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特色刻纸工艺品(千年非遗--连城四堡雕版印刷)
四堡位于连城西北面,全境面积58.78平方公里,耕地11092亩,人口1.8万人。四堡原为长汀辖地,1951年2月划归连城。
四堡是明清时期与北京、扬州、汉口等齐名的中国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也是举世罕见保存较为完好的古雕版印刷文化遗址,现保存完好的古书坊、古雕版、古书籍和古印刷工具是不可多得、不能再生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而被誉为“中华文化明珠”。1999年,四堡被省政府批准为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乡”,2001年,其古书坊建筑群被国务院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该遗址又被列为全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
印刷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中国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大体可分为源头、古代、近代、现代四个阶段的发展演变过程。四堡雕版印刷业始于明、鼎盛于清,在清乾隆、嘉庆年间的鼎盛时期,曾建有100余座大小印刷书坊,遍布于雾阁、马屋、上枧、严屋等村落,所印书籍种类繁多,达九大类,九百余种,一些禁书如《金瓶梅》等在四堡曾有刊印,还有当地学者邹圣脉编刻的启蒙读本《幼学故事琼林》等。书籍销往全国13个省150多个县市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有“垄断江南,远播海外”之誉,为中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四堡唐称四宝,以南来客户称其地四处是宝而得名。宋王安石变法,实行保甲制,改宝为保。至民国28年(1939年)乡下设保甲时,为避免乡、保相紊,而改乡名为四堡。民国32年(1943年),以历史上印刷业兴盛,文化底蕴深厚,确为文房四宝之区,而复原名“四宝”。1953年又易名“四堡”至今。
四堡是明清时期中国古籍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宋绍定年间(1228~1233年),邹应龙率眷属自泰宁避乱于汀州四堡,其随行眷属家人中有曾从建阳麻沙学得雕版技艺者,初到僻地客居,为生活、生产计,运用当地资源,就地取材,翻刻若干农、牧、医、教等简易实用诸书,以应眉急,间或受雇临汀郡署,为官刻古籍佣工,遂为四堡有雕版印刷之始。随后,元朝统治者对南人统治尤酷,控制使用刀具更严,雕艺遂寝。
迨明万历八年(1580年),里人邹学圣自杭州致仕归隐,携苏杭灯艺与版籍一船归,以课儿孙而娱暮年,并筑室于雾阁村之鳌峰山麓,名“学圣书屋”(后名清泉书院),课读儿孙,兼印古籍,怡养天年。所印诸书分赠乡里士子,迎来四周名贤相访并讲学于斯,遂成书院兼印坊。至其子邹希孟入泮为郡庠生后,目睹世道颓靡,官场污浊,遂弃举业功名,致力传播儒家学说,以弘扬华夏文化为己任,遂“广置书田”,开坊设肆,镌经刊史,大兴印刷事业。从此,代代相传。随着支分派衍,分居析产,印坊渐增,由是书版益众。
至清代康、乾、嘉之世,已达鼎盛之期,乡里邹、马姓氏印坊林立,雕版汗牛充栋,书肆栉比,古籍满架盈箱。版籍种类与年俱增,举凡经史子集、天文历法、医卜星相、科举应试、传奇小说、礼仪交际、幼学启蒙,应有尽有。芸编广布,缃帙争妍,经年累月,行销四方,远播闽、赣、粤、桂、江、浙,沿江上溯湖、广、川、滇、黔,遍布江南,进而远涉重洋,步入他邦异域,故有“邹氏之书走天下”之誉,而史称“文化之乡”。清末民初,石印、铜版、铅印相竞,木刻古籍渐趋萎缩,终至衰歇。大批雕版、古籍、印刷工具,由于年久散佚和“文化大革命”浩劫,所剩无几。所幸有识之士和政府部门及时抢救,建立中国四堡雕版印刷展览馆,征集保存雕版数千块、古籍数百部和一整套印刷工具。全乡尚有100多处印坊旧址。
由于发展雕版印刷业的需要,四堡历代先民都重教育才,不惜费资,设立家塾、经馆、书院,聘名师执教,并购置大批土地为学田,作为补助和鼓励上学深造的资金来源,代代相承,不得挪作他用。所以,四堡人才辈出,自汀州邹氏始祖、宋尚书邹应龙之后,明都察院右御史、一代名臣马驯,四堡印书业创始人、曾任杭嘉督粮道邹学圣,清著名学者邹圣脉、画苑名家马襄、名将邹经以及宣州知府邹斌才、福宁府守备邹云亭、甘肃西固州同知马履丰等皆出自四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地重教育才之风依然长盛不衰。
由于印刷业的发展,明、清两代的著名坊主和由印刷业而发展起来的富商巨贾,在四堡建起许多豪宅大院,占地上千平方米的宅第比比皆是,几乎村村都有,形成罕见的明、清古建筑群落。
此外,四堡还有元末连城罗天麟、陈积万起义军所筑的古城,邹应龙旧居、衣冠冢、邹公庙,以及定敷公祠、叶胜公祠、清泉书院、关帝庙、天后宫、白云寺、龙胜寺等名胜古迹。
来源:文旅连城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