屐是什么结构汉字(34履)
小说《三国演义》里刘关张三人要是把敌人惹毛了,就会被对方说成是“织席贩履之徒,杀猪卖肉之辈,看家护院之流”,意思是嘲笑三兄弟身份卑微。这里贩履的“履“,就是鞋子,跟“履”长得很像的字“屐、屣、屦”也表示鞋子的意思,那如何辨别呢?
1. 履
是个会意字。《说文解字》解释:“履,足所依也。”小篆体,从尸,表示人;从彳(chì),表示行走;从舟,象征鞋子。本义是动词,践踏之义,秦汉以后才当名词鞋子之义。后泛指一般的鞋。
有个成语叫“削足适履”,意思是把脚削去一块来凑合鞋子的大小,后比喻不合理、过分地迁就,或不顾客观条件生搬硬套。
出自西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骨肉相爱,馋贼间之,而父子相危。未所以养而害养,譬犹削足而适履,杀头而便冠。”
2. 屐
是个形声字。从履省,形旁也;从支声,声旁也。支撑人行走的木板就叫屐,故称屐为用木头做鞋底的鞋子。木屐是中国人发明的,是汉代以前最常见的服饰。没错,在古代是服饰的一部分,是汉服足衣的一种。分为平板的和带齿的,走起来路来吱吱作响,主要是便于雨天在泥泞路上行走或者登山之用。
李白的诗“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里的“谢公屐”,就是谢灵运发明的一种登山用的木屐。鞋底安装两个木齿,上山时防止后滑去掉前齿,下山时防止前滑去掉后齿,很是方便。
3. 屣
是个形声字。徙,迁移、移动也。人经常走动而靸着鞋子就叫屣,本义是没有后跟的鞋子,后特指拖鞋,也表示草鞋。草鞋也被称为躧(xǐ),后又写作蹝(xǐ)和屣。草鞋为低贱之物,故古人常以脱屣比喻看得很轻,无所顾念,犹如脱掉鞋子一般,以敝屣比喻没有价值的东西,犹如破鞋一样,轻视。
当动词时,表示拖着鞋子走路。有个成语叫“负箧(qiè)曳屣”,负,背着;箧,小箱子(大曰箱,小曰箧);曳,拖、拽,意思是背着书箱,拖着鞋子,比喻人生活十分贫穷。
出自明代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4. 屦
也是一个形声字。从履省,形旁也;从娄声,声旁也。本义是用麻、葛等植物纤维制做的一种单底鞋。前面说过,秦汉以后才有履作名词鞋子之义,那么之前呢,鞋子称为屦,也就是说古时曰屦,秦汉曰履,现在曰鞋。
《诗经·魏风·葛屦》有:“纠纠葛屦,可以履霜?”,葛屦就是用葛绳做的鞋子。
春秋时期,社会动荡,战争不断,刑罚滥重,成语屦贱踊贵就反映的是这个情况。踊,假肢也。意思是受刖(yuè)刑而断足的人很多,鞋子用不上而只能贱卖,但购买踊的反而很多,踊价就变得很贵。比喻犯罪人很多,刑罚苛刻。
出自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三年》:“国之诸市,屦贱踊贵,民人痛疾。”
再讲一个故事吧,也是春秋时期,有一回楚庄王派申舟访问齐国,申舟没有征得宋国同意而经过宋国,于是被杀。楚庄公大怒派军攻打宋国,迫不及待地要为申舟报仇。有一天,楚庄王要视察敌情,快速跑出后宫,连鞋子都没穿,以至于捧鞋的人追到甬道,拿剑的人追至寝门外才赶上他。这就是成语“屦及剑及”的由来,后人常用来比喻行动坚决、迅速。
出自《左传·宣公十四年》:“投袂而起,屦及于窒皇(甬道),剑及于寝门之外,车及于蒲胥之市。秋九月,楚子围宋。”
鞋子被发明出来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不管是用什么材质做的鞋子,最最重要的是要合适自己的脚,你说对不对?感恩我们活在一个清平世界,活在一个穿鞋自由的时代。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