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墓室的特点(从两重空间三维世界看汉代墓外设施研究)

汉代墓室的特点(从两重空间三维世界看汉代墓外设施研究)(1)

《汉代墓外设施研究:以王侯墓葬与中小型墓葬为参考》,刘尊志著,科学出版社2021年4月,298.00元

■张亚娜

两汉时期是古代墓葬发展的重要时期,不仅发现、发掘了大量两汉墓葬遗存,而且汉代墓葬形制与结构、陪葬与殓葬品、葬具与配套设施等内容的研究也获得较大进展。作为2019年度国家社科文库唯一入选的考古学专著——《汉代墓外设施研究:以王侯墓葬与中小型墓葬为参考》一书,在充分利用考古与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考古学理论与方法,结合其他相关研究方法与手段,将研究的重心从墓内转向墓外,以汉墓的外部设施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两重空间、三维世界的视角对汉代王侯墓及中小型墓的墓外设施做了系统的研究。

众所周知,墓葬研究的目的之一是通过墓葬遗存来阐述古代丧葬制度与习俗,分析丧葬思想和文化,探究丧葬目的和需求。墓葬本体的研究对于“研究种族的体质特征,了解古代埋葬的风俗,了解古代的工艺制作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情形”等具有重要作用。汉代作为古代墓葬发展的重要时期,丧葬文化所反映的“统一中的多样性,一体中的多元性”与汉文化特征具有较强的一致性。汉代“事死如事生”思想盛行,不仅服务于死者的墓葬形制第宅化、陪葬品生活化,而且为生者所用的墓葬守护及墓祭设施等也体现出“敬其所尊,爱其所亲”“孝之至也”的内容和思想。正是深谙于此,作者的研究范围不再局限于墓葬本体或墓内,而是将墓内、墓外的内容视为体现事死如生、事亡如存丧葬文化的一个有机整体。在研究的时空架构上,以墓葬的封土表层为界,将墓葬分为内、外两重空间;依据丧葬所实施的殡、葬、祭等活动,将研究定位在墓外设施这一现实世界及生人与封土下空间及逝者之间联系的纽带和媒介上,在墓内、墓外、现实世界的三维世界内全面梳理了两汉时期王侯墓葬与中小型墓葬材料,详细解析了汉代墓葬体系中墓外设施与墓内的关系和功用,精准地探讨了墓外设施的等级特征、时代特点和地域间的差异与共性。相对于以往汉代墓葬研究较多关注于“墓内”,墓外设施研究可谓是对以往汉代墓葬研究的有益补充与延伸。

通揽全书,可知作者从六个章节阐释了汉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墓主身份的墓外设施发展与变化,通过对诸侯王、列侯和中小型墓主人这三个不同社会等级阶层的墓外设施进行分类对比研究,探讨了不同身份地位墓主人及其墓外设施系统的内容和种类、功能和作用的不同与变化,以及这种变化背后所反映墓葬修建者的意图、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丧葬习俗。汉代王侯墓葬与中小型墓葬数量多,分布地区广,墓外设施在继承前代基础上,经改进、完善、创新、摒弃等,有了较大发展,不仅成为墓葬的重要组成部分,还逐步形成和确立了以墓地祭祀设施为核心的墓外设施系统。本书在借鉴关于两汉帝陵外部设施已有研究成果的前提下,对两汉时期数量众多的王侯墓葬及中小型墓葬的外部设施材料进行全面的分类分期研究,让我们对汉代墓外设施、与墓外设施有关的丧葬制度和礼俗及其内容和内涵等会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作者通过大量考古资料证实,已发现、发掘的汉代墓葬,无论是诸侯王墓、列侯墓,还是中小型墓葬,多有墓外设施,且墓外设施相互搭配、组合利用,表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墓葬,其墓外设施既有传承与完善,又有创新与摒弃。如西汉诸侯王墓有园邑、园寺吏舍、陵园及其他守护墓地和墓葬的设施,而陵园多有园墙、阙、门等,并实行“两重陵园”的制度。祭祀设施为庙寝共用,庙为祠庙,寝有寝殿,寝园也在西汉早期即已形成。东汉诸侯王墓的外部设施与西汉诸侯王墓既有相同点,也有较多不同之处:园邑与祠庙、陪葬坑已被弃用;有些陵园可能不再砌建垣墙,祭祀设施以寝殿为主,另有配套设施,不再是庙寝共用,神道特征明显,配套设施增多,合葬墓、陪葬墓、袝葬墓数量减少,家族葬的特征较为突出。而等级、地位和权力低于诸侯王的列侯,其墓外设施内容亦较丰富。除墓园普遍使用,类型和形状多样外,多有祭祀设施,以祠堂最为常见。列侯与夫人异穴合葬在西汉时期多见,东汉时期更多的则是列侯与夫人同穴合葬,而两个时期的列侯墓葬皆有一定数量的袝葬墓与陪葬墓。作为汉代墓葬大宗的中小型墓,墓外设施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但也有一定的不均衡性、时代性、地域性和等级差别,如有些墓葬仅有一类设施且较简单,一些墓葬则有多类设施,并形成相应的组合。

墓地祭祀设施作为汉代墓外设施的重要内容,从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功能和作用渐趋明显,不仅充分体现了墓主的身份等级,还起到了保护墓葬与墓地的作用。本书专门用一个章节来研究墓地祭祀设施,通过翔实的资料梳理出了三类墓地祭祀设施的发展变化和特征规律:诸侯王墓的墓地祭祀设施有其特殊性和等级性,体现出从庙寝共用向以寝为主的发展;列侯墓葬与中小型墓葬的墓地祭祀设施以祠堂为主,而墓前或墓上的祭台或供台则可能是受到墓地祠堂的影响,开始出现于等级稍低的墓葬外并逐渐推广普及;墓地祠堂根据相应的丧葬需求,配套设施既有统一性,也有多样性。通过以上这些墓外设施的特征,可知作者显然是把握和观察到了墓外设施发展变化的关键。当然,墓地祭祀设施作为墓外设施系统的核心,其功能和作用日益突出,墓祭行为也越来越普遍,这标志着古代墓葬的墓外系统基本形成。汉代墓葬的外部设施系统还从多个方面体现了丧、葬、祭的结合与发展,不仅在汉代墓葬发展中发挥着应有的作用,也对后世诸代的墓葬有着较多影响,可以说其对古代丧葬及墓地的发展起着极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汉代墓葬与整个古代墓葬发展史上均有其历史地位。

考古材料研究的关键是透物见人,作者不仅通过考古资料深入探析了墓外设施在丧葬文化、社会习俗等社会史方面的价值,还留意到与墓外设施相关的生业模式,即服务于墓葬修建或与陪葬品制作有关的陶窑、石灰窑和采石场等手工业作坊,这反映出在大历史学科背景下的墓葬研究新探索。随着墓外设施的发展与完善,汉代墓外设施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使用,墓外设施的修建及相应社会生业模式,也随着墓外设施内容的丰富而得到重视和发展,这也体现了相应的丧葬内容、丧葬礼俗及丧葬需求。

《汉代墓外设施研究》资料详尽、考证深入,是首次针对汉代王侯墓葬与中小型墓葬外部设施开展的全面、综合性研究,虽以“墓外设施”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却十分注重政治经济、社会习俗对不同地域、不同族群墓外设施和墓内内容的作用和影响。它不仅将汉代墓葬研究推向了新的阶段,亦为汉代墓葬考古研究构建的时空框架提供了多种可行性探索。可以说,汉代墓外部设施研究,将推动汉代考古尤其是汉代墓葬考古研究迈上新台阶,也将为墓外设施的合理保护与文化遗产“活化”提供理论依据。

来源: 中华读书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