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选妃之命是什么意思(令妃选妃恩妃)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后宫妃嫔的选择和组成绝非皇帝仅凭个人意愿做出决定的私事。后宫妃嫔关乎皇嗣繁育、关乎皇位传承,关乎外戚势力,进而直接影响着统治根基的稳固性。
后金政权时期,后宫妃嫔尚未建立等级制度,选择后妃更是没有统一的规定;皇太极建立清朝以后,后宫位分虽然“位号既明,等位渐辨”,但较之前朝仍然没有系统、成熟的选择、晋封、管理制度。清朝入关以后,顺治皇帝虽然创设了“选秀女”制度,但后宫等级仍未明确,直到清朝行至康熙朝。
清代后宫妃嫔形象
《清史稿·列传一·后妃》记载了康熙朝创设的后宫等级、后宫选择制度:
康熙以后,典制大备。皇后居中宫;皇贵妃一,贵妃二,妃四,嫔六,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分居东、西十二宫。每三岁选八旗秀女,户部主之;每岁选内务府属旗秀女,内务府主之。
也就是说,“八旗选秀”乃系清朝皇帝纳娶后宫妃嫔的主要来源。但根据清朝官方文献的记载,清朝皇帝的后宫妃嫔队伍组成较为复杂,其中未经“八旗选秀”而直接给予后宫位分的,甚至直接从宫女身份成功逆袭为后宫妃嫔的,均不在少数。
“八旗选秀”情形
那么,清朝皇帝的后宫妃嫔队伍究竟如何组成?清朝官方文献中所记载的“令妃”、“选妃”、“恩妃”又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令妃”、“选妃”、“恩妃”,即为清代后宫妃嫔队伍的全部组成。
令妃
注意,这里的“令妃”是一个名词,并非特指乾隆皇帝的宠妃、嘉庆皇帝的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而是指冲龄登基的清代皇帝在选定原配嫡后时,陪皇后一同参选的女子,落选后被册封的后宫妃嫔。
《清稗类钞·礼制类一》记载了“选后”情形:
其应选也,皇太后坐于上,皇帝坐稍次,果中帝意,帝以金如意簪于发,遂称后焉。
“选后”过程和“八旗选秀”相差不大,也是由数位“适龄女子”组成,而后由皇太后和皇帝共同选择。唯一不同的是,这些“适龄女子”不是出身满洲勋贵、外戚家族就是出身蒙古实力派黄金家族。而“八旗选秀”的“秀女”们则由满、蒙、汉八旗所有的适龄女性组成。
选定皇后人选以后,剩下的几位陪选女子该如何处理?鉴于其家族背景的异常强大,直接退回母家自然不合适,于是便统一给予后宫位分(一般会给予“妃”位封号),早于皇后一天入宫。这些妃嫔就是“令妃”。
晚清时期的同治皇帝、光绪皇帝和宣统皇帝在选定皇后以后,同时选定的后宫妃嫔均属“令妃”。
选妃
“选妃”,即皇帝通过“八旗选秀”方式选择的后宫妃嫔,乃系清朝后宫妃嫔最主要的来源,没有之一。
《清史稿·列传一·后妃》有载:
秀女入宫,妃、嫔、贵人惟上命。选宫女子,贵人以上,得选世家女;贵人以下,但选拜唐阿以下女。宫女子侍上,自常在、答应渐进至妃、嫔。
在实际的“选秀”过程中,“秀女”的母家背景、旗属差别、生父的行政级别乃至皇太后、皇后和皇帝的主观态度都是决定“选妃”初一入宫后宫位分的影响因素。一般情况而言,世家女子会被册封为“贵人”以上;非世家女子一般会被册封为“贵人”以下。
历史上著名的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就属“选妃”之列。
恩妃
所谓“恩妃”,顾名思义就是蒙受皇恩才得以拥有后宫位分的后宫妃嫔。其种类较多,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1、通过“内务府选秀”入宫的宫女,蒙皇帝恩宠而被册封的后宫妃嫔。代表人物有雍正皇帝的生母——孝恭仁皇后乌雅氏、嘉庆皇帝的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等。
2、根据清朝“选秀”制度规定,“后妃诸姑、姊妹不赴选,惟上命予位分”。也就是说,后宫妃嫔母家的适龄女性可以加恩不参加“八旗选秀”,由皇帝直接选择,直接给予后宫位分晋封。
孝诚仁皇后的妹妹——平妃赫舍里氏、孝昭仁皇后的妹妹——温僖贵妃钮祜禄氏、孝懿仁皇后的妹妹——悫惠皇贵妃佟佳氏,均属这一种类。
3、皇帝加恩,单独选择的朝臣之女。顺治皇帝的恪妃石氏、咸丰皇帝的端恪皇贵妃佟佳氏就是这类妃嫔的代表人物。
除此之外,因在宫外范围被皇帝临幸而被晋封的后宫妃嫔,也都属“恩妃”行列。
“令妃”、“选妃”、“恩妃”的根本区别在于进入后宫的方式不同,入宫方式的不同又直接决定了后宫妃嫔的地位和影响。但说到底,后宫妃嫔的最终命运仅操纵于皇帝一人手中,如果再能生育一位争气的皇子,从宫女逆袭成为皇后乃至皇太后都不是没有可能。
参考文献:《清史稿·列传一·后妃》、《皇朝文典》、《钦定大清会典则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