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记忆资料(记忆碎片大寨故事)

记忆碎片:大寨故事文/若 水,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村落记忆资料?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村落记忆资料(记忆碎片大寨故事)

村落记忆资料

记忆碎片:大寨故事

文/若 水

由于小时候的记忆,由于“三战狼窝掌”的故事,由于毛主席“农业学大寨”的号召,由于出了个农民总理陈永贵,多少年来,就一直想去魂思梦绕的大寨看看......今年5月2日,终于成行。

这天上午,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驱车300多公里,来到了地处太行山麓的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

没有想到的是,由于大寨在六七十年代的非凡影响和大寨的品牌效应,这里已发展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在游客中心的一边是一面巨大的迎风招展的红旗雕塑,上书毛主席的题词“农业学大寨”,五个金黄色的大字在太阳的照射下熠熠生辉,众多的游客在大旗下面合影留念,记录他们对昔日大寨的情怀。

我们乘坐游览车向景区进发。路上,与大寨有关的往事又呈现在了眼前。在我上小学的时候,矿子弟学校曾组织四年级以上的学生去大寨参观,对师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我由于是三年级学生而不能去,那时我就想,以后有机会,一定要补上这一课。参观回来的老师给我们讲过一件小事,说,大寨的小学生集体主义意识很强,小学的院内有一棵果树,上面果实累累,可是没有一个学生会去偷摘水果,这就是当时大寨小学生的觉悟.......

记忆里还有上小学学过的课文《三战狼窝掌》,讲述的是大寨人在陈永贵的带领下与恶劣的自然环境进行艰苦奋斗的经典故事。经过三次进军狼窝掌、五年艰苦奋斗,大寨人用自己的双手,改造了穷山恶水的生存环境,促使全村粮食生产不断提高,这期间向国家提供粮食170万斤,每户平均2000斤。

后来又看到矿文艺宣传队演唱的歌舞《大寨亚克西》,当时的演员的表演还历历在目,演员头戴“朵帕”四棱小花帽,身穿“袷袢”长袍,脚穿黑色皮靴,声情并茂的演唱“我参观大寨回家乡啊,说不尽的高兴话心里面装啊,我到了这样一个好地方啊,怎能叫我不歌唱啊”,之后,演员又用歌声对大寨人的精神面貌进行了描述“大寨小伙子腰杆子硬啊,大寨的姑娘都是铁肩膀啊,大寨的老汉都是老愚公啊,大寨的小娃娃上学背粪筐啊。”

回忆之中,车停了,同学说,想什么呢,景区到了。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两层楼的建筑,楼顶正上方是“大寨”两个巨型的红色大字,楼门的左边是“自力更生”、右边是“发奋图强”的标语,院内就是红旗广场、乐人树、陈永贵故居、火车箱式窑洞、大寨礼堂、人民公社旧址等景点。

我们先参观了大寨展览馆,详细了解大寨的发展历程和大寨精神的形成过程。大寨展览馆是一所坐西朝东的民族式仿古琉璃瓦庭院式建筑。西边是平顶式展览大厅,覆盖着黄色琉璃瓦的屋檐由8根漆红大柱擎托着,大门上方悬挂着“大寨展览馆”匾额,是郭沫若的手迹,笔法遒劲,雄浑厚重。

从展览大厅大门而入,是展览的中厅。迎面深红色的大屏风是一面巨幅红旗,上面镶嵌着毛泽东手书“农业学大寨”5个金色大字。屏风两侧是毛体的“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还有周恩来总理概括的大寨精神。在大门左侧有3幅巨照。一幅是《亲切的接见,巨大的鼓舞》,定格在1964年12月26日毛泽东主席和陈永贵亲切握手的瞬间。在照片下方,陈列着1964年陈永贵被接见时穿过的农民衣服、袜子和当时所扎的白毛巾。第二幅照片是《周总理和大寨人在一起》,定格在周恩来总理访问大寨时和大寨人频频握手、亲切交谈的瞬间。在照片下方,陈列着陈永贵出国访问时所穿的中式对襟白衬衣和黑裤子。第三幅是1963年特大洪灾后的大寨,照片中房倒屋塌、山溜地陷的场面,不禁使人想到“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的诗句。正是在严重的自然灾害面前,大寨人提出“三不要、三不少”(不要救济粮、不要救济款、不要救济物资;当年社员口粮不少、收入不少、上交国家的统购粮不少)的口号,进而突出显示大寨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爱国家、爱集体的风格,使大寨名扬全国。

中厅为展览的核心部分。中厅顶部是金色麦穗环绕下的红色五角星图案,正面墙上是一组大型的《大寨英雄谱》浮雕。整组浮雕展现的是大寨人在陈永贵的带领下,自力更生战洪灾、三战狼窝掌和交售爱国粮的场景。浮雕下方,是一座红旗形卧碑,上刻周恩来总理在三次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概括的大寨经验:“大寨大队所坚持的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都是值得大大提倡的。”由此形成了“大寨精神”。

在困难的时期、困难的条件下,以陈永贵、郭凤莲等为带头人的大寨人决心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战天斗地,艰苦奋斗,治山治水,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建设了层层梯田,并通过艰巨劳动引水浇地,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况。为了激发全国人民发奋图强,加快农业生产的发展,与恶劣的大自然奋争,与一切困难奋争,1964年毛主席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大寨由此成为全国农业的一面旗帜。

整个展览馆共展出500余幅珍贵历史照片和几十件文物。

北厅和南厅将展览内容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大寨艰苦创业篇》,主要展示20世纪50~70年代,大寨群众在大寨村第一代领导人陈永贵带领下战天斗地,改造旧大寨,发展农业生产的艰苦奋斗史,共11个单元。分别为《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自己》、《向穷山恶水开战》、《自力更生战胜洪灾》、《毛主席号召农业学大寨》、《国际友人到大寨》、《搬山填沟造平原》、《向农业机械化水利化进军》、《科学种田发展生产》、《农林牧副全面发展》、《昔阳建成大寨县》等。

下篇为《大寨改革开放篇》,主要展示1991年以后,大寨村第二代领导人郭凤莲带领大寨群众深化改革、解放思想、创业致富的艰难曲折历程和大寨在改革开放中所取得的成就,共7个单元。第一单元《党和政府关心大寨》。第二单元《走出大寨看世界》。第三单元《农工商贸比翼飞》。第四单元《生态农业富大寨》。第五单元《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第六单元《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第七单元《今日大寨风光无限》。

三面建筑围成一个院落,院内苍松翠柏掩映着用泰山石雕成的陈永贵半身巨像。陈永贵雕像形象逼真,头扎白毛巾,身穿对襟袄,浓眉毛,大眼睛,厚嘴唇,再加上沧桑岁月刻在脸上的皱纹,十分传神。

陈永贵雕像后面就是依山而建的陈永贵墓。陈永贵是全国劳动模范,曾任国务院副总理。由一个村党支部书记而一举成为国务院副总理,是那个特定时期的传奇,也是中国唯一的一个身兼七职的传奇式人物(大寨党支部书记,公社党委书记、昔阳县委书记、市委书记、晋中地委书记、山西省委副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他任副总理期间,依然头扎白毛巾、身穿对襟衣、脚穿黑布鞋,依然是农村户口,依然是挣大寨的工分,依然吃大寨分的口粮......时刻保持着淳厚朴实农民的本色。

陈永贵出身贫苦,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环境非常恶劣的的大寨村,他带领农民艰苦创业,从山下用扁担挑土上山造田,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他的事迹得到了中央政府肯定,毛泽东号召全国“农业学大寨”,因此成为全国的榜样。改革开放以后,他辞去国务院副总理职务,在北京东郊农场担任顾问。

陈永贵于1986年3月2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2岁,按其遗嘱,骨灰于同年4月4日回到大寨。拾级而上,就是陈永贵墓。墓前方是三组石砌台阶,一组为三十八级,象征陈永贵同志的党龄;一组七十二阶,象征陈永贵同志的年龄;一组八阶,象征陈永贵在中央工作八年。陈永贵的墓背靠大山,面向大地,实现了其“我死后就埋在虎头山上,好亲眼看看大寨变化”的生前遗愿。

“农业学大寨”以来,周恩来总理曾三次陪同外国元首视察大寨,华国锋、李先念、叶剑英、邓小平、陈毅、邓颖超等120多位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光临大寨。十五年间到大寨参观学习的人数达1000万人次。另外,到大寨参观的外国友人就有2281批,共有134个国家的2.5万余人。其中有22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莫桑比克总统就两次到此访问。作为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那时的大寨,无疑成为许多人心中的“圣地”。

离开了展览馆,瞻仰了陈永贵墓后,我们又先后参观了虎头山、周恩来纪念亭、郭沫若纪念碑、团结沟渡槽、大寨梯田(三战狼窝掌)等景观。

虎头山原本是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山,经过陈永贵及大寨一代人的不懈奋斗,特别是毛泽东号召全国“农业学大寨”后,虎头山便名扬四海。在20世纪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时,到大寨去,已是国内旅游的第一选择。人数最多的一年就有370多万人,高峰期一天高达数万人。

1965年,周恩来总理来到虎头山,他对大寨人说,大寨虽然梯田造得好,粮打得多,但是还要多种树,从根本上改变生态环境。从此大寨人开始了虎头山的绿化造林。六七十年代,庄稼地里舍不得种树,他们就到虎头山上石缝里种树,绿化了1000多亩荒山。1996年虎头山建成了森林公园,公园内坐落着周总理登山纪念亭、郭沫若纪念碑、叶剑英纪念亭、作家孙谦墓等一批历史名胜。还有叶剑英题写的“虎头山”三个大字就镌刻在山间的一块天然巨石上。仅2019年国庆长假,大寨景区门票收入就高达66万元。

这里为什么会有郭沫若纪念碑?在虎头山半山腰的苍松翠柏中,长眠着两位颇有名气,且已作古的老人——一位是大寨伟业的缔造者陈永贵;一位是国内外首屈一指的大文豪、大学者、原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

据了解当年情况的人讲,郭沫若在生命弥留之际,曾留下遗言说:自己死后将部分骨灰撒在大寨的土地上。

1965年冬,当时身为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为响应毛主席关于 “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亲率中科院的专家们,奔赴大寨参观访问,学习“取经”,实行同吃同住同劳动,一起战天斗地,在虚心向大寨人学习的同时,又热情为大寨人传授科学种田知识,既当学生,又当先生,在艰苦奋战、出力流汗的日子里,与大寨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郭沫若是个激情澎湃的人,在参观学习访问大寨期间,诗兴大发,以大书法家的气概,挥毫写下了《颂大寨》诗,后来又写下了诗作《参观大寨展览馆有感》,同时刊发在当年12月7日的《人民日报》上,这对当时全国正在兴起的“农业学大寨”运动,起到了不小的推波助澜作用。尤其是他写的“全国学大寨,大寨学全国”这两句,更富有哲理与辩证法,也足见一位老科学家的唯物与忠诚。郭沫若回北京后,还有一件事牵挂在心头,那就是他离开大寨,大寨人在欢送他时,郭沫若曾语重情长地承诺了一句话:等今后有空了,一定再到大寨来看看。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与世长辞,人是不能再来大寨了。心愿只好变成了“将部分骨灰撒在大寨的大地上”的临终遗言。

1992年11月16日,是郭沫若的百岁诞辰。这天,大寨人怀着对郭沫若老院长的深情厚意,在虎头山的半坡,在松柏茂盛之处,对郭沫若的部分骨灰进行了隆重又简朴、还有几分当地风俗人情的安放仪式,使郭沫若和大寨人的那份心愿,得到了充分的表达与实现。这就是大寨为何会有座郭沫若纪念碑的来龙去脉。

眨眼之间,郭沫若辞世已经30多年,改革开放里程也走过了40多年,举国上下发生了巨变。大寨也由云端回到人间,回到人民群众中,这也许就是历史的变迁吧。

如今有兴趣再到大寨走一走的人,或许是故地重游,或许是思忆当年轰轰烈烈激情燃烧的岁月,或许追忆往事感慨时代变迁,或许了却没有来过的夙愿。当看到郭沫若和陈永贵并排而居的两座墓碑时,会有许多的感慨。也许是睹物思人、感慨万千,或当作一段历史、一本书、一场戏、一段故事来读来看来听来欣赏吧。总之,这虎头山上的故事将永远和人民在一起,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回忆中。

在这里,我们聆听了“为5亩地敲锣打鼓”、“三战狼窝掌”的经典故事。

“为5亩地敲锣打鼓”说的也是大寨人造田的故事。在那个困难的时期,大寨人把第一仗选在了白驼沟。白驼沟500多米长,十几米宽,怪石嶙峋,荆棘密布。陈永贵与支部一班人研究了作战方案:总共要垒24道堤坝,采用“大兵团”作战方法。所谓的“大兵团”作战就是全村男劳力58人一起参战。当时没有炸药,没有机械,只有几近原始的镢头、铁锨、钢钎、大锤。把怪石移开,把荆条除根,修平荒地。砸下的石头和铲下的土填在沟里,再垒上一层层石坝,形成一片片阶梯形的土“台子”,这就是著名的大寨梯田。 58条汉子,齐心合力,起早贪黑,原计划两个月的工程,只用了48天,修筑了24道堤坝,造田5亩! 虽然只得了5亩好地,却十分鼓舞人心,这毕竟是大寨人向穷山恶水要来的第一片土地。 完工当夜,在落尽树叶的大柳树下,全村人敲锣打鼓,欢庆胜利。从此,白驼沟改名合作沟。一年后的冬天,大寨这个58人的“大军团”挺进后底沟,这一次筑起了25道石坎,获得了25亩好地;第二年早春,冰雪还没有融化,他们又在小背峪沟造了8亩好地。到1955年冬天,零零散散的几条沟变成了能打粮食的梯田了。转过年来,大寨迎来造地后的第一个丰收年,粮食亩产达到了349斤。大寨走在了全县的前列,成为昔阳县走合作化道路的先进典型,陈永贵因此受到了昔阳县的表彰。

“三战狼窝掌”是大寨故事中的华彩乐章。 狼窝掌,是大寨7条山沟中最大的一条,1560余米长,13余米宽,上下落差200多米,每到暴雨季节,这条沟里的山洪特大,像脱缰的野马,直扑下来,肆虐横行。所以,长长的沟里没有耕地,只有乱石滚滚,野草丛生,人迹罕至。早年间,常有野狼出没其间,遍地狼藉,故称“狼窝掌”。

首战“狼窝掌”是1955年冬天,陈永贵带领全村58名劳力上了工地。整整干了一个冬天,直干到农历除夕才收工。春节过后,正月初三继续开工,一直干到春耕之前。一冬一春的苦干,在沟里建起25道石坝,填进几万方黄土,使昔日荒凉的大山沟,变成一层层梯田。开春后,新造的地里播下种子,很快出齐了秧苗。一眼望去,满沟绿油油的庄稼。到了夏天,庄禾茁壮,更是喜人。可是,一场暴雨,山洪暴发,狼窝掌里浊浪滔天,25道大坝全部被洪水冲垮,一块块梯田和地上茂密的庄稼全被冲的干干净净,狼窝掌又成了一条烂石沟。

面对这种景象,不服输的陈永贵走进烂石滚滚的山沟,思考被洪水冲垮的原因,准备再干。1956年秋后,他又动员、组织起全村58名劳动力,再一次走进狼窝掌。洪水冲垮了坝和地,一是坝基扎得不深不牢,二是垒坝用的石块不够大,所以石坝对洪水的抗冲击力量不够。他们决定把坝基挖得再深些,采来更大块的石头,重新垒坝。同时,他们还在沟首建起一个二亩大,二丈深的小水库,拦蓄山洪,减小冲击力量。又是一个冬春的苦干,春耕前,陈永贵带领乡亲们高高兴兴干完了所有工程。

谁知1957年夏天的雨更大,山洪更猛。那天夜间,乌云漫天,半夜过后,一阵天崩地裂般地电闪雷鸣,大雨倾盆而下。虎头山上,洪水呜呜叫着冲下山来。风雨声中,只听得一阵闷响,从狼窝掌方向传来,震得大地微微颤动。陈永贵被雷声震醒后一直没睡,听到这声闷响,点上马灯就奔狼窝掌。他一身雨一身泥的爬上了虎头山,可狼窝掌沟却没法靠近。一沟浊流冲着土壤、石块、庄禾滚滚而下,狼窝掌工程又被冲垮了。

二次失败,大寨人的心气受到了巨大打击。在那些困难的日子里,大寨还有谁比陈永贵的压力大?他一个人默默地蹲到狼窝掌的山坡上,含着烟袋思谋:“难道就干不成了吗?”他绝不甘心失败,心上一狠:两次失败了,那就再来第三次,绝不能退却!

陈永贵决心三战狼窝掌!说起这段往事,老一辈大寨人都对陈永贵竖起大拇指说,老陈这人就是有决心。没有他,“三战狼窝掌”的事就干不成!尤其是那第三战,一般人败了两次早就心灰意冷了。这就是老陈的与众人的不同之处。有人说,如果三战再败,陈永贵一定还会有四战、五战,直到最后胜利。他这人就是有这么一股子不服输的劲。

陈永贵“三战狼窝掌”决心似铁。秋后,陈永贵带着大寨的干部群众第三次进了狼窝掌......在1957年冬天的数九寒天里,第三次大战狼窝掌的战斗又开始了。社员们都争着要上“前线”。开工那天,全村17对夫妻一起进了沟,7户社员全家上了阵。当时,只有58个壮劳力的大寨,就有70多个人出了工。

这次任务更艰巨,全沟要筑32条大坝,最高的大坝高两丈五,灌浆用的石灰就要6万斤。筑坝用的石头要从山上开采,要从山头上搬运下来。几万方土被冲走了,要一方方从别处抬过来,重新垫起来。这样巨大的工程,在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可用的情况下,只能靠人的两只手、两个肩膀来完成,艰难困苦可想而知。

大寨人在冰天雪地里,苦干了一个冬天,终于完成了任务。狼窝掌,这条最凶暴的山沟到底被治服了!第三次治理狼窝掌的工程建成后,经受了几十年来几十次洪水,其中包括1963年那场百年不遇的特大山洪的考验,仍然稳如泰山。

从大战白驼沟到三战狼窝掌,整整苦干了5个冬春,大寨人在7条山沟里垒起了总长15里的180多条大坝,修下了2条盘山渠,2个小水库,3000多个鱼鳞坑、蓄水池;把300亩坡地垒成了水平梯田;把4700多块地平整为2900块,还新增加了80多亩好地。

大寨人就是这样用自己的双手,改造了穷山恶水,改造了虎头山的七沟八梁一面坡。从1953年到1962年间,大寨人把200亩山梁地大部分围起二尺高的地埂,400亩坡地修起道道堰,变成水平梯田。7条沟里全打出道道石坝,造出80亩好地。基本条件的改善,促使全村粮食生产不断提高。平均亩产从130斤上升到770斤。在中国农业最困难的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大寨不仅没有人挨饿,反而每人向国家上交余粮400多公斤。

大寨人与恶劣环境鏖战,不向困难低头,通过艰苦奋斗,向沟壑要粮的壮举,感天地泣鬼神,一举成为那个时代全国学习的楷模。

而今,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的洗礼,大寨早已退去它那神秘的光环,回归了既往的山村本色,扎扎实实的行进在奔小康的征途上。现在的大寨人依托名地、名人优势,打造大寨品。大寨,如今已成为30多种商品的品牌,中国许多市场都有“大寨”牌商品销售,“大寨”这个品牌的无形资产给大寨人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大寨核桃露、大寨牌衬衫、大寨铝塑管、大寨醋、大寨黄金饼、大寨金鹿酒等产品纷纷走出娘子关,行销全国。来大寨旅游的客人,首先要喝大寨酒,饮大寨核桃露,吃大寨的压饼、大寨窝头。在着力打造“大寨”经济品牌的同时,“大寨”品牌所凝聚的巨大精神价值也开始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一些“政治明星”、“影视明星”也随着“大寨”品牌变成了“经济明星”,曾经的大寨铁姑娘队队长,大寨党总支书记、经济开发总公司董事长郭凤莲带着大寨核桃露饮料,像一名熟练的营销员给客人介绍着大寨的饮品,她说:“我们利用品牌搞联合,利用资源出产品,即宣传了大寨本身,又提高了经济效益。现在党中央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政策上向‘三农’倾斜,我们要抓紧机遇,加快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山西大寨饮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历过多年发展,已成为国内产品品质最好,业绩增长最快的饮料企业之一。主打产品“大寨核桃露”已成为中国核桃饮料市场的第一品牌。公司从美国、韩国、英国、德国、丹麦等国家引进生产设备,年生产规模6个亿,为产品质量提供了物质保证。公司依托北大科研技术,采用中科院配方,精选太行山优质核桃为原料,经现代工艺精制而成。产品先后荣获了中国绿色食品、中国保健食品、山西省著名商标等,产品通过国家出口资格认证、企业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

在大寨的经济总收入中,农业收入仅占0.3%,工业收入占56%,流通业占10%,服务业、旅游业占30%。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大寨已经成功由政治品牌转为经济品牌,大寨人的小康之路越走越宽阔。

大寨作为“全国十大名村”、“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幸福村”,给当地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如今全村实现了“小有教,老有靠,病有报”的目标。即,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免费上学,考入大学的村里每年发放奖学金;村民全部实行集体发放养老金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55岁以上的妇女和60岁以上的男人都能领到养老金。大寨变了,变成了中国的幸福村。

就要离开大寨了,买点什么纪念品回去呢?还好看到了1974年9月30日发行特种邮票《大寨红旗》一套五枚,分别是“革命豪情”、“艰苦奋斗”、“科学种田”、“喜庆丰收”和“大寨红旗”。1975年10月13日发行《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纪念邮票一套三枚。1977年4月9日发行《普及大寨县》特种邮票一套四枚,还有1978年6月30日发行了《牧业学大寨》邮票一套三枚。这些邮票已成为那个特定时期的文物,显得异常珍贵。

另外买了两瓶“大寨酒”,回去后,以酒为媒介,把这次大寨之行的感受和大寨故事分享给大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