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木属性的配饰(三木秉凤物格无别)
《易》之序卦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天地设位,自然有序,万物定其中矣。是故,在万物眼中,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在天地眼里,物格无别,皆为其平等子民矣。人伦社会来于天地自然,必秉承自然之性,其人格平等,故其人权平等,此为西方“天赋人权”之理论依据。若依次推论,人格平等则人权平等,人权平等则民族与民族之族权平等,族权平等则国家与国家之国权平等,而平等的前提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享有充分的自由,自由必依其相对之序,所以在一定规律性秩序支配下的自由运动,是宇宙万物的基本所求,而自人类社会出现以来的所有斗争,不过是人性崇尚自然大道的一种阻力排除而已。是故一定秩序下的自由是宇宙万物及人类社会的基本追求!
人类社会是宇宙万物的一类自然而然的分支,绝难逃脱宇宙规律的支配。人间虽有贫富夭寿,这是现象,但万物之本质物格并无他别!《道德经》二章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其五章复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上文之意为,圣人对待世间缤纷万象,如善恶、长短、高下等,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没有分别之心。孔子提倡世间之人应当泛爱,体现出天地之精神,“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而孟子亦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佛家认为:诸佛与众生平等。万象平等其实是世界顶峰思想的共性理念的基础中的基础!
平等之对面就是分别。分别就是外界事物在我们内心产生虚像对立。分别心从何而来?大千世界纷纭繁杂,五彩斑斓,我们接触外部事物时,会不自觉地根据个人喜好在内心世界进行感性划分,如:美与丑,远与近,爱和恨,大与小,高尚与鄙陋,快乐与痛苦等等,正是这些内心感觉出现着异,导致了世间万象参差不齐,“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之律被世间凡俗所破。有人认为,分别心是宗教之概念,超越了世俗,其实道法自然,人类社会本该超越私欲回归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状态。入世与出世本是同世,平等与分别本无二心,我们不去对宇宙现象做出人为的“取类比象”,则“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也即达到了天地对万物、圣人对百姓般没有偏爱也没有私恨自一视同仁之状态,而这种状态就是“物格平等”的状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