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阳镇府(罗阳镇地处泰顺县域边缘)

景泰三年(1452),明朝军队平定了浙闽边地区的矿工起义和农民暴动,于是以“罗阳为土中,东划瑞安百十里,南界平阳百八十里”,分疆辟地,设立泰顺县,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罗阳镇府?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罗阳镇府(罗阳镇地处泰顺县域边缘)

罗阳镇府

景泰三年(1452),明朝军队平定了浙闽边地区的矿工起义和农民暴动,于是以“罗阳为土中,东划瑞安百十里,南界平阳百八十里”,分疆辟地,设立泰顺县。

罗阳作为泰顺县治所在地,但位置处县域西部边界,并非中心地带——即不是“土中”。从所处位置来看,它作为县治的条件不如大安;从交通与物产来看,其条件不如莒江(主要区域在珊溪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时被淹没);从历史文化积淀来看,它没有泗溪、仙居、库村那么深厚。

那么,明朝统治者为什么会把泰顺的县治设在罗阳呢?

▲罗阳县城(老照片)

地处战略要地

有关于选择泰顺县城,民间有一个传说:罗阳人和大安人为设县城之事争执不休,后来大家想出一个以土质来选定县城的法子。县令命罗阳、大安两地的人各挖一畚箕泥土来称,罗阳人暗中放入铁沙,称起来更重。县令认为罗阳的土质比大安的结实,更适合建屋筑城,就决定把县治设在罗阳。

传说归传说,事实上罗阳在设县治条件上还是具备优势的,这主要体现在军事、政治方面。

▲顺治年间绘制的《泰顺县域图》(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从军事上讲,罗阳的战略地位重要。罗阳高居上游,四周环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这个条件也是莒江、大安、雅阳等地无法比拟的。

从地缘政治上讲,罗阳区位重要。它处于闽、浙两省边界,地控“两省四府”要冲。从元朝后期以来,罗阳一直就是浙、闽两省各类“山寇积匪”与矿工起义军的根据地与活动中心。根据史料记载来看,从明朝开国至景泰三年,总共84年,罗阳一而再、再而三被矿工起义军占领,朝廷曾派出文武大臣,六次进驻罗阳。对于统治者来说,设县治于罗阳,控制住它,有利于浙闽边界的泰顺、景宁、寿宁、庆元等县的稳定。

▲明代泰顺县境图(录自崇祯《泰顺县志》)

经济上是商贸集镇

选择罗阳作为县治,除了军事、政治原因外,也有其经济方面的原因。罗阳天然盆地,面积3.8平方公里,唐宋时期已得到开发,设县前已形成集市贸易,所以很早就叫“罗阳镇”。明朝前期,大量的处州移民涌入罗阳,人口快速繁衍,加上“各处银坑私商亦聚据瑞安义翔乡之罗阳镇”,可见其开发程度相对较高,这也是罗阳被确定为县治的一个重要原因。

▲同治年间建成的罗阳街道

兴建县署

景泰三年(1452),泰顺动工兴建县署。在主簿徐福昌、县令郭显宗等人的相继主持下,“官廨、吏宇群制并兴”,县署等系列建筑设施陆续建成。泰顺县署选址在凤凰山麓,前对万罗山,“特据一城之胜”,建筑布局为“三组三进”样式,中央组团由南而北分别是鼓楼、戒堂、大堂、仪仗厅、内衙;东侧组团为土地祠、储仓、关帝殿、二堂及省政堂等;西侧组团为狱禁、捕所、二堂、内衙等。

▲清代泰顺县公廨图(雍正《泰顺县志》)

县署坐北朝南,地势较高,气势颇壮,且规制完备。因此,民间历来有“泰顺好琴堂(县衙的别称),寿宁好南阳,福安好穆阳”之说。

▲同治年间建成的县衙门前大街

修筑城墙

泰顺建县后,罗阳虽为县治,但受财力所限,较长时间内仍无力建造罗阳城墙。出于加强统治和增强防御功能的需要,城防建设逐渐被提上议事日程。其原因之一是狼虎等猛兽时常出没于罗阳,老百姓夜间不敢点灯,天未黑即早早关门,城墙建设势在必行。另一方面是“窃金亡命之徒,剽蹂出没”,依然严重危害泰顺治安;小规模的矿工动乱事件时常发生,仍危及地方统治。

▲明代泰顺县治图(录自万历《温州府志》)

如天顺、成化年间,泰顺山区传出消息,说是发现了大银矿,一时间,闽、浙两省“流寇啸聚,骚动郡邑”。

又如嘉靖六年(1527),周六等人领导矿工起义。起义军进入泰顺县境,被典史邓鏐率领的官军击退。起义平息后,温州府通判储日宗到泰顺安抚人心,邓鏐向他报告,要求建造罗阳城。储日宗表示赞成,接着温州知府丁瓒正式上奏,要求从速建造罗阳城,浙江巡按与朝廷工部批准同意建造。

▲《分疆录》记载邓镠“请筑城池”

嘉靖九年(1530)二月初,温州府同知高美和泰顺县典史邓鏐率领工匠和服役的农民开始建造城墙。由官府提供伙食,每户派出民工1人,分段建造城墙,全县18个里级基层单位,每个里建造城墙50丈。经过150天努力,罗阳城建成。城墙北跨凤凰山,南跨霞阳山,周长九百余丈(约2.4公里),城高二丈(5.3米),城基厚二丈二(5.9米),八个城墙角都架设城楼,四向设置城门,东门叫通瑞门,南门叫通福门,西门叫永安门,北门叫拱恩门。工程共耗白银5900余两。之后,城墙屡经修建。

▲新建城垣记碑(局部)

嘉靖三十八年(1559),泰顺军民成功击退倭寇。事后,知县区益鉴于罗阳城防设施薄弱,再次动用民工,对罗阳城进行维修加固,城墙加高七尺,并拓展南面城墙九十丈。在城内与城外辟建马道,挖掘城池,城外池深三尺,宽六尺,城内池深二尺,宽三尺。更改四城门名称,东门称宣阳门,南门称迎薰门,西门称受成门,北门称拱辰门。

▲《分疆录》记载区益加高城墙

万历二十年(1592),泰顺知县林继志在城外霞阳山上修筑“敌台”一座,台高二丈八尺,周围十二余丈。

▲明代泰顺城门铁锁

====全文结束,别忘记转发分享哦!====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