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孩子吃饭不用勺子被妈妈骂(孩子每到厨房就)
“啪”,昨晚没休息好的文慧妈一个不留神,就发现2岁半的文慧竟然溜进了厨房,还打碎了一个碗,吓了文慧妈一个大激灵,赶紧将厨房的门关住。
刚满2岁的小凯长得比同龄人还高,已经快到90厘米了,最近家里的厨房成为了其经常光顾的地方,还笨拙地打开橱柜门,端详起柜子里那些瓶瓶罐罐,小凯妈妈真担心他会弄碎几个。
3岁的言菲更是厉害,竟然将铲子从抽屉里拿出来,还在手里比划了好几下,吓得言菲妈妈赶紧从其手里夺下了铲子,还拍了言菲屁股两下,言菲就委屈地哭了。
这些孩子们为啥对厨房情有独钟呢?而且还玩得特别起劲!其实,孩子这样做不是平白无故、一时兴起的,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孩子格外喜欢厨房里的瓶瓶罐罐、锅碗瓢盆呢?
一、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格外喜欢厨房里的工具?1、孩子心理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表现
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孩子从2岁开始,就到了前运算阶段,他们开始使用符号来尝试理解自己眼中的世界,而喜欢玩耍厨房内的锅碗瓢盆,正是其对那些幻想中的符号进行现实转化的过程,孩子见到自己面前的饭菜是由厨房内的那些不同形状的物体做成的,充满了好奇心,因而想亲自尝试一下,弄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
2、孩子的认知能力开始提升
此时的孩子,还在尝试假扮游戏,会虚拟一些场景,将自己装进去,扮演不同的角色,而那些厨房内的用具就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孩子们会对这些他们眼中的“符号”进行重新定义,来创造一个新的现实世界,而在此活动中,一些表象不易显露出来的心理活动都会纳入其中,从而有助于提升孩子的认知能力。
3、孩子大脑中的发展意识驱使其去实践
或许在大人们的眼中,孩子们去玩那些不起眼的厨房用具有些不可思议,但对于孩子来说,却是在拓展自己的能力,此时,孩子大脑中的脑垂体正在快速发育,驱使孩子进行一些自己没有实践过的动作,而厨房内的花样比较多,对于孩子极为有吸引力,因而孩子愿意去厨房玩耍。
从理论上讲,孩子愿意到厨房中玩耍是一种能力提升的表现,对于家长而言,却是充满了担心,其实,只要做好防护工作,在厨房内玩耍,并且恰当地使用一些工具,还是有助于孩子多方面发展的。
二、玩厨房的工具有助于孩子能力的发展1、观察能力
只要孩子感兴趣的事物,他在观察时,就会特别细心,每一个细节他都会注意到,在看家长做饭的同时,不停地对自己不理解的事情提问题,因此,在厨房玩耍对于提升孩子的观察能力和相关的理解能力。
2、动手能力
孩子的动手能力是在慢慢的操作中培养起来的,光看不练不是好方式,孩子的手是越用越灵活的,而厨房内的多种器具和工具正好给孩子提供了实践的机会,只要在安全允许的情况下,都可以让孩子去尝试,在此过程中,孩子也能体会到家长做饭时的辛苦和操劳。
3、生活技能
孩子在观察和动手之后,往往会亲自做些什么,才能反映出其对于生活的理解,此时,家长可以慢慢地训导孩子做一些简单的菜肴或家务活,比如,手摘凉菜、洗筷子和小勺等等,以此来锻炼其从事厨房中的活动能力,从而慢慢培养其生活技能。
当然,我们也知道,厨房内存在着不同的安全因素。但家长们不能因噎废食,在了解到孩子必须要经历这一发展阶段之后,或者看到孩子有进入到厨房的苗头之后,就要做好安全措施了,同时也要合理地做好心理和行动上的多项准备,以应对孩子突如其来的状况。
三、家长如何正确地对待孩子玩厨房里的锅碗瓢盆勺刀铲?1、将锋利的刀具束之高阁
不光是刀具,只要是带有尖头的工具都应该藏起来,放到孩子够不到的地方。为了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可以购入一些模拟的玩具来进行对应的讲解,或者给孩子操作,有了替代品,一方面孩子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另一方面也更加安全,不会伤到孩子。
2、易碎物品先回避下
多数家庭的盘子、碗都是陶瓷的,易脆,孩子手部的小肌肉还没有发育完全,容易把持不住而打碎。经济上的损失是小事,而碎片将孩子划伤事情就大了,此时,家长应准备一些不锈钢或者环保的树脂材质制作的碗盘,给孩子玩,有助于保护孩子。
3、煤气阀门要做遮蔽
不论孩子的身高是否足够,都应该事先将阀门做一下保护,可以用一些毛巾或者其它的物品将其包裹住,让孩子不能轻易扭动,当然,煤气的总节门也是要关闭的。在孩子对此流露出关切的目光时,家长可以实时地进行一下安全教育。
4、电源插座要防护
若是有不常用的插座,要及时地关闭电源,墙上插座有专门的安全扣,及时扣上,插排要将开关关闭,并且进行防护,不能让孩子按下去。同时,家长也要及时提醒孩子,无论在家中何处,电源都是绝对不能触碰的。
5、热水瓶藏起来
有些家庭还是会使用热水瓶的,此时,就要将热水瓶藏起来了,一定要多次确认,那个位置是孩子够不到的方可。
从心理学大师让·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出发,我们了解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独特的心理发展历程,从而理解了孩子做事情的动机,这样会有助于家长更好地实施相应的对策,从而保护了孩子们的正常心理发育,促进了孩子多方面的能力发展。若是孩子没有到厨房玩耍的习惯,家长们也可以有目的地进行引导,但前提还是要做好安全工作。
今日互动话题:不知各位家长的孩子有没有文中提到的这种情况呢?若是有,您是怎么采取相应的措施的呢?不妨将您的故事与我们一起分享一下。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