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语谈师德(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三人行,必有我师”,大概是一部《论语》中,除了“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之外,为人们引用最多的话了。其意思不必多讲,就是时时处处常常要向他人请教。但人们常常忘了它后边还跟着两句:“择其善者而从之,不善者而改之。”也就是说,你不但要有不耻下问,虚心讨教的态度,还要有“择”其善与不善的能力和水平。

因此这句话并不像人们常以为的那么简单。

孔子乃万世师表,但对于向人学习这件事,却坚持的那么经常。“孔子入太庙,每事问。”以孔子的学问和见识,完全不必如此,可他为什么要每事都问呢?这就涉及到,向人求教的方法问题。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从论语谈师德(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1)

在孔子心中,求师是让自己成长的机会。他不仅要抓住一切机会学习,而且强调学习是伴随终身的习惯。述而篇第17章:“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学生子路不知道怎么向别人介绍孔子,孔子就对他说: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学习起来不但废寝忘食,而且忘记了自己多大年龄,那便是圣人的学习状态。更重要的是他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学习对他来说是一件快乐而又享受的事情,以至于“乐而忘忧”。

若要博学多识,必然要学无常师。卫国的公孙朝向子贡请教: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来的?谁是他的老师?子贡回答说,文武之道无处不在,我的老师无处不能学习,为什么要有固定的老师呢?

人无常师,所以能常师于人。

从论语谈师德(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

求学拜师,不但是孔子的生活乐趣,而且是他的人生目标。里仁篇第8章:“朝闻道,夕死可矣。”博学如孔子,从来不以为自己知识丰富,却认为自己在许多方面无知,子罕篇记录了他的一段话,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因为觉得自己无知,所以,才时时处处向人请教,谦虚才能好学!老百姓对于不虚心向学的人,有一个说法:“一瓶子不满,半瓶子逛荡。”这里面有个辩证的问题:没人能往装满水的瓶子里再加进去水,一个自满的人总是容易忽略掉别人的长处,从而失去学习上进的机会。当然,向人学习也是要讲方法的。何为“叩其两端”?就是从头到尾,遇到自己解释不了的问题,就反过来虚心向人请教,把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搞清楚。

孔子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这句话中,“知之”是生而知之的意思,也就是说,这是孔子认为多闻多见是普通人为人立世的根本。既然不是生而知之者,那么我们就要虚心向人求教。于是,孔子就提出了一个让后世人都爱引用,但又往往不得其根本的倡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老师要不要学习?当然要。老师怎么学习?跟谁学习?万世师表的孔子,已经以自己的言行做出了表率。后世为师者,当然应该从这当中,悟出点什么,知道点什么,学到些什么。最起码你是不是已经做到了:三人行必有我师。

如果你做不到,那你该问问自己“

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而我们往往没事儿问。为什么?

孔子废寝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而我们却常常感到,学习进修的困扰。为什么?

孔子那么大的学问,反而认为自己“无知也,空空如也。”而我们总是觉得自己的知识已经足够应付当下的学生。为什么?

窃以为:当然之后,你也许可以静下心来,学到点什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