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可以折锡箔元宝吗(春节习俗送纸)

正月初三一过,说明盼望已久的年就过完了这天家乡最重要的习俗就是“送纸”自除夕晚上将先人接来后,每天香火不断,茶点伺候,盛宴款待,既圆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心愿,又尽了“百善孝为先”的一片赤子之心现在,年已过毕了,就送他们还回到那个世界去,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过年可以折锡箔元宝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过年可以折锡箔元宝吗(春节习俗送纸)

过年可以折锡箔元宝吗

正月初三一过,说明盼望已久的年就过完了。这天家乡最重要的习俗就是“送纸。”自除夕晚上将先人接来后,每天香火不断,茶点伺候,盛宴款待,既圆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心愿,又尽了“百善孝为先”的一片赤子之心。现在,年已过毕了,就送他们还回到那个世界去。

下午2点,奶奶和母亲们就开始操办晚饭。为了一年四季全家人健健康康生活在一起,过年的最后一顿饭是饺子的哥哥——扁食,有些地方则吃馄饨。不管是饺子、馄饨、还是扁食,包出的形状都是圆的,意为团团圆圆,美美满满。

从我记事起,每年正月初三下午的晚餐,都是以猪破啦(油渣)为主馅的地软扁食。母亲们把事先择净泡好的地软,和猪破啦、萝卜、豆腐、红葱等菜剁碎,佐以盐,调和,花椒,生姜,香油,搅拌成香喷喷的馅子。然后,端上早已擀好切成梯形的扁食皮,全家人坐在一起,有说有笑包扁食。

为了早送“先人”上路,母亲特意先做了一碗地软扁食,煮熟后放上盐、醋等调料,摆上筷子,敬献在桌上,让先祖们尝尝地道的山野佳肴,了却子孙们的一片心愿,然后拿上封包,送他们“回家。”

  说到这里,人们不禁会问,送纸的习俗起于何时?这里有一个关于给已故亲人烧纸的传说;

话说汉代,有一个叫尤文一的秀才,寒窗苦读十几年,却没有功成名就,他便弃文经商,投在大发明家蔡伦的门下学习造纸。尤秀才聪明过人,很受蔡伦的器重。很快蔡伦就把造纸技术全部传给了尤秀才。过了几年,蔡伦死了,尤秀才继承了蔡伦的事业造起纸来。他造的纸又多又好,可是,当时用纸的人很少。造的纸卖不出去,在库房里堆积如山。尤秀才十分犯愁,渐渐茶饭不进,卧床不起,三天没过就死了。蔡家和尤家顿时哭的天昏地暗,左邻右舍知道后都来帮忙料理后事。

尤秀才的妻子哭着对大家说:“家境不好,没什么陪葬的,就把这些纸烧了陪葬吧。”于是派了几个人在尤秀才灵前烧纸。到了第三天,尤秀才突然坐了起来。嘴里不停地叫着:“快烧纸!快烧纸!”人们以为尤秀才还魂了,惊恐万分,奔跑屋外。尤秀才急忙大声说:“你们别害怕,是你们烧的纸救了我。这纸烧了后到阴曹地府就变成了钱,我用这些钱还了债,阎王爷就把我给放回来了。”全家人听后欢天喜地,接着又烧了不少纸。事情传出去,有人不相信。

有一个有钱的员外对尤秀才说:“我家用金银陪葬,不比纸值钱吗?”尤秀才说:“员外不知,你这金银是阳间所用,绝对带不到阴曹地府去。不信就掘开你家祖坟看看,那些陪葬的金银保证分文没动。”

于是,员外就买了秀才家大量的纸在坟上烧掉。从此,乡间谁家死了人,也都买许多纸在灵前和坟头烧掉,让死人在阴间有钱用。不几年,买纸的人一下子就多起来,以至于货都供不应求了。

其实,尤秀才并没有真的死去。只不过是为了卖纸而使出的一个计策而已。然而,给死人烧纸送“钱”的做法却越传越广,慢慢形成风俗,一直流传下来。

三点左右,是送“先人”上路的时候了。只见父亲把方桌上献的封包全部取下,放在竹篾小笼里,又放上香蜡纸裱和大小炮仗等让我提上,二弟和三弟手里各端一茶壶、酒壶,一行七、八人护送着先人,来到下爷寺湾圈地太爷和太太的坟上。

一出门,走着走着不意之间我往笼里一瞧,发现二叔给先人襆的纸,上面写的话意思大都不懂,还有些个别字也认不的,我突然想起年三十下午二叔给先人襆纸时,我们急于听二叔讲故事,手不停地数冥票,竟然顾不上看襆纸的内容。过年期间,天天早、中、晚看着供桌上的先人牌和包的纸,虔诚地给先人烧香点蜡、磕头作揖,就是不知道如何给先人“襆纸”。时至今日,眼看年过完了,即将给先人烧封包的时候,还不知道封包上的内容该如何写,于是,我就边走边问二叔:“给先人包的‘纸’咋襆哩?”二叔说:“襆纸的学问深的很,一时半时给你们说不清,我先给你们说一下三代以内如何襆纸和应注意的一些事:

一是必须用毛笔写。古人认为,阴间的人只认毛笔字,其他笔写的都不认,不认就收不到。二是必须从右往左竖着写。三是封皮阳间的人名和阴间的人名应区分开。比如儿子给亡父包了一包纸,在署儿子名前应写‘阳上’或‘阳世’,以区分阴阳。四是焚(送)纸日期应以农历为准。五是封底在粘合缝上写一个或几个‘封’字,类似阳间的封条。六是给三年以内的新逝亡人用白纸包,三年以上的亡人用黄纸包,而且送纸的时间也不一样:新逝亡人的”应在大年初二午后送,已故三年以上亡人的纸应在大年初三午后送。

‘纸’代表着先人。除夕天黑前接先人叫‘接纸’。初三下午送先人叫‘送纸’。给先人包制冥资叫‘包纸’。纸包好后在封面上按辈分写收冥资人的称谓叫‘襆纸’。

再就是格式。逢年过节给先人送的盘缠,除我们北路大都叫‘包纸’外,有些地方叫‘封包’,外地叫‘包袱’、‘火单’、‘袱子’、‘袱包’等,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不管叫什么名称,其书写格式都是一样的:从右往左竖着写。

第一行低两格写‘奉申’二字,意为‘献给’、‘供奉’等。有些地方写‘奉祀’,其意思都一样。

第二行高‘奉申’两格写‘今逢xx之期或xx节,虔备冥资xx封,’(虔备,在我们北路一般写作:谨具,郑重之意)

第三行和‘奉申’平行写‘上奉’,两字之间拉开距离(上奉意为恭敬地、奉送给)

第四行即正文,写收钱人的姓名或寄钱人的关系。对已离世的父亲敬称先父、先人、先严、先考;对已离世的母亲称先母、先妣、先慈;对祖父称先祖,对祖母称先祖母。

古礼:丧父曰考,丧母曰妣。男为考,女为妣。父母写显考、显妣,祖父母写显祖考、显祖妣。显考、显妣是对父母的敬称。而有时会写先考、先妣,显和先的区别在哪里?

首先要看已故父亲的双亲(包括岳父母)都不在世,而且后代中已经有了孙辈,这时候就可以称呼“显考”了。

其次,如果父亲的长辈有一人尚在人世,那么这个后人只能称呼已故父亲为“先考”。或当已故父亲的双亲(包括岳父母)全都去世了,但他还没有孙子辈,那么后人还要称呼已故父亲为“先考”。先是对故去亲人的美称,更多的是一种敬称。

显字前加故字,(故,去世)如果是新亡之人,需要在故字前加‘新’字,写成‘新故’或‘新逝’。

故字之后是写先人的称呼和姓名。

男先人写‘某公某某’(前一个某为姓,公为性别,后两个某某为名)。女先人写‘某母某氏’(前一个某为夫家之姓,后某为娘家之姓,因古代女人们多无学名,只有小名,而称小名又不尊重,就根据娘家之姓称某氏)

在先人的姓名之后,把男人称老大人,女方称老孺人,低几格写‘正魂收用或冥中收用’。在我们北路一带,不写‘老大人或老孺人’,而写‘君之神’,常言道:“活着为人,逝者为神。”认为先人去世了就变成了神,能庇佑子孙,故称为‘君之神’。在我们天水一些地方,对三年以内的逝者称之为灵。三年之后谓之为神。故在写封包时,三年内写“君之灵,”三年后写“君之神。”

第五行写送封包人姓名:阳上或阳世----孝男或孝女xxx祭奠。

襆纸

第六行写年月日。公元xxxx年农历xx月xx日叩送(或叩化、或跪拜焚化)

最后,包封包时还要另外再包两包薄一点的封包和准备一些另散钱。两个封包是烧给地盘业主的,(我们北路在烧纸前,先行祭土,专门烧给土神爷)另散钱是用以打发孤魂野鬼的,免得他们找亲人的麻烦或从心不良,哄抢亲人刚收到的钱钞。

封包一般烧三代。”

就这样,一边走,一边听二叔说封包的写法。到了坟上,二叔又指着给不同先人的封包,逐行给我们解释,之后,三叔把包好的纸重叠交叉垒起来,以便焚烧。接着插好蜡烛和香。这时,父亲拿了三支香、一支蜡和两包封好的冥票,到坟的左上角十几米的地边,先行祭土。为什么先要祭土?听老一辈讲,只有先给土地爷焚香、点蜡、烧纸钱意思意思,儿女们送给“先人”的“钱”才能收到,否则,先人就要穷一年。父亲祭土回来后,我们一行虔诚地跪在坟前,看着父亲和三叔奠酒献茶,之后,点燃了给先祖们的盘缠。在熊熊火光的映衬下,我们几个在远离坟头的地里,一个接一个地放着炮仗,那清脆宏亮的炮仗声,不时响彻天际,似乎告诉另一边,我们把你们的“人”送回来了。

在回家的路上,站在大路边,向北瞭望罗汉山,坡粱陡屲,人影晃动;向南远眺下河湾,大路小道,三五成群。山上山下,火光忽明忽暗,炮声此起彼伏。此情此景,虽简陋粗旷,但情深意切,了人心愿,让人难以忘怀。

二零一七年农历正月初三下午,五弟为新逝二叔送纸祭奠

仁义诚敬孝,大德耀中华。接先人和送先人,从表面看,一接一送,一叩一拜,是一种形式简单的民俗活动,但内涵极其深刻,它蕴藏着对亲人养育之恩的感念,行敬的是一份赤诚的孝心,弘扬的是中华民族的孝老敬亲传统美德。

只有敬重祖先,才能维持家运昌盛。这种神圣的仪式,是培养人们的“根意识”和家国民族观念的重要途径,体现着“团圆敬老,天人合一”内涵。这种习俗的传承作为一种责任,对促进社会的文明和发展有着积极、向上的意义。

正是这种绵绵不绝的祭祖文化(包括清明上坟),中华传统美德才得以传承和光大。从主观上讲,人们试图通过祭祖,以实现与先人神灵的某种沟通,进而获得先祖的关怀和庇佑,使家族兴旺,子孙多福。而在客观上也有着良好的教化功能,通过一些仪式礼节的参与,它强化了宗族、家庭成员之间的认同感和凝聚力,进而成为促进一乡一地安宁、团结的重要手段。

作者:王启珍

作者简介:王启珍,男,现年75岁,麦积区石佛镇人。中共党员,从事行政工作40余载,其中在乡镇基层工作长达30余年。在职期间,曾在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并获奖。退休之后,仍爱好文学,茶余饭后,搜集整理资料,先后出版了三阳川石佛镇下街里《王氏族谱》、反映三阳川石佛一带传统节日——过年的民情风俗《忆往事·话过年》等书。散文《年关迫近,进山换松子》、《昔日回家难,今朝尽坦途》,组诗《退休谣》等。散见于天水在线、天水文学、锦绣三阳川等网站。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