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最后一句是什么(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九阴真经》开篇写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它出自哪里呢?
《道德经》有云: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道德经
对“损有余而补不足”,老子进行了举例解释,即“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意思就是拿射箭来说,你射得比目标高了,就压低一点,射得低了就举高一点。这个道理很好理解,也很容易应用。比如皮带松了就多扣一点,肚子勒得慌就松一点。
那么什么是“天之道”呢,老子只说了“天之道”像射箭,但毕竟不是射箭的道,它是哪里的道?天又什么?
古人或许不知,但我们是知道的,我们头顶有大气、云、平流层等等,就是没有什么“天”,当然也就没有“天之道”。那么天是指自然吗?《道德经》中另有提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既然分别列出,说明它们并不是一个事物。不过没关系,因为“天法道,道法自然”,而不管天、道、自然都是没有外力干预的,都是“自然之列”,所以有上面这句话也可以让我们这么理解,天之道和自然之道是相近的。
那么什么是自然呢?是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吗?《道德经》前面其实说过这样的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也很常见,是什么意思呢?一种解释说是:老天并不仁慈,只把万物当作贡品。然而联系上下文,可以知道老子想表达的是:天地不偏心,对万物的态度是一样的。天道既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手下留情,简单来说就是天道对万物的生长运行并不干涉。
注意这个特点:不干涉。没有干涉的环境,其实是一个孤立环境。
到这里,我们就可以明确“天之道”是一种什么情况下的道了——没有外力干涉的环境,体现的就是天道。
没有外力干涉是一个怎样的环境呢?在现代的小说和网络游戏中,经常将各种人物分成四个主要派系。首先是善良与邪恶的区分,其次则是守序与混乱。而天之道,就是对应着混乱;人之道,代表的就是守序。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天之道是没有善良与邪恶之分的。
阵营九宫格
为什么天之道,会“损有余而补不足”呢?因为在没有外力干涉的情况下,所有事物遇到各种事件的几率是均等的,那么对于大的事物来说,由于体量大遇到事件的几率就更多一些。有俗语“天塌下来有高个顶着”为证。而只要遇到事件,事物就会减损。比如有个事物价值100,在遇到增加10%和减小10%的两个事件后,无论事件的先后,结果都会变成99。长此以往,就会越来越小。
《道德经》中的这一理论在现代科学中同样得到了认同。在高等物理中,有一个概念叫做“熵”,它是意思是系统(物体、事件、环境)的混乱程度。科学家认为,在没有外力干扰下,系统都是趋向于变得更加混乱。举个例子,在一个篮子中,先放入100个白色乒乓球,再放入100个同样材质只是颜色不同的黄色乒乓球。那么对篮子的每一次撞击或者摇晃,都会让两种颜色的球混合得更加均匀。只有人为的分拣才能让篮子里的球变成黄白分开的状态。
因此科学家提出了熵增定律,定律说:孤立系统总是趋向于熵增,最终达到熵的最大状态,也就是系统的最混乱无序状态。但是,对开放系统而言,由于它可以将内部能量交换产生的熵增通过向环境释放热量的方式转移,所以开放系统有可能趋向熵减而达到有序状态。
对比后我们可以发现,这里的孤立系统就对应天之道,开放系统则对应人之道;孤立系统会越来越混乱,最后变成均匀的状态,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让事物趋于平均化;开放系统可以实现有序,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则让资源变得集中。
理论对比 |
熵增定律 |
道德经 | ||
环境 |
孤立系统 |
开放系统 |
天之道 |
人之道 |
特性 |
趋向于熵增 |
可以向环境释放热量 |
损有余而补不足 |
损不足以奉有余 |
结果 |
混乱无序状态 |
达到有序状态 |
平均化 |
集中 |
所以,天之道其实是在混乱社会下的规律,对于单个人来说,就是“躺平”后的规律,如果不采用“人之道”进行干涉,必然会损有余而补不足。对于有成之人,当然要明白,自己的“有余”是如何来之不易,千万不可轻易放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