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蚕饲养中怎样预防细菌病(家蚕细菌病的深度剖析和防治方法)

细菌病在养蚕过程中的危害非常大。许多养蚕户在蚕上簇后才发现有很多蚕不吐丝结茧,在簇具上游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细菌病。因为细菌使蚕体内的丝腺受损,或是在蚕体内产生大量有毒代谢产物,使蚕的神经麻痹。

小蚕饲养中怎样预防细菌病(家蚕细菌病的深度剖析和防治方法)(1)

患细菌病的蚕,尸体都失去弹性,很快软化腐烂,也称软化病。以南方和高温季节发生较多。

一、细菌性败血病

【病原】

有腐生菌、肠道细菌等,常见的有黑胸败血病菌、粘质沙雷杆菌、青头败血病菌等,此外还有绿脓杆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等。

【病症】

发病初病蚕停止食桑,体躯挺伸,行动呆滞或静伏育蚕座。接着胸部膨大,腹部各环节间收缩,少量吐液,拍软粪或念珠粪,也有排黑褐色污液,最后痉挛侧倒而死。初死时短暂尸僵,胸部膨大,头尾翘起,腹部向腹面拱起,胸、脚伸直,腹脚后倾,体色与正常蚕无明显差异。约经数小时后尸体逐渐软化变色,全身柔软扁瘪,内脏离解液化,腐败发臭,流出污液。自变色时起,不同败血病因病原细菌种类不同而显现不同的特征。

①黑胸败血病。在胸部背面或腹部第1~3环节出现墨绿色尸斑,尸斑很快扩展至前半身甚至到全身变黑,最后全身腐烂,流出黑褐色的污液。

②灵菌败血病。病蚕尸体变色较慢,有时在体壁出现褐色小圆斑,渐变成嫣红色。

③青头败血病。5龄中、后期发生的青头败血病蚕,死后不久,胸部背面出现绿色半透明的块状尸斑。在尸斑下出现气泡,俗称“泡泡蚕”,但并不变黑;5龄初期发病则胸部大多不出现气泡。经数小时后,血液变成浑浊呈灰白色,最后尸体流出恶臭污液。

【发病规律】

①发病特点。零星发生,是由一些细菌在蚕血液中寄生繁殖引起,病势发展较快。气温高、湿度大,发病过程缩短。夏秋蚕一般比春蚕期发生多。

②传染途径。创伤传染。

小蚕饲养中怎样预防细菌病(家蚕细菌病的深度剖析和防治方法)(2)

二、细菌性肠道病

【病原】

本病没有特定的病原菌,在多数情况下是由于蚕体质虚弱,肠道细菌迅速繁殖,改变了肠道内容物的理化性质,干扰了蚕体的正常生理,从而造成蚕发病。某些球菌和沙雷氏杆菌在特定条件下也会单独致病。

【病症】

通常表现为慢性症状,首先染病蚕食欲减退,举动不活泼,体躯瘦小,生长缓慢,排不成形粪便、念珠状粪或软粪、稀粪,以至污液。畸形发病的蚕多死于眠中,不能脱皮而死。尸体变成黑褐色,不久腐烂发臭。若在食桑中发病,身躯两头大,中间小,头胸部稍向腹部弯曲,吐液而死。具体有以下特征:

①起缩。饷食后食桑很少,逐渐停食,体型萎缩,体色灰黄,呆滞不动,渐渐死亡。

②空头。消化管前半段无桑叶,充满液体,以至胸部呈半透明,看起来像病毒性软化病。

③下痢。5龄后期急性发病。少量吐液,排稀粪,不成形粪或念珠粪,肛门常被稀粪污染。

【发病规律】

①发生特点。夏秋蚕多发生,正常情况下零星发生,蚕体虚弱易发生。过嫩过老桑叶和萎凋桑叶喂产发生较多。高温、多湿促发本病,蚕受饥饿和收到微量有毒物质影响后,也能诱发本病。

②传染途径。经口传染。

小蚕饲养中怎样预防细菌病(家蚕细菌病的深度剖析和防治方法)(3)

三、细菌性中毒病(猝倒病)

【病原】

芽孢杆菌属苏云金杆菌猝倒亚种。

【病症】

急性中毒:食下感染大量毒素后,突然停止食桑,抬胸,胸肿,呈苦闷状,痉挛性颤动并伴有吐液,侧倒猝毙,猝倒病即由此而来。初死时有轻度尸僵现象,头部缩入呈勾嘴状,多数第1~2腹节略伸长。死后一天左右,从第1、2腹节开始变黑腐烂,很快扩展全躯,最终腐败液化。

慢性中毒:蚕食下毒素较少时,食欲减退,从少食桑叶到食桑叶停止,生长极度迟缓,体色较暗,头胸稍肿,并有缩皱,渐而全身萎缩。排不成形粪,有时排出红褐色污液。濒临死亡时,体色暗黄,间有吐液,背管搏动缓慢,匍伏于桑叶面上,卧倒而死。尸体初期呈水渍状病斑,逐渐变褐色而腐烂,流出黑褐色污液。如果蚕食下临界致死剂量毒素时,但经过一段时间病理反应后,可恢复食桑,体色也逐渐恢复正常,但此后体躯瘦长,发育明显比正常蚕慢,入眠及上簇均比正常蚕推迟1~3天,但最终蚕体发育和茧质与正常产无太大差异。

【发病规律】

①发生特点。南方高温季节为害严重,只在蚕期发生,以食桑量较大的大蚕期发生较多。多湿环境是发生本病的重要条件,阴雨天气,排湿困难,特别是喂湿叶,造成蚕座潮湿、蒸热更容易发生本病。

②传染源。染病的野外昆虫,桑尺蠖、桑毛虫等;细菌脓液;病蚕的排泄物及尸体流出的污液。

③传染途径。经口传染。

小蚕饲养中怎样预防细菌病(家蚕细菌病的深度剖析和防治方法)(4)

四、细菌病的防治方法

(1)严格消毒,最大限度地消除传染源。

(2)防治桑树虫害。尽量不要虫口叶喂蚕,如缺桑叶确实需要采用时,可用蚕用聚维酮碘溶液500~1000倍稀释,作叶面消毒后再喂蚕,避免用脚叶或不成熟叶喂蚕。

(3)小心操作,防止创伤感染。

(4)加强饲养管理,注意蚕室通风排湿,保持蚕座干燥。

(5)药物防治。防治细菌性蚕病的药物有盐酸诺氟沙星、恩诺沙星、盐酸环丙沙星和氟苯尼考溶液等。预防性添食:一般3、4龄起蚕、眠前各一次,5龄起蚕开始隔一天一次;治疗性添食:发现细菌病,24小时喂药叶,次日起,每天添食一次,直至病情好转。

※友情提示:请不要把人用药物、家禽用药物等用在蚕身上,要选择【蚕用】药物,否则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氯霉素有导致不可逆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死亡率很高,已经被政府明文禁止生产,如果您还能买到,请三思而后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