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习的那些事(物理之星学习物理有什么用)
李剑龙,笔名:Sheldon,男,2002年考入浙江大学物理系学习,2006年保送浙江大学近代物理中心,导师:陈一新教授,2011年获得理论物理学博士学位;现为科学松鼠会成员,菠萝科学奖策划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Sheldon科学漫画工作室”创始人、任CEO兼主笔。
李剑龙学长的作品曾获2016科普创客大赛一等奖 、2016新媒体融合创作特别奖、2016年第四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作品奖、2017年网易年度最佳签约作者荣誉称号、2018年第五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作品奖等。
李剑龙学长
笑话:理想与现实的鸿沟
每一个物理系学生在刚入学时,思考的是“我什么时候拿诺贝尔奖”;当他升入博士时,思考的是“我什么时候能毕业”,“我什么时候能找到工作”;当他有幸进入大学,成为一名职业物理学家时,思考的问题却成了“这次会议有没有免费的会议餐”。
这个笑话反映了,所谓热爱物理的人,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鸿沟面前,他的“热爱”是多么地脆弱。
李剑龙:我的“斗争”
我个人的经历,也是在努力与这种脆弱性做斗争。我叫李剑龙,毕业于浙江大学近代物理中心,获得理论物理学博士学位。现在,我是一家科学漫画工作室的负责人,说好听点儿叫创业,说难听点儿叫没工作。
我所从事的科学漫画,可以总结为,将“科学内容视觉化”。在每周的工作中,我都要阅读很多最新的科学论文,将其中的公式、实验、概念和推理,变成一个个普通人也能理解的故事,然后配上一幅幅用视觉语言转述科学内容的漫画。这些故事和漫画,有的会发表在公众号上,有的会印成海报,有的会出版成漫画书,有的会变成科教视频。其中的主题既包括医学健康、生活常识和环境保护,也包括CRISPR/CAS-10、时间反演和拓扑量子物态这样的前沿研究。
这些漫画的内容不是凭空现象的,而是全部来自已发表的学术论文。其实,在创作每篇漫画的脚本之前,我并不知道相应的论文到底研究了什么,我甚至经常连标题都看不懂。然而,即使我承认自己有时候看不懂标题,还是有很多科研机构,科普机构,媒体,互联网公司,公关公司主动找我合作,让我把最前沿的论文画成漫画、做成绘本、改编成动画视频。这是因为,我们的漫画确实能够把每篇论文的主要逻辑清晰地呈现出来。有一位中科院的院士曾经说,看了我的某篇漫画,就知道其中的科学研究到底做了什么了。我们甚至能够在每年诺奖名单揭晓后的4小时内,完成诺奖研究的漫画解读,并发布到各大社交媒体上。
虽然我的工作都是转述别人的研究,但是其中的创作过程,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读懂该领域全部基础文献,并赶上最前沿的研究动态。这几乎相当于在重新攻读一个新领域的博士学位。我想,我之所以能够胜任现在的工作,跟我在学校中受过的严格学术训练是分不开的。
李剑龙学长的部分作品集
首先,创作漫画需要阅读大量文献,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学术工作。
其次,我应该介绍哪些观点,应该弱化哪些信息,应该如何平衡甲方需求、读者兴趣、有限预算和工期紧张的矛盾,这些知识并没有人教过我,也没有人写成系统的教科书或综述。因此,我只能把它当作一个学术课题,不断收集信息,不断复盘工作,在实践中找到答案。
第三,既然我已经不从事科研,而是在“创业”,那我就必须转变科研思维,学习商业思维。这其中涉及的知识领域就更广了,例如,如何定价,如何谈判,如何社交,如何控制情绪,如何管理团队,如何与外界开展合作等等。在这些复杂的问题中,我不断运用我在物理学中学到的“多模型思维”。也就是说,我不能用某一种单一的思维模型去解决某个实际问题,这样做必然陷入狭隘,导致路越走越窄。我必须像物理学的各个学科分支,各种近似方法,各种物理模型一样,用多种复杂的手段综合地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物理学博士的卢昌海曾经说过,当他离开科研,开始从事其他工作时,他发现,跟物理学相比,实际工作中的难题都显得没有那么困难了。
李剑龙学长:“以上就是我在学习和工作中的一点感悟,希望对学弟学妹们有所启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