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观到自己的觉知(觉知和改变自己)

1.什么是接纳自己?是你学会和自己相处,是你开始喜欢自己了,你甚至都开始喜欢自己的缺点了,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如何观到自己的觉知?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如何观到自己的觉知(觉知和改变自己)

如何观到自己的觉知

1.什么是接纳自己?

是你学会和自己相处,是你开始喜欢自己了,你甚至都开始喜欢自己的缺点了。

噢!原来这个身体是我选的,你就会觉得蛮爽的,你开始觉得自己那些不好的缺点看起来蛮可爱的。

悦纳自己后,自然而然的,你就有办法把喜乐吸引到你身边来。

接纳自己,就是坦诚地先做自己,且明白凡事是先予后取,先舍后得。譬如你要健康的身体,就必须先走出舒适圈,先舍弃舒适,每天运动,自然就有健康的身体。

而关于坦诚做自己,举个例子。我会如实告诉我的朋友 我为什么这次没有邀请你,当然这个有点难,但既然我的目标是做个坦诚的人,那么这就是我的功课,当我愿意承担结果,当我真的这么做了,喜悦随之而来,而且非常持久,比短暂的物欲快乐更让人心驰神往。

这就是丁元英说的:

品行这个东西,今天缺个缝,明天裂个角,就离坍塌不远了。

2.如何接受自己?

世界无限,除非你自我设限。

·好的假设能够把人框定在有宝藏的地方,让你找到生命的能量。

·会说话的人能让别人从框架中走出来,而不会说话的人往往会给别人套上框架。

·要让自己的人生有所作为,首先要跳出这些无形的框架。

·你的焦点在哪里,你的收获就在哪里。而影响一个人焦点的方法,就是设框。吸引力法则,就是你设框的结果。

大家有没有思考过?

卡耐基在《人性的优点》里讲的都是情绪烦躁,焦虑,批评等负面情绪。

但是这些其实都是人性的优点,因为起点都是基于善。

反观《人性的弱点》都是讲人的好,是不是值得深思?

所以,当你痛苦,或自卑,或各种不如意,其实这都是你的优点啊!!!接纳自己的任何就是爱自己。

(这就是接纳自己的底层逻辑,一定要明白:万物均有阴阳。人无完人,好中有坏,坏中有好。万物都是一体两面的,任何事都有正反两种解读,这就是乐观和悲观的由来。譬如自卑也可以积极解读为:我还有很多进步的空间,只要我不断练习,结果只会越来越好,不是吗?

且自卑中暗藏善良,人一旦彻底接纳自己的自卑,就会发现别人再也无法用负面语言伤害自己了,正如文章《自卑其实是您的武器》)

而这个深度思考的过程,就是理性。(所以深度思考事物本质,你会更好地看清自己、从而接纳自己)

柏拉图有一句名言:理性是灵魂中最高贵的因素。

而我认为理性➕大爱才最高贵。

譬如通过对感情、心理知识的学习,对人性、爱情和婚姻有了更清醒的认知,不再向外索求情绪价值,不再向外求证自己值得被爱,而是学会自尊自爱,内心丰盈,精神富足,这让我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有安全感。

就像曾看到的一句话:“鸟儿不需要树枝来向它保证自己不会断,因为鸟儿自己有翅膀。”

我们只有学会在物质生活和情绪价值上自给自足,才算是长出了自己的翅膀。

至于情绪,下面这首小诗送给您:

不要慌,不要慌,

太阳过后有月光,

月亮西沉有朝阳,

昼夜交替,总有欢喜;

不要哭,不要哭,

生活哪有这么苦,

一定有人来爱你,

苦尽甘来,必是真理。

人生是一首诗,微笑着对它,拾取点点诗意。

——季羡林

3.如何改变自己?

我们通常都会不自觉地试着改变别的东西,而不是改变我们自己,我们都会试着让自己以外的东西变得恰如其分,而不是让我们自己变得恰如其分。但是如果你自己不是恰如其分的话,也就不可能让任何东西恰如其分。

——铃木俊隆

你知道吗?

改变自己永远都不晚:

吴承恩50岁左右才写了《西游记》;

刘邦建国称帝时已过半百;

姜子牙72岁时才有机会求见姬昌。

所以,

无论你年龄有多大,

无论你处境有多糟糕,

只要你认定了一个目标,

就坚定地一步一步往前走,

人生随时都有可能逆风翻盘。

引路靠贵人,走路靠自己,

本就一无所有,何不放手一博。

要知道真正能帮你的,

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那如何改变自己呢?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

什么是吸引力法则?

举个例子好了,假设当我发现每周一都是我的倒霉日,然后我就只会越来越确认这是真的!

你看,就是这样啊!一次次强化自己的负面思维。(有的人陪伴娃就是这样的,娃做的好的地方认为是理所应当,做的不好的地方就不停反复强调,还美其曰提醒,关键还不自知,永远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当然,我也在修改中)

这样的结果自然而然周一就只可能永远是我的倒霉日啦!如果我的思维永远不改变的话。

于是某天我觉醒了。我发现这样不行了,我决心要扭转这个局面。如何扭转呢?您先停顿一会,猜猜看,再继续。

我决心让每周一成为我的幸运日。

于是我会在周一这天,特别留心我身边发生的每一件小事,哪怕只是我捡到了一块钱。

于是我每到周一就去做一些小善事,譬如对陌生人微笑啦!排队时礼让啦!等。

只要发生了一点点幸运事,譬如别人也对我微笑啦,譬如为我做的一点善意的举动,我都会说:

看!我就说了 周一就是我的幸运日吧!(而且生活需要仪式感)

优秀者都是长期主义者,慢慢地,时间足够长后,你会发现,周一真的就是我的幸运日耶!

而这就是吸引力法则的内涵。

所以我们要学习“寻找对的证据的习惯”。

您看,我就是会找到车位的!

您看,我就是个解决问题的高手!

您看,本来就是船到桥头自然直吧!

您看,喜悦本来就是没有附加条件的吧!简简单单就会很快乐!

您看,活在当下就是能瞬间拥有高能量吧!

您看,我就是家里的开心果吧!

只要你不断强化积极能量,高能量就会来到你身边。就像我们也总是会被别人的高能量以及灿烂的笑容吸引一样!

你的注意力在哪里,你就会成为怎样的人。

同样,如果你总认为自己不够好,这个认知也在无形中局限了你。

你的人生,是你自己和别人设限的结果。思维无限,你的人生就无限。

除了通过《吸引力法则》改变自己,还有其他方法 改变自己吗?通过深挖自己的潜意识。

前提是你得先有觉知。推荐文章《觉知是第二本能》。

请觉知我们的潜意识,很多时候,玩笑话就是真相!所以我们要对自己以及别人的玩笑话警觉,这也是探索自己了解自己和他人的过程。

举个潜意识决定身材的例子,让你明白如何随时随地保持觉知。

(注:为方便讲述,下文选用第一人称)

“有位女同学要减肥,这确实是一位需要减肥的女士,因为她的体重远超于常人。正式谈话之前,一般会先闲聊一下,以拉近双方的距离,取得该女士的信任。在闲聊阶段,听到她无意中说了这么一句话:“其实胖点也挺好的,安全嘛。”我一听到这句话,直觉立刻告诉我,这里面有故事。我马上打断她的话,于是有了下面这一番对话:

我:“你刚才说什么?我没听清楚,能再说一遍吗?”女士:“其实胖点也挺好的,安全嘛。”

我:“你再说一遍。”

女士:“其实胖点也挺好的,安全嘛。”

我:“你听到自己在说什么吗?”

她一下子沉默了,好长一段时间没说话。我知道她已经进入了入神状态,于是接着问她:

“你看到什么了?谁需要用肥胖来保护自己的安全?”

她一下子崩溃了,号啕大哭起来。她释放完情绪之后,告诉了我一段悲伤的经历。原来,在她童年的时候,父母关系不好,她经常目睹父亲暴打母亲,每当这样的事情发生时,她都极度害怕,躲在一个角落里发抖。当时的她太小了,没有能力保护母亲、保护自己,她内心极度渴望快点长大,于是开始拼命地吃东西……

听完她的故事之后,我问她:

“当年那个小女孩需要胖点来保护她自己,可是今天那个小女孩已经长大了,她还需要这样做吗?”

女士:“不需要了,她今天已经长大了,有足够的能力保护她自己。”

“你有什么话想对那个小女孩说?”

女士:“我知道你长胖的原因了,那已经是过去的事情了,现在不需要了,你可以瘦下来了,你瘦下来也是安全的。”

几个月后我再次见到这位女士,她说她已经瘦了十多斤,这是她觉察后重新选择的结果。

这就是“超越框架”,我为女士创造了一个高维的自己,也就是有觉察力的自己,让这个觉察的自己去指导那个迷失的自己(当年的小女孩,即内在小孩。有觉知的人都懂得与自己的内在小孩对话),虽然两个都是她,但有一个站在更高维度。当一个人能够站上更高维度时,原来的问题已经不是问题了。

其实,生而为人,我们比动物拥有更发达的大脑,并拥有觉察的能力。什么叫“觉察”的能力?比如,有人说:

“我对自己不太满意。”

你从这句话里是否能看到两个“我”?

一个是做了某件事情的“我”,

另外一个是对刚才做的事不满意的那个“我”。

第一个“我”是迷失的我,

第二个“我”才是觉察的我。

这个能站在超越的位置的“我”,就是觉悟的“我”。

理解了这个原理,我们看下面的语言,你能看到两个“我”吗?

“我饿了。”

(一个是知道自己饿了的我,一个是真的饿了的我)

“我很笨。”

(一个做事笨笨的我,一个认为自己笨的我)

“我没有希望。”

(一个遇到挫折的我,一个对自己没有信心的我)

当你能够发现两个“我”之后,就可以刻意地引导当事人站在那个超然的“我”的位置。比如问下面这些问题:

“你听见自己刚才说什么吗?”

“你允许自己坚持这个想法?”

“谁让你做这样决定的?”

“你知道你自己在做什么吗?”

“你选择继续这样想吗?”

“谁赋予你这个权利?让你看不起你自己?”

这些问句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唤醒了那个觉悟的“我”,让那个觉悟的“我”去处理那个迷失的“我”遇到的困难。

超越框架的语言模式,就是通过语言引导,唤醒当事人那个觉悟的“我”,让他站在这个超越的位置,重新审视自己。当一个人拥有这种超然的飞鸟视野时,他自然知道如何应对他的困难。

再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来让大家从更直观的角度理解这种语言技巧。

我猜大多数男士,都有过忘记拉裤链的尴尬经历。当我们看到一个男人忘记拉裤链了,我们该怎么提醒他呢?直接告诉他,双方都很尴尬,这时最好的方法是给他一面镜子,不用我们说任何话,他一看立刻就明白了。

超越框架,就是创造一面镜子,让当事人能够站在超然的位置看见自己,从而跳出原有的信念框架。

中国文化其中有部分深受佛教的影响,很多词汇都来自佛教。那佛到底是什么意思?在梵文中,佛就是“觉”,佛陀就是一位全面觉悟了的人。

人在镜子面前的时候,会调整自己的仪容,会清理身上污浊的地方,站在镜子前看自己,就是超然的位置,站在这个位置上的那个你,就是一位“觉者”。当然,你还不能称为佛,因为你的觉悟是有限的。

但是,如果你勤于修行,不断去觉悟自己,也许总有一天,你也会成为佛。因为佛法说,人人都有佛性,只是你的佛性暂时还没有被唤醒而已。

佛教认为,一个还没觉悟的,还在迷糊的状态中的人叫“众生”;一个自己觉悟了的人就是“罗汉”;一个自己觉悟了,还在帮助他人觉悟的人就是“菩萨”;而觉行完满的人就是“佛”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超越框架”的语言模式,就是唤醒一个人的佛性的语言模式。即我之前讲的:

分离出一个自己,站在第三者的角度时刻观察自己的一言一行。

因为通过这种语言模式,你可以让人站到觉悟的位置。当你愿意用这种语言模式去帮助他人时,也许,你已经是菩萨了。”(引用)

最后我想问:

1.您完全接纳自己了吗?

如何接纳自己?

明白你我一体,每个人本自具足,每个人都有神性。

爱自己做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爱自己的任何。

如果连自己都不爱自己,别人只会可怜你,不可能爱你。

2.如何觉知自己呢?

用第三视角时刻审视自己的行为。

3.如何改变自己?

A.吸引力法则

B.探究自己的潜意识,很多时候玩笑话就是真相。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