常做法是从目标倒推,我有一个目标,然后我从目标倒推我来制定计划,那会有一个巨大的区别。

比如我们到了年底或者年初的时候,公司来制定今年的一个业绩目标,大多数人的反应是太难了,这肯定做不到,而精英员工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呢?假设我能做到这个目标,那么我需要有多少投入,需要有多少效率,需要有多少人,要承担多少风险,要增加多少成本,然后来一个个分析,这些事能不能做到。如果这些事能做到,那就去跟领导谈我要加人,因为我要达到这个目标,我需要这些人做什么事,我要有投入,我要投入新的设备,我要投入什么,这个东西变成我可以向领导去争取的一个资源。如果领导给我这个资源,那么这个目标是可以达到的。

从领导的角度来讲,他当然更喜欢一个人告诉这个目标是可以达到的,但是我需要这样的资源以及为什么,而不是一个人站起来说,这目标不靠谱,太好高骛远了,根本达不到。所以,这个就造成了精英员工和普通员工一个非常大的差异。

还有一点,精英员工会在工作当中实时总结、灵活调整,他会消除认知差距,所以在沟通的层面,他也是从差距着手的。他会去看领导对这件事的认知是什么,要让领导知道这件事实际是怎么样的,来管理他的预期,或者让他知道我现在离他的期望还差多少,还差在哪儿,这种沟通就会让领导感觉是比较舒服的,或者是比较有用的。

这五个原则,构成了这本书最大的最重要的发现,我们再回顾一下:

第一个原则,98%的精英员工专注于目标。

第二个原则,87%的精英员工懂得示弱,保持一个谦虚的态度。

第三个原则,85%的员工用实验面对挑战,愿意尝试新的东西,不惧怕失败。

第四个原则,74%的精英员工是行动派。愿意先做,然后用做的结果,反馈回来去改变思想,而不是等所有东西都想明白之后,才去动身。

第五个原则,68%的精英员工习惯从差距着手。不管是弥补工作的目标和现状的差距,还是沟通去弥补别人的期望和现状的差距,从差距着手。

二、普通员工的六大工作误区

那接下来我们反过来看一看,普通员工,他经常出现的一些共性的误区是什么。一共有六大误区,大家一个一个来对照,看看在自己身上有没有。

第一个误区,沉浸在工作的充实感中。

什么意思?就我只要在工作,我只要在干活,就觉得特满足、充实,就觉得效率极高。89%的普通员工认为,我满足的或者能够给自己带来满足的,是工作的充实感。反过来精英员工更多选择的是什么?是目标达成的成就感。这跟我们刚才讲的原则一形成了一个对照,98%的精英员工认为应该是目标导向或者结果导向,但是89%的普通员工,更满足于工作的充实感,而不是目标达成的成就感。

这里给我们每个人的一个建议或者一个启示就是,我们在判断一件事好不好的时候,我们应该用结果来判断,而不是用我是不是在做这件事来判断。如果一件事你花了很多的时间精力,但是最后没有结果,你说做这件事是划得来还是划不来?应该还是不应该?

同时,只满足于工作的充实感会带来一个副产品,这个副产品是什么呢?就是普通员工一般不太喜欢反馈,普通员工95%认为回顾和反馈没有必要。为什么?我不是在干活吗,我已经这么忙了,你还有什么反馈?这些人他会把反馈和回顾看作是负面的东西,看作是一个批评性的东西。相反地,78%的精英员工会主动寻求反馈,他们对于反馈是一种积极的感觉,他们认为我的反馈越多、越及时,对于我把这件事做好就越有帮助。

第二个误区,每天都要查看邮件信息。

很多人有强迫症,邮件来了一定要看,就惦记着实时消息,邮件、钉钉、微信,领导是不是又给我发什么新指令了,所以每天都是盯着信息列表,导致身心疲惫。

精英员工怎么做?他有一个切换,他在开启和关闭之间切换。很多的精英员工的做法是,我规定每一天固定的时间去处理微信、邮件,要真有急事给我打电话。精英员工会怎么做呢?比如说早上就是十一点到十二点,下午就是四点到五点,就这两个时间段,我处理完了就完了,这样效率会变得非常高,信不信大家可以试一试。

假设你二十四小时一封邮件都没回,不会有什么事发生的。公司照样走,地球照样转,不会因为你二十四小时之内没有回任何邮件,公司就垮了,业务就没了,不会的。

所以从统计的结果上来看,97%的普通员工更看重的,或者他手上着手在做的,是紧急度比较高的事,而不是那个重要度比较高,但未必那么紧急的事。为什么?因为你时时关注紧急的事,紧急的事总是有,甚至不那么紧急的事你也会把它定义成紧急的事。比如,一个邮件来了,你就一定要马上回复,哪怕这个事本身并不是一件急事,但是回复邮件这件事被定义成了紧急的事,你哪儿还有时间去做那些不紧急的事?

还有跟这个相关的就是,节假日怎么度过?

63%的普通员工会觉得节假日没什么可做,所以干脆就再起来加班,而79%的精英员工,他们会说节假日我们要充分休息。看到没有,又是一个开启和关闭的关系。精英员工会非常清楚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开启、关闭、开启、关闭,当他开启到工作状态的时候,就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当他关闭后,就去做别的,不会受到干扰。

说到加班,并不一定真的这63%的普通员工确实没有事干,选择加班。没有事干也可以选择就在家待着,就睡觉不好吗?为什么会选择加班呢?其实可能恰恰反映了他的不安全感。不是有工作需要他去做,而是他需要通过有工作去做这件事,获得满足感、成就感,觉得我还有一个工作,我是有用的。

而对于精英员工,因为本身他就已经把这些工作做得井井有条了,他会觉得这是我理所当然的休息时间。我该做的都已经做完了,我要给自己重新充电,这样我下周一上班的时候,我才能更精力充沛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去。从这两个选择也能够看出来,普通员工和精英员工在对待工作的心态,由于自己选择的不同,看重东西的不同,和工作绩效的不同,而对工作本身产生的一种态度,一种观点,可能也会有所不同。

第三个误区,整理各种看似重要的资料。

我们花很多时间在资料上面,花时间做特别详细的资料。我相信在日本职场环境中,可能比我们要更过分一点。我曾经看过日本企业,那么厚的资料,大家关注的就是这个标点符号用得对不对,这个字号用得对不对,大家对于内容好像没有那么关心。作者的研究发现,93%看起来特别重要的资料,或者以为非常重要的资料,都没用。

怎么得来这个数呢?他找了一些客户,让这些客户去选择一万两千张资料。选择的标准是什么呢?你认为这些资料在一年之内会被用到。选出来一万两千张,一年的时间持续追踪,然后去看到底有没有用到。别说用到了,93%的资料压根就没被看过。但是这93%的资料,可能真的花了93%的时间去做,这些时间都浪费掉了。

有的人可能会说了,我也不想花这么多时间做材料,没办法,领导要求的。日报、周报,原来一页纸,有人写了一页半,领导觉得一页半写得好,大家都奔着两页写。两页成为标准之后,有人蹦出来要写三页,越来越卷,最后日报写超级长,大家就把所有时间都花在日报上。

在这个地方,我觉得确实可能有一些企业会有这样的情况。当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应该有这个意识,这个材料到底是不是必须写这么长。这个地方我提一个宝洁的原则,叫作一张A4纸原则。就是你无论写什么东西,你的一个项目的建议书也好,或者一个谈判的计划也好,或者招标的结果汇报也好,呈现给老板的就是一页A4纸。大家试一试,一页A4纸,十二号字,到最后你能塞下多少字,基本上就是一千字左右。

为什么要这么规定呢?再难的事,再麻烦的事,最核心的点一千字也能说清楚,而你非要花十页纸,才能把一件事说明白,那只能代表一个问题,就是你没想清楚,你不知道什么是重点,所以就一股脑把所有东西全都扔出去,这个是不对的。

这里也建议大家去听一听之前分享的一本书,叫作《精准表达》。精准表达的概念是什么呢?就是只有想明白了,才能说得清楚。没说清楚不是因为没说清楚,是因为你没想明白。所以在这个时候,不管是从员工的角度,还是从一个企业的管理者的角度,都应该更重质,而不是更重量。

第四个误区,满足于工作效率的提升。

满足于工作效率提升指的是什么呢?是接二连三地完成工作,完成这个工作花了一个小时,又完成了这个、那个。其实是一样的问题,就是你完成了这些工作,到底这些工作重要不重要?这些工作对于你达成目标,有没有推进作用?你是不是始终把时间花在最重要的事上?

精英员工恰恰与之相反,他把精力集中在那些重要的工作上,更看重效果,而不是我是不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之内,完成了更多的工作。

在短的时间之内完成更多的工作,这种看似效率很高的工作,会养成一个非常不好的工作习惯。什么工作习惯呢?就是会始终优先去做那些容易的事。因为这事很容易,我马上就能做完,所以我就干脆先做它。做完了以后我感觉特别满足,因为你看我又做完了一个,然后你就不停重复这些简单的工作,那就一直没有办法去锻炼处理复杂工作的能力。你不给自己这样的机会,所以慢慢地就跟精英员工拉开了水平差距。

第五个误区,普通员工认为多数信息可以在网上查到。

为什么?因为现在互联网太发达了,你想问什么东西,好多人都可以告诉你答案是什么,很简单。

但是在互联网去搜寻信息会有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互联网是不是最好的搜集信息的方式,这取决于你要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信息。如果你要的是一个常识性的,多人都知道但是你不知道的,你在互联网上查,可能很快这个信息就可以被查到。如果你要的是一个需要分析判断的,甚至是学术信息,在互联网上可能是很难查到一个正确结果的,因为这需要付出努力、分析、判断,才能得到的一个结果,不会随随便便在网络上就能查到的。

第二个问题,网上查到的信息有可能是矛盾的。比如上海有多少人,这个网站告诉你两千四百万人,这个信息告诉你两千五百万人,这个信息可能告诉你一千九百多万人。为啥?因为统计口径可能不一样。有的统计的是户籍人口,有的统计的是常住人口,有的是统计常住人口加流动人口。这个时候哪一个才是你需要的呢?所以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可以在网上查到的。

精英员工会首先判断什么是最好的获取这个信息答案的路径,然后才会去决定,是在网上查,还是去图书馆,还是去找专家,还是去找学校。所以在这一点上也给大家一个提醒,这可能是一个存在的误区。

第六个误区,出现问题之后立刻思考解决方案。

这难道不对吗?有一个问题发生了,难道不要去解决它吗?不要去思考这个解决方案吗?是要,但是为啥说这是个误区呢?因为普通员工出现一个问题,马上就去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就过去了,但是这个问题有可能会重复出现。当它下一次出现的时候,你又重复一遍去想这个问题怎么解决,然后把它解决掉,再出现再思考怎么解决,然后把它解决掉。

与之对应的精英员工是怎样的思维路径呢?他会去分析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然后看到底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这个问题会产生,然后怎么系统地从根上解决这个问题,以后就不会发生了,或者以后发生的时候我不用去想那么多,我就知道怎么去应对。

当然,这里有一个紧急程度的问题。着火了,你哥几个坐在这儿研究,我们到底应该是从门跑还是跳窗户,最后被烧死了,这就有点过了。先到安全的地方,然后再回顾。

跟大家再回顾一下六个误区:

第一个误区,沉浸在工作的充实感当中,不是结果导向。

第二个误区,时时被打断,随时都要看邮件信息、短信。

第三个误区,花太多时间整理资料,但是这些资料有很多没有被用到。

第四个误区,满足看似效率提高了,完成了一个一个的工作,而忽略了那些重要的花时间的工作。

第五个误区,认为多数的信息都可以在网上查到。

第六个误区,出现问题之后就专注在解决这个问题本身,而不是从根本上想这个问题怎么产生,怎么系统上能够解决它。

三、精英员工的十大工作特点

那我们再从另外一个角度辩证地来看,有普通员工的六大误区,有我们工作应该有的五大原则,那么精英员工的工作具备什么样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重视成就感。

精英员工觉得当工作目标达成了,特别有成就感。而普通员工的选择,是别人认可我,我有成就感。很有意思的一组数据,有57%的普通员工认为,礼拜六早上最幸福,因为可以睡懒觉,终于不用被别人追了。而对于精英员工,他们认为周五晚上最幸福,因为充实的一周过完了,完成了工作目标,觉得很充实。

第二个特点,精英员工明白成功的唯一的方法就是多次失败。

精英员工不惧怕失败,愿意多次去尝试,他们更能够在失败的过程当中,获得经验教训,然后让自己下一次能够做得更好,然后能够获得成功。而普通的员工害怕失败,因为害怕失败带来的损失,不想有损失,所以就不去尝试,也就不会失败。但是这种规避失败的方式,会失掉很多学习的机会和成功的机会。

我就想到咱们的乒乓球运动员,你说有谁是天生拿了拍子上场,就能成为世界冠军,就打遍天下无敌手?没有。所有这些登上领奖台的,都是付出了卓绝的努力,在无数的失败当中,去寻找自己失败的原因。对着录像看自己每一次挥拍、每一个发球、每一个接球,是为什么这球没过网,为什么这球发过去,别人轻轻松松就能接到……然后去进行调整,然后有大量的训练,最后才能够做到,我在概率上面我比别人都强,我发出去的这个球就更稳定,你就更不容易接,最后我就是世界冠军。

但这里面有一点大家需要注意,就是很多人到最后还是失败,有些人失败到最后变成成功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呢?就在于是不是失败之后能够学到东西。精英员工对失败是一种正向的看法,正向看法的来源就是我每一次失败都能学到东西,都能改进,都能有经验的积累,能让下一次做得更好,所以我就向成功更进一步。这才是精英员工最后成功的原因。

第三个特点,不追求完美。

普通员工会花大量的时间在准备工作,他希望准备得越详细、越扎实、越充分越好,而精英员工有一个特点,就是我大概八成有把握就开始动了,我就开始学了。

大家想一想,咱们在小的时候学游泳或者学骑自行车,有哪一个是你在脑子里面把所有步骤全都想清楚,然后才去做,然后一做就会的?没有。都是你大概知道步骤,然后自己去扑腾,自己去学,在过程当中去喝水、摔跤,然后慢慢掌握,最后学会。

所以,在一开始的时候,我们不能去追求完美,也没有完美,而在过程当中不害怕失败,多次尝试,这个才能让我们真的能够变得更好,能够学到东西。

第四个特点,重视可复制性。

我们刚才也提到了,精英员工做什么事,不管是失败还是成功,都要找原因。什么造成了我这次成功?什么造成了我这一次失败?成功也有做得不够完善的地方,失败也有这一次做得还不错的地方,把这些点全部都拎出来,不断去优化流程,去改进方法,他能够做得更好。

第五个特点,设定停下来思考的时间。

精英员工有一个特别大的特点,就是会花特定的时间回顾总结。有48%的精英员工,他们提到说自己有固定的时间回顾总结。而同样一个问题,普通员工有多少呢?6%。所以,大部分的普通员工是不会花固定的时间去做回顾总结的。但是这事有多难呢?其实没多难,你就是每一周,甚至每一个月花十五分钟去想一想,在过去的这段时间,有什么做得好,有效果,有什么做得不好,浪费时间,这些都会对自己的职场发展有非常大的作用。

第六个特点,从经验中学习。

普通员工认为学习的途径是什么呢?考证和集体培训。而精英员工更看重的是什么?这些也都重要,但是更看重在工作中学习。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注意,成长、培训并不仅仅是一定要找一个什么班,或者考一个什么证。你在日常工作中,每一次对于工作的总结,和每一次对于你重复做的工作的优化,都是学习和提升的过程。

第七个特点,精英员工在工作完成20%的时候,就征求意见。

这工作几乎还刚开始,刚20%,刚有一个雏形,精英员工就开始征求意见了。老板你看我这思路行不行,你看看我这么搞靠谱不靠谱,为什么呢?因为精英员工非常注重反馈,非常注重回顾,他们珍视别人给他们的一些建议。他们也注意到,越早地去进行沟通,去消除大家之间的认知差距或者信息不对称,是非常有帮助的。能够在尽可能早的时候,就知道哪儿需要改进,然后去进行改进,这样效率更高,而且压力更低。

同时,81%的普通员工认为,我长时间工作的原因是因为开会,有好多会,有晨会、例会,公司还动不动要开大会,我哪儿有时间干活?而69%的精英员工认为,最花时间的或者是最耗费时间的,是没有结果的工作。就是工作了,但是没结果,例如,制作材料或者是做完了不对返工。而为了避免这个,他们会选择在工作只完成了20%的时候,就开始去征求意见。我要尽早地知道大家的想法,避免返工,避免过多没有必要的材料的制作,避免没有结果的工作,使得效率更高。

第八个特点,保持输出习惯。

精英员工会主动地跟人去沟通,积极发表言论,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想法扔到桌子上面,看看大家什么反馈,善于把学习到的东西进行输出。所以建议大家,没事可以开个抖音账号、知乎账号,把你想的或者是你有一些想法、观点、态度表达出来,不要在乎别人太多情绪化的反应。但是,总有一些有意义的反馈可以给你,总有一些有意义的讨论你可以跟别人沟通,这都是由于输出所带来的收获。

第九个特点,制造笑脸的连锁反应。

什么叫制造笑脸的连锁反应呢?就是精英员工爱笑,跟人工作的时候都是笑着脸,而不是板着脸。大家想一想,在一个工作场合里面,你更愿意跟一个天天板着脸的人工作,还是更愿意跟一个天天笑嘻嘻的人工作?肯定是后者。

结果显示,精英员工在办公场合出现笑脸的概率比普通员工多1.4倍,女性的笑脸比例47%,男性的笑脸比例25%,四十岁以上的男性最少。

各位,如果你们跟我一样,是四十岁以上的男性,在办公场合里面多笑。笑脸会给人留下好的第一印象,也会增加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可能性。当然也是要分场合的,有一些严肃的场合,该严肃要严肃,但是正常的工作的场合大家还是平和,多做一些笑脸。

第十个特点,精英员工明白准备工作的重要性。

精英员工明白准备工作决定最终结果,所以通常做法是什么呢?要提前准备。提前准备怎么做呢?列好一个清单,比如每天晚上睡觉或者早上上班的时候,就列一下今天一定要做的几件重要的事;一周或者一个月要回顾,要计划,在今后的一周、一个月,什么事是一定要做的,然后还可以随时修正,用突然出现的更重要的事把它取代。

但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个排序不是考虑紧急程度,更多要考虑重要程度。

同时,89%的普通员工会有一个什么样的特点呢?就是这事一旦开始了,就觉得它进入正轨了,就觉得会一直在正轨,会取得最后成功,所以不会再去看它了,就放手了,而往往失败就来自于此。

一件事的发生一定是有时间的,在这个时间段内,有可能有很多幺蛾子出现,所以一定要时刻做好准备。哪怕这个清单上,就是今天要看一下这件事的进度,或者要问一下这件事现在到什么程度了,或者看看这件事今天的产出有没有达到预期,你也要不停地关注这些重要的事。注意是重要的事,不是每一件事,咱也没那么多精力。

通过这些工作,就使得准备更有目的性,工作更能把握住重点,最后结果就会更好。

所以到这儿,咱们再总结一下精英员工的十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重视成就感,更看重结果。

第二个特点,明白成功的唯一方式是不断地失败。

第三个特点,不追求完美,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第四个特点,重视可复制的方法,而不仅仅就是把这件事做了。

第五个特点,要有固定的停下来思考回顾的时间。

第六个特点,在经验中学习,而不是说一定要上学习班或者考个证,才认为是在学习。

第七个特点,工作完成20%的时候,就开始征求意见,开始寻求反馈,能够避免后面很多的弯路。

第八个特点,保持输出习惯。不但是主动地去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主动去输出自己掌握的知识,然后征求反馈。

第九个特点,保持笑脸的连锁反应,所以大家没事笑一笑。

第十个特点,明白准备工作的重要性。明白准备工作决定最终的结果,所以列清单抓住重要的事,不断关注重要的事,然后不断修正清单。

那么最后我给大家来做一个总结,书里面在我看就几个很重要的点:

第一,目标导向。始终关注在最重要的事上,不要把时间大量地花在那些紧急但是不重要,产生不了结果的事上,那是一种效率的降低,而不是好像很忙的充足感。

第二,不追求完美,但一定主动关注反馈。要不断地去改进,一开始总是不完美的,没有完美的开始,但是开始之后,不断地去寻求反馈,不断地去进行调整,就可以慢慢变得越好。所以,不要害怕失败,从经验教训当中去进行学习,去不断地去演进和迭代。

第三,主动沟通和输出。增强交流,减少信息不对称,这个能让我们的工作环境变得更缓和,能够始终让别人知道我们在干什么,而且知道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干,就可以减少很多矛盾的产生。

这三点,是我觉得从书中总结出来供大家参考的非常重要的点。

四、从今天就可以开始的小习惯

最后这本书还给了我们几个今天就能开始的一些小的习惯,分享给大家,看看大家是不是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能一点一点地去改变我们的工作习惯。

第一,每天五分钟收集信息。

每天花五分钟的时间收集对工作有意义的信息,不管是现在正做的这件事,怎么能把它做得更好,还是公司相关的信息,还是行业相关的信息。你知道得越多,了解得越广,越容易让你成为一个T型的人才。

第二,多找职场导师交流。

每个人最好有多个职场导师,导师有可能是工作上的前辈,对这些事特别了解,对这公司也特别了解,也有可能是第三人帮你去进行分析,还有一些可能就是能够让你放松精神,能够让你在迷茫的时候、痛苦的时候,能够解脱出来的人。

第三,每周花十五分钟的时间内省。

回顾、反思什么地方做得好,什么地方做得不好,怎么去调整,每周十五分钟就可以了。

第四,掌握快捷键。

如果你现在需要电脑操作,需要频繁地做同样的电脑操作,一定要掌握快捷键,它是一个能让你省很多时间的一种方式,而这种快捷键其实是你周围的小伙伴可能早就会用的。

第五,利用午饭的时间拓展人脉。

有一本书叫作《不要独自用餐》,其实就讲的这个意思。其实完全可以把用餐时间利用起来,可以在很放松的情况下跟不同的人去进行沟通,进行交流,进行思想的碰撞,同时也扩大自己的视野。

今天这本书不是个人经验总结出来的,而是基于实证研究从而得出结论,到底职场上业绩5%的精英员工有哪一些共性我们可以去借鉴。希望能够帮助大家从小的习惯做起,沿着这个原则的思路去走,让我们每一个人的效率都越来越高,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变成公司前5%的职场精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