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和1为什么能代表不同的数据(其实还是挺远的)

0和1为什么能代表不同的数据(其实还是挺远的)(1)

哈勃望远镜拍摄的星空图

为了阅读体验,先解释下,本文 0 代表理解、明白了等意思,1 代表掌握了、会运用等含义。

假若有一天,你师父传授了某“武功秘籍”给你,所有内容看下来你都明白,但是你“武功”却没有实质性提升,什么原因?当然,比喻比较极端,但是核心指向了一个因素——实践与否。(这也就是 0 和 1 之间的距离)

这也是今天主要想聊的内容。(不想看过程,想看方法论的直接跳到第三部分就好了)

学习中。

中学时代,特别是对于理科生来说,是要学习很多定理、原理的。但是多数定理又都是经过老前辈们精炼之后提出精华来的,简短的话语,简短的论述,经过老师再升级的讲解,都能理解,自以为自己掌握了新知识。

但是假如不怎么做作业也不写练习题的话,真正考试起来估计要爆粗口了,这出的什么鬼题!

牛顿第三运动定律的表述为: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就是课堂上老师常说到,力作用是相互的),结合老师的讲解和例子示范,你会发现很简单的内容,理解起来那么简单,老师干嘛那么啰嗦,有的人甚至还怀疑其他同学的智商。

老师布置习题的时候说这些是这块知识的主要练习题,要好好做才会更加理解和掌握它,你觉得反正你都明白了还做啥习题。

然后测试来了,你发现你同桌——对,就是那个你看起来不怎么聪明却认真做了很多习题的人,最后分数比你高出好多。

0和1为什么能代表不同的数据(其实还是挺远的)(2)

说明什么,说明我们学习一新知识,如果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理解,却不去深思尝试运用,那么我们对这新知识的掌握就和那些没听过的人差不多。你没练习过,没加深大脑的记忆,不知道大脑,是有记忆时间限制的,过了,就忘了。

没实践过的人,压根也不知道那些认认真真做题的同学的思维,是经历过怎样的磨练才练就的。

不要抱怨应试教育题海战术就怎么样了,它存在,能被大众接受,必有其原因的,我们能做的就是适应它并合理利用它,既然逃不了那就融入它。

知识付费大浪潮。

我之前的推文也提过,当今信息爆炸,人们被各种各样的信息围绕着。这其中,围绕着的还有各种各样的知识干货,很多时候很多场景,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对知识感到焦虑,感觉自己知识不够用,书读得太少。

很正常,大多数的我们并不像某些人,从小到大进行数十年的知识积累,而且如今还在坚持着。人从小学就开始到20几岁,积累了多少年我们心里也应该有数。(有些明星从几岁开始就学习表演相关知识,到30以后了还在学习,你说上帝该不该奖励为了一个目标坚持了这么多年的人呢?)

所有欠过的东西,某一天迟早都要还的。知识焦虑也是如此。但是,解决办法也不是一口气吃个大胖子。妄想通过几天几个星期几个月掌握别人多年累积才掌握的知识内容、技术,只能说,太急了。所以才会被网上各种“速成”、“快速”、“一个星期掌握”等等课程盯上,“嗯,说的挺好的,我感觉会对我有用”,然后进行“广泛撒网”(不按照需求进行撒网)却不去精细化执行(根据实际需求,学习、实践)。

0和1为什么能代表不同的数据(其实还是挺远的)(3)

碰到一些营销焦虑内容的文章,诸如你来报名参加训练营、培训班,就可以提升自己的自己的沟通能力、提升自己的社交圈子,来参加演讲训练课程吧,就为了克服你的公共场合说话的恐惧感,来参加我们的技能培训班吧,学会这些技能能让你更好地在职场中生存……

于是乎,你把所有你碰到的引起你兴趣的课程都买了个遍,关注了一大堆账号,每天被消息围绕着,这个课程要开始了,那个课程今晚又有大咖分享了,要赶紧参加了。一直听课一直爽,一直参加活动一直爽。

然后发现自己除了把自己搞得一身憔悴,还花了大把银子,实质性的提升效果也不明显,怎么感觉事倍功半呢?

还有一些,看到谁谁谁有干货资料分享了,也确实是,网上是有很多大神分享资源资料的,于是乎“机枪扫射”般,只要是干货,收藏就对啦。

所以建了很多文件夹,收藏了一大堆自己浏览到的、别人分享的干货,想着有一天也许能用得上,然而这“有一天”却迟迟没有来,那些干货也只能“躺尸”在各种分级文件夹中。(嗯,对不起这些干货了)

是不是有点熟悉?

大学时,自己也是遇到有干货分享了,自己脑补地以为应该很有用,先收藏吧。嗯,我觉得这门课挺有用的,那门课也不错,你看XX名师都推荐的了,报了很多课程。

每天都很充实都很忙,上完这个课又去参加那个课,殊不知自己一直处于自己给自己制造的怪圈当中,并且还乐此不疲。结果学了小半年最后发现,“然并卵”,还可惜了我白花花的银子,然后愤愤不满的痛骂无良臭奸商!

但事实上,我们很少从自己身上找问题,很少考虑自己的能力、兴趣、专业等是否与之相匹配,就贸然参加。课可能是好的,干货可能是好的,但是咱不是它的目标人群啊,“互相之间没有看对眼”呢,所以咱没必要选强扭的瓜。

那怎么破呢?用需求带动需求,理解之后践行反思,不急,下个部分细细讲述。

方法论篇。

其实,生活工作学习中,还有很多场景如与上面阐述的类似,相同点是我们往往愿意吃表面努力上的“苦”,却往往不愿意吃“行动上”的苦。

真正掌握一块新知识、新技能是需要思维的磨练和时间精力付出的,而不是停留在大脑理解层面,没有实战运用的。所以为了更好地让我们掌握一块知识或者是技能,论述下几个步骤。

0和1为什么能代表不同的数据(其实还是挺远的)(4)

1 前提:明确目的。

自己明确哪些知识是自己对自己有用、对自己有帮助,但是自己不擅长的,哪些技能是能够更加优化自己学习和工作效率但是自己没有掌握的,这些我个人觉得是有必要自己去吸收然后转化为自己所有的。

那怎么确定什么是对自己有用的,考试总有考试大纲吧?工作中总有很多前辈可以请教吧?甚至是同行业的学长学姐?招聘网站上的岗位描述都是摆设吗?

2 大目的拆分为可执行小目标。

明确之后,把大目标拆解为一个个可执行的小目标,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自己不会感觉到遥远和虚幻。有目标你知道要往哪个方向走,没有目标就会想无头苍蝇一样四处乱飞,但是我们的目标又要具有执行性。啥意思?

就比如说你的目标是减肥,然后你就说这次我一定要减肥了,一定要瘦下来。这算目标吗?如果算的话只能是不完整的目标。

我觉得应该这样,还是减肥,我从今天开始,要规定自己每天运动多长时间,科学设计自己的饮食怎么吃,到某一个月截止,要减肥到多少斤,这就可行了。所以,目标要素为:在什么时间,做什么,得到什么结果。

但是注意,目标的作用是指导我们前行,是自上而下的,在执行层面,要结合自下而上的反馈。

就是,在大方向不变的情况下,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变。你说你每天要计划围绕你家附近跑1小时,但是那天刮风下大雨了,你还跑吗?换个方法,室内做一些类似简单的运动也可行的,网上那么多教程,你说呢?

我们不是单纯执行目标,而是让目标助力我们的。

3 精细化执行。

先说下精细化,这里指不投入过高的成本,把想法、目标等用最简单的方式呈现出来,力求最快的速度得到反馈。不要慢吞吞的十年磨一剑。

对自己拆解设定的目标,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包括难以程度,是否具备可执行性,如不具备再拆分,在有了一定想法之后快速执行。

我们不是想到之后直接开干,也不是仔细琢磨研究透顶了之后再做执行,时间耗不起。而是把两者结合起来,验证、了解一部分之后就开干,这样还是有好处的:

虽然比直接开干慢了一点,但不会慢太多;比验证质量差了些,也不会差太多;短时间内,把质量做到及格线后,再进行后面的优化,既兼顾了时间又兼顾了质量。

4 实际过程中,要得到有效信息的反馈。

有效反馈是个很重要的过程,没有反馈的话我们无法评估学习效果怎么样,也无法了解到我们的工作是否完成了既定的工作目标。

有效反馈指:在一定时间内,针对具体目标,通过可以真实反应实践结果的评估方式,对下一步的实践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

就拿学习举例:学习某块知识(目标),我们总得验证自己学的怎么样吧,那么有效反馈就是平时作业老师的批改分数,测试时候考试分数,这是实打实的真实反馈的结果。哪些学得好我们了解了,哪些学的不好我们会针对性地再去巩固、攻克。

5 时常进行优化迭代。

这步是根据上一步有效反馈之后进行学习、工作的调整。

但是迭代有个前提:以最大性价比为指导原则。

比如说英语考试,你的有效反馈验证了词汇量不够,已经严重影响你的分数了,那得补单词吧。

那背单词,什么时间段自己最容易高效记住单词,到底是早上?中午,下午,还是晚上?别人说早上最好,效果最高,结果强迫自己早期背单词,发现自己特别困压根背不了。

这时候你最好的优化方法就是所有时间段都试一遍,找一个自己感觉最高效的时间段最大效率的利用就好。没有一种方法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得优化后找到最合适自己的。

其他运用场景也一样,从ABCDE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一个,再去针对性执行就好。

但是记住了。迭代是动态持续的,没有硬性指标,是实际情况动态发展的。不是说只是迭代一次就够的,你每天都在进步,你的知识储备、认知理解都在升级,当然方法论也自然需要升级,根据自己阶段而定吧。

以上,通过几个例子,阐述了从0到1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实际运用、实际行动这个环节。理解多了运用多了,你会发现,人与人的沟通、作品创作、减肥瘦身等方面都会用得上这些环节,算是共用型工具吧。

最后,唠叨下,我分享的方法也不一定适合所有人,看待任何问题要辩证地去思考,选取对自己最有效的吧。然后,不要停留在脑暴层面,要多多行动吧。


一起分享,一起有意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光芒,愿彼此坚信自己的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