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的老根据地(八旬老人观看火红年华后忆三线建设往事)

封面新闻记者 李庆 王越欣

这段时间,《火红年华》正在央视一套热播。这部反映攀枝花三线建设的电视剧,在播出的第一天就拿下收视率第二的好成绩。而随着剧集持续播出,其收视率也一路走高,来到第一的位置,将三线建设那段激情燃烧的火红岁月,再次呈现在广大观众面前。

三年前的老根据地(八旬老人观看火红年华后忆三线建设往事)(1)

《火红年华》剧照

每晚准点,81岁的蔡凤珍,都会坐在电视机前,观看《火红年华》,剧中,有她和丈夫张开华55年前的故事。“电视里演的在路边托人买鸡蛋,就跟我们当时一样,那时就这么艰苦,买个蛋还得托人去很远。”

三年前的老根据地(八旬老人观看火红年华后忆三线建设往事)(2)

蔡凤珍老人

26岁的新婚小夫妻 从上海去了攀枝花

蔡凤珍是江苏无锡人。1964年,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工作,这是让人羡慕的人生。一年后,她和爱人结婚,生活得有滋有味。“我们从小条件都不好,所以能在上海大城市工作生活,都很开心。”

1966年,蔡凤珍和丈夫做了一个了不起的决定:听从组织号召,准备离开上海,去攀枝花。

当时,她不知道攀枝花在那儿,也不知道条件有多艰苦。“但既然党和国家号召,毛主席亲自关心,我和爱人商量了就决定去吧。”

26岁的蔡凤珍和丈夫启程了,他们一行90多个人,从上海乘船,坐了10多天,到了重庆。又从重庆坐火车到了昆明。“好像是第二天到的,然后又从昆明到攀枝花,坐了2天半的汽车,终于到了攀枝花。”

攀枝花给蔡凤珍的印象,就是一面山。“什么都没有,没有人,没有路,就是一个山坡坡。”

三年前的老根据地(八旬老人观看火红年华后忆三线建设往事)(3)

蔡凤珍当年工作场景

一家六口挤草棚 吃鸡蛋都奢侈

对蔡凤珍一家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吃住行都很艰苦的,不过幸好我们一家人,都过过苦日子,所以能坚持。”蔡凤珍说起55年前的生活,仍然记忆犹新。

初到攀枝花,每个月,蔡凤珍都只有一斤肉票,算下来,一个月只能吃到一次肉。“买肉还很不方便,要委托同事去几里之外才买得到,吃肉是很奢侈的。”蔡凤珍说,“我怀孕的时候,买鸡蛋也不好买,因为攀枝花一开始农民都极少,后来才有人进来了,买鸡蛋要托人去很远的地方带。你看《火红年华》里就演了这些,就是我们当时的生活。”

三年前的老根据地(八旬老人观看火红年华后忆三线建设往事)(4)

蔡凤珍一家当年的照片

一开始,蔡凤珍和丈夫,住在职工宿舍里,房子只有10多平,但勉强还能遮风避雨。“大概是1970年左右,天津的支援队伍到了,就动员我们搬出去,把好房让给同事,我们去住草棚。”蔡凤珍笑着说,“天晴的时候,屋里蚊子多。下雨的时候,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最多的时候,我们三个孩子加母亲,6个人挤一个屋。”

“出行也很不方便,我们刚去的时候,在我看来攀枝花是没有马路的。”蔡凤珍说,“那个路很颠簸,坐在车里,头老是要撞车顶,现在想来好好笑啊。”

三年前的老根据地(八旬老人观看火红年华后忆三线建设往事)(5)

蔡凤珍一家当年的照片

扎根55年 攀枝花就是他们的家

作为医生,蔡凤珍说,自己印象最深的,就是和丈夫一起救助攀枝花炼钢烧伤的工人。“当时是1969年,工人烧伤了,号召大家献血。我因为是O型血,刚好符合,我献了200毫升。”蔡凤珍说,“老公不仅献了血,还献了皮肤,把两条大腿内侧的部分皮肤都移植给了烧伤工人。后来把工人们伤好了,他们又返回工作岗位,我们也很有成就感。”

回望这一生,好不容易从农村走进了上海,却又从上海去了攀枝花,蔡凤珍后悔过吗?

“我也没有后悔过,既来之则安之。我们都感谢党和国家。我从农村里能够出来,读大学有工作很不容易了。我老伴是孤儿,从小在福利院由国家养大,我们应该回报社会。”蔡凤珍感叹地说,如今,她已经在攀枝花生活了55年,这里早已是家。这些年来,她也见证了攀枝花这座城市,从一片荒山,成为了如今的大城市。

“谢谢大家还记得我们,看电视剧的时候,那些年轻演员朝气蓬勃,就是我们当年的样子!”蔡凤珍说,如今,攀枝花早已不是当年的样子,城市发展日新月异,“攀枝花气候很好,生活很舒服。我们的孩子、孙子都在这儿,成了攀枝花人,他们肯定也会把攀枝花建设得更好!”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