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话叫他山之石(由他山之石和)

前传,由《诗经》解读所启发的

2013年,当时我正读大学三年级,某个阴雨绵绵的秋日午后,我从图书馆一路哭着走回了宿舍。在路上招来了不少人的侧目,路人们看得出我心里的伤感之多,却猜不出,我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大学理科生,竟然是因为一首诗的解析而哭得如此伤心。

回到宿舍略微平复了心情,我给母亲打了一个电话,将自己的感受全部说给她听了,母亲听完后,决定支持我考研——跨考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在那之前,母亲对我跨考的事情还在迟疑。母亲那天被我的伤心和话语感动了,一个平时不怎么读书的中年人,硬是被我伤感的情绪也说哭了。时至今日,具体那天我说了什么,早已经忘记得差不多,可是为何那天我会如此伤心呢?

那是一篇讲《诗经》中《周颂·载芟》的文章,这一篇我并非没有读过,也并非没有看过或听过相关的解析,可是当时那一篇文章的解读格局还是震撼到了我。通过那样的解读,我第一次看到了“匪且有且,匪今斯今,振古如兹。”所展现的日月流转、生生不息的农业生活。《诗经》——不再是停留在对相关数字的死记硬背,对其分类的学而不知。而真正让我伤心的是,这是一本美国人宇文所安写的研究中国诗歌的书——《他山的石头记》。

有一句话叫他山之石(由他山之石和)(1)

继续往后翻看,这本书不断震撼着我的认知,兴许是我本身就才疏学浅,所以才很没出息地看哭了。可为什么十几年的语文教育,从未让我有过这种被诗歌深深感动的感觉,为什么中国的学者没有写出这么精彩的讲解?我心中那种被人夺走了东西,才发现没有珍惜的感情越发浓烈,那是一种既认同又嫉妒的心情。

一石:一shi还是一dan?这真的是重点吗?

2016年左右,回到故乡很顺利地找到了一份教育机构语文老师的工作,承蒙领导的信任和支持,慢慢摸索出了自己教育理念和走出了自己的教育风格。也渐渐地真正地发现了,语文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有段时间,初中的学生们喜欢拿“一食或尽粟一石”来互相开玩笑,嘲笑对方吃得太多。

可是,有的学生将这个“石”字读作shi,有的学生则读作dan,为此,很多时候两帮人马要争论一番,由于分不出胜负,会一起来找我定夺。得到“这两种读音都对”的答案之后,两帮人大多都不满意,这帮人说我们学校的老师说了应该读这个音,另一帮人马也是同样的说法。我一边为学生们这种对待学问的态度所感动,一边又隐约觉得什么东西错了似的。

有一句话叫他山之石(由他山之石和)(2)

图片来于网络,侵删

过了几天,我琢磨这件事情的时候,恍然大悟。“一食或尽粟一石”,在这句话里的“石”,重点真的是这个字的读音吗?不是的!不是的!重点不是这个字的读音,而是“石”为何作为一种计量单位。这个才是重点,也才是学生们应该知道的。

我们知道一个汉字的读音和写法,会随着时代的变化略有不同、有时候也会大相径庭,可是用这样一个汉字去表达某种意思,却是可以回归到甲骨文,找到一个文字根基的,回到甲骨文和甲骨文时代,我们就能够找到何以“石”可以成为一个计量单位?

有一句话叫他山之石(由他山之石和)(3)

图片出自《说文解字》

稍微翻阅一下资料,我们就可以知道,“石”的字形大致经历了上图的几个过程。甲骨文时期的“石”大致模仿了,石头从悬崖落下这样一种现象,“石”字的本义和今天的“石”一样,就是表达石头。

那么,为什么“石”能够成为计量单位呢?我们都知道,早期人类历史的第一个阶段就是石器时代,石头是那时人类所能使用和开发的最触手可及的原料之一。人们把石头通过凿击的方式变成内凹的形状,来放置或称量粮食。(可以想一下,我们现在用的石头蒜臼,将它扩大几倍的样子。)

有一句话叫他山之石(由他山之石和)(4)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理清了“石”所引发的种种思考,在某次初中班课上,我向学生发起了提问——“为什么石字可以用作计量单位?”果然不出所料,大家虽然能大概说出课本上讲的——这是古代的计量单位,之后便再无头绪了。

于是我们一起学习了上面关于“石”字的只言片语,学生们表示这比这个字到底读什么有趣多了。在那之后,有几个学生自发买了《说文解字》,我也在领导、学生和家长的同意下,时不时地在课上加入文字和语言学的相关知识,反响很好。有时候想起来感觉很有意思,那本书的名字“他山之石”,不正好是我当时在语文教学上所做的探索吗?

有一句话叫他山之石(由他山之石和)(5)

我们现在经常讲文化自信和文化输出,可是语文教育上,有些地方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肌理得去学习。这导致我们很多人,连文化是什么都还没搞清楚,就盲目自信起来,这样的表面功夫很容易导致自我怀疑,因为不了解,自然会怀疑。

中华文化,不是源远流长四个字就能描述的,只有我们的语文教育带领大家深入内部,我们才能真的被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震撼,而感动,才能由内而外感到文化自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