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长江东逝水临江仙行书(书法家舒炯手书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临江仙行书(书法家舒炯手书临江仙)(1)

舒炯书写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名家书名人②

作为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推动的“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的子活动,“名家书名人”邀请到成都市书法家协会主席、著名书法家舒炯,手书名家名作。

4月11日下午2点,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来到了舒炯的书法工作室,在这间名为“心香山馆”的工作室里,舒炯用行草、魏碑行两种不同的字体,书写了明代著名文学家杨慎的名作《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同时,他希望“全才”杨慎通过“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活动被众人熟知,而身为成都人的杨慎更应该入选“四川历史名人”。

一幅厚重一幅随性

《临江仙》别有风味

现年61岁的舒炯自幼开始书法学习,到现在已有57个年头。这些年间他陆续参加过各类书法作品展览,并在展览中获得了极高的赞誉。舒炯个人传略被《中国美术年鉴》、《中国古今书法家辞典》、《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书收录。他还出版了《舒炯书法艺术》、《色相非相-舒炯书法艺术》、《寻梦草堂舒炯书法展作品集》等一系列的个人作品专集。

舒炯曾强调“为学,贵在取舍,贵在心悟。无取舍则囫囵吞枣,不能取精用宏,化融碑帖;心不能悟,则迷失于事物表象,不能洞彻书法之奥义。”他学习期间临习名帖、竹简、帛书、法帖,着重研究的还是还是汉魏六朝的笔法,这次的《临江仙》就采用了魏碑行书这种字体。“魏碑行书更能体现浓淡枯湿燥润的变化,更能体现一种古意,让我们感受历史的厚重感。”除此之外,舒炯认为,行草也能展现出这首词的流动感,体现作者当时的心境。

“全才”杨慎

文人与学者的结合体

杨慎,字用修,初号月溪、升庵,又号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金马碧鸡老兵等。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明代著名文学家,明代三才子之首,东阁大学士杨廷和之子。他于正德六年状元及第,官翰林院修撰,参与编修《武宗实录》。杨慎在文学、儒学、书法、绘画等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后人将他的主要作品收编在《升庵集》中。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是杨慎著作《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后经歌手传唱变得家喻户晓。舒炯认为,“《临江仙》这首词是杨慎官场失意时的作品,面对着滚滚江水,他感慨英雄易逝,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云烟,畅快的生活才是自己所追求的。词的内容不仅能体现出杨慎本人的豁达、豪放,还凸显了四川人向往自由的生活以及与生俱来的包容性。”

在书写的过程中舒炯一直很专注,待到写完后,他才讲述了选择杨慎的原因,“我选择杨慎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是历史上少有的全才型人物,他既有文人的感性又富有学者的理性。相比其他文人来说,他在学术上取得的成就很值得人称赞,作为全才的他需要被推广。”

四川文化

必须“走出去”

“四川还是有很多名人的,比如巴金、郭沫若等,但是还有很多名人仅仅是四川本地人了解,很多外地人都不知道的。比如说,很多人就不知道”赋“这种文体源于成都,更不知道司马相如就是成都人。”

舒炯认为自古以来四川受盆地地形影响,文化很难传播出去,导致很多人都以为四川闭塞,很多名人名家都被埋没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没有全面挖掘。这一次“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活动推介四川文化、历史名人应该加大宣传力度,让四川文化被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们了解。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荀超 实习生杨小涵摄影报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