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少林和南北少林(南北少林同一宗)

北少林和南北少林(南北少林同一宗)(1)

文/郑昆明 郑连来

中华武术,拳种繁多。历来的研究者把它分为内、外两家。内家归于武当所出,外家则指少林一脉。以后,有人又把少林分为南少林与北少林。这可能与世传“天下少林有二,一在中州,一在闽中”有关。

最近,史学界发现的《西山杂志》记载,唐初,嵩山少林寺十三棍僧之一的智空和尚,“入闽中,建少林寺于清源山麓,凡十三落,闽僧武派之始焉”。其后,泉州一带武风日盛。北宋青阳诗社和《鲁东诗集》则有诗描写这些盛况。其中有一诗曰:“智空武击法闽中,王氏附梁毁此宫。遗迹清源兴国建,泉南到处少林风。”

北少林和南北少林(南北少林同一宗)(2)

而发源、流传于泉州一带的南少林拳,它和嵩山少林寺有没有内在的联系呢?近期,很多人作了很多有益的探讨。归纳一下大约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从考古挖掘方面;二是从拳种流传方面:三是从谱牒传递方面。他们的论证,确实能说明一些问题,我不否定这些考证。但是,我认为单从上述三方面去论证南北少林是否同宗同源,其论据还嫌不足。

我认为一家拳派,不管他自我标榜什么,口说无凭,名是表面的,要看它的实。就是要细心研究这家拳派的拳法拳理,才能从实质上给予恰当的结论。

凡是流传有绪的一家拳种,都会有一套较为完整的拳法,拳理。或出自口授,或付诸文字。以前,武术的传播,师承关系比较严格。大抵采取手把手的口授心传方法。传播媒介比较单一,没有象电影、电视这样的宣传工具,只有靠面对面的直观教授;没有众多的书本、杂志这样的教育工具,只有靠一点一滴的口传心记,没有象飞机、火车、汽车这样的交通工具,绝大多数人的活动范围有限,一个拳种的传播范围的扩展也是缓慢的。总之它们的传播方式十分原始。于是,不同拳种的不同拳法、拳理互相渗透也是不容易的。不同拳种的拳法、拳理的衍留相对来说是稳定的。

再说,以前武术界的门户之见十分严重。严重到经常互斗高低。特别是技术内容,更是视为“绝技”、“秘传”,非本门人士不传。选择传人又很严格,很少有带艺入门的,拳法、拳理互相“嫁接”的现象很少。本门的技艺,不管精华、糟粕、敝帚自珍,一律奉为至宝。宁可抱残守缺,不愿点滴外漏。而且视前辈传下的东西为千古不易之至理,很少加以更改。从今天的角度来说,这无疑是阻碍拳艺不断向前发展的一大障碍。但也给我们的研究工作留下一份较为原始的素材。

北少林和南北少林(南北少林同一宗)(3)

第三,作为一家一派留下的古谱,大都是以手抄本的形式面世。过手的人数不多,留存的年代久远,大都是传世孤本,很少有人在其间触类旁通,善加发挥。都能保持其原始风貌。

特别是其编撰者文化水平参差不齐。高者文字虽深奥一点,低者文字浅白。但理论都属朴素,以能说明问题为前提。文字很少刻意雕饰,或故弄玄虚,都能说明一家拳理。为一家拳种的拳法拳理提供一定的文字依据。

基于上述三点理由,我认为研究一家拳种,必须从其拳法、拳理上入手才能从实质上探明它的义蕴。我也是从这个论点出发,来论证泉州少林拳和嵩山少林寺是否同宗同源的。

发源、流行于泉州一带的众多拳种,到底和嵩山少林拳有无渊源关系?我将手头现有的资料梳理一下。选择泉州少林花拳和永春白鹤拳两家拳派,就其拳法、拳理和嵩山少林拳的拳法、拳理作一番比较。因为,泉州少林花拳有标明是源于泉州少林寺,为少林寺的护寺拳艺之一。而永春白鹤拳从未说明它源于少林寺,只说明它是由方掌公之女方七娘传下等等。一家有少林标签,一家无少林标签。但到底和北少林拳有何同异之处。分析之后,我们看到泉州少林花拳、永春白鹤拳和嵩山少林拳在以下关键的三个方面有相同之处。

北少林和南北少林(南北少林同一宗)(4)

一、拳法相同

我引用的资料一是《花拳经》,一是《白鹤圣祖仙师拳谱》,均为手抄本。而嵩山少林拳的资料一是梁以全的《嵩山少林拳法》,一是德虔的《少林拳法真传》,均有版本行世。因为《嵩山少林拳法》和《少林拳法真传》在拳法拳理方面,虽然文字略有出入,但基本实质不变。为叙述方便,本文则只引用德虔的《少林拳法真传》一书。

这里讲的拳法,不是指具体的技手(技术动作),而是指一家拳派对其要形成一组技术动作所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

比如对头部的要求。嵩山少林拳(下称北少林)认为“头为一身之首,头圆顶天,为诸阳之会……若不合之,则一身之气俱失”。要求“头项要保持正中,不低不仰,不偏不斜,转动自然”。而《花拳经》(下称花拳)要求练拳者的头部必须“虚领顶颈”、“颔略内收”,要“不偏不停,无过不及,……唯有正直”。《白鹤圣祖仙师拳谱》(下称鹤拳)则要求“头顶提正,如载(戴)石帽”,“百会合骨,例庭顶天”。三家拳谱的要求,尽管文字表达方式不一,但都要求头部必须“正中”、“正直”或“提正”。其要求实质相同。

北少林要求“项要端正起,如船竖帆杆,中流立砥柱,前后左右直,转如风车旋,灵活又自然”。而花拳要求“颈项端正松竖起,左转右动灵无比”,要“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若有若无,唯有正直”。两者都要求颈项“端正”、“灵活”。没有要求要持“项强”的姿态。《花拳经》还指出“咬紧牙根项虽强”,但“项强”就不能灵活转动了。这和北少林拳的要求相同。

北少林要求“闭口,舌顶上腭,宜气沉丹田”。叫做“两唇要微合,舌尖顶上腭,咬牙闭呼吸,气劲毫不落”。而花拳也要求“虚领顶颈口轻闭,舌舐上腭轻微抵”。两者都要求唇要“微合”、“轻闭”。但不能“闭呼吸”,而要“调呼吸”。这样做是为了利于调息纳气,利于合理地运用虚实理论,求得沉实稳重和运动的持久性。

北少林要求眼睛要“睁大瞪圆……”,做到“眼似闪电,脑随眼变,耳听四方,全身尽眼,眼到手到,以眼注眼”。花拳则要求“意到眼到,目式随行,以目传神”。同样,鹤拳也要求“眼目如铃,不转不合”。这里都充分要求注意发挥眼睛的作用,在实的方面发挥监督作用,在虚的方面发挥威慑作用。

在耳功方面,北少林要求“耳要静听”,要做到心静,“心静则耳聪”。花拳也要求要“观听四方平心气”。都指出要达到“耳聪”,要能耳“听四方”则必须“心静”,“平心气”。因为心静则气实。心蹲则气虚,进而会使全身虚浮不稳,失去“先顾自已”,“后取他人”的机会。

北少林和南北少林(南北少林同一宗)(5)

再从手法,拳法、身法等方面分析。

北少林说“手法者,曲非曲,直非直,滚而动,疾而出。打人不见手,见手非为能”。叫做“打人不见手,出进不见影”。这是典型的少林手法,和一般长拳手法迥异。而花拳和鹤拳的基本手法则和它相同。花拳要求出手应该“曲不曲,直不直,出七留三”。要做到“出手敏捷,打不露形……”,因为“紧打难防”也。而鹤拳则说:“直者,不可尽用。住势之时,不可露身”。要做到“出手如射箭,紧去紧来,似曲似直”。出手“不可太骄尽直”。“出手法势速”。要做到“紧(快)也,如猛虎下山之威扬”。“与敌人之对,须可眼睛手快”。“逃避紧集(敏捷)须其一矣”。这说明所举三家拳法关系的密切程度。

在拳法方面,北少林要求“旋而出,疾而收”。“去时散手,着人成拳,击后放松。”叫做“出时松而疾,中时准而狠,收时快如风,防守如铁墙”。而花拳则要求出拳要“连翻带拧向前进”。要掌握“粘衣即打,手到劲发,离身劲消”的原则。两者之间的要求是何等相似!

至于身法,以至所采用的步型、步法方面。北少林认为“步为人之马,全身凭它架。弓步站如钉,雷激不摇动。虚步单立腿,试探假如飞。实则用弓步,虚则退如真。步法“注意自然,不强求大弓马步形”。要求“抬足柔而轻,落脚不响声”。面花拳大多采用前弓后箭马、丁字马为主。同样不求大号马,以自然为主。步法要求轻灵。要求行动如“蛇行猎步”。鹤拳则“两脚不丁不入”,“出马留七分,七分载其身,三分载前马’。这些都不同于某些拳派行动出入,擦地有声的做法。

遵照这法则,北少林拳就能达到“收如伏猫,纵如放虎”,花拳达到“不动如山,其徐如林,动如雷震,其疾如风;难知如阴,其攻如火”,鹤拳达到“吞似猫戏鼠之状,吐似猛虎出栏之形”的总体要求。

北少林和南北少林(南北少林同一宗)(6)

二、劲法相同

这也是很关键的地方。目前,大家比较熟悉的太极拳,不管行家把它分为新架、老架或小架,分为陈式、杨式、孙式、吴式或武式。但它们的拳法、拳理相同,特别是它们的用劲方法相同。于是,都归宗于太极一脉。

我们分析泉州少林拳和嵩山少林寺是否同宗同源,同样可以从劲法的异同方面去探索。

北少林拳的劲法和太极拳的劲法绝然不同,北少林拳认为“名师拳家的力量,来时在于有意无意之间,抵隙沾实之后,全力一吐,沉重如山……”崇尚“力以柔而刚”。认为“故一般力量多刚,名家力量多柔。刚多则柔,柔多则沉实”。对敌之时,“见有隙,可进而进,接取必得。不然,若恃其强壮,无有门路空隙也要进,怎能不被人所制”。它的发劲方法是“摇肩晃膀,抖劲力出”。“抖腕把劲发”。

花拳在劲法方面的理论也和北少林类同。花拳运劲应在“有意无意,似有似无”之间,应该“意不断,动不断,势势相承”。它的发劲时机掌握在“粘衣即打,手到劲发,离身劲消”这个分寸上。对敌之时,要“知拍入之”。崇尚“运柔至刚”,认为“上乘者,运柔至刚”。花拳有十二劲法。《花拳经》归纳到第十二劲法为“崇尚脆劲”。而脆劲的发放也是要求抖腕发劲,“不僵不滞,干脆利落”的。花拳同样有“摇身浚胛”用颤劲以求脱身的劲法。和北少林拳同样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鹤拳也认为“柔能胜刚,刚岂能胜柔。柔虽较如棉,乃变化多端。亦能借他人之力。用刚看柔,柔者刚也,乃刚柔相应之合理”。总之,这三家拳派的劲法相同。它们既不同于太极拳的一柔到底,也不同于某些南拳的一味求刚。都是力求达到“刚柔相济”“运柔至刚”的境界。

北少林和南北少林(南北少林同一宗)(7)

三、拳理相同

拳理是对敌之时的战略原则。南北少林三家拳法的拳理相当丰富,其相同处颇多。本文无法一一剖析,只择取有代表性的三点来研究。其法则名称则取北少林拳为代表。

劲擎懈绽法。

北少林拳说:“劲者,接其来而劲之也,擎者,执肱而轻扶之,以忖其来力去力也。懈者,散也,散起(其)来力而使不得来前也。绽者,过硬挡也,即反手转进也,然解懈之也。”这是对敌过招的四个过程。即接敌用柔劲轻扶之,判断对方劲路的去向,化解对方劲力后“反手转进”。要求必须“借人之力,顺人之势,制人之身,不与来势顶撞,用四两拨千斤之势以智胜蛮”。

花拳要求“相逢不丢也不顶”。接敌之时,充分运用“听劲”,叫做“花拳搭手用听劲,内外放松一点灵,判断虚实分阴阳,起落进退自相应”。一旦“听”清对方劲路,则进而运用“化劲”。“化劲者,制化敌劲,引进落空也。”叫做“拆招在手化”,化劲成功,则运用“借劲生劲,借劲化劲,借劲打劲,借劲得劲,借劲弃劲,因势利导”的方法,“进招在手发”,取得胜利。

同样,鹤拳也要求“倘遇大力之人者,即先轻柔之”。叫做“凡势认柔轻之用矣”。“对敌之时……可先柔而后硬(刚),是以防他人往来之法。连(然)后,就势取之。”也可运用“注势引破”的方法,让对方露出破绽。然后,“就势取之”。此时,“用力出势,可带刚柔也”。

三家拳理,表述不一,道理尽同。不能不加以重视。

移身闪站法。

北少林解释:“移身者,将身子移于一旁也。闪者,闪起猛来之势也。站者,我必存尽,我步以站立住,而不至于倾跌也,……故见其扑身而来,即将我身移于一旁,闪其势懈其力,而乘机以取之也。”这是北少林拳的具体战术运用。总的要求是不与来敌作直接对敌,应避其锐气,然后,“乘其空隙而取之……”。要正确运用移身闪站法,关键一条是掌握好时机。拳谱说,“昔人云:移闪之法最为奇,战斗中之妙技,计谋之中先着也,然亦贵乎善用也,彼未来而先移,则失于早,早在见我移,而不来,或变势而来,彼已动而慢移,则失遇晚,晚则我欲移而不得,必要受身其毒。”就是要做到恰到好处。

花拳虽然也注意利用身体的移闪来避锋芒,更注意在微茫之中利用十二劲的“化劲”来消闪对方的锐气,以取得胜利。它首先强调自己必须运用花拳八法中的吞法,做到“顾己稳如泰山重”,才能“不患敌人劲力冲”。因为“吞法注意收涵蓄,引进自然会落空”。然后“借势化之,知拍入之”。同样花拳也强调运用化劲要掌握好时机。要“知拍”。因为“化劲宜不早不迟,早无所化,迟化无益,随化随发,徒化不发,何以胜敌”。花拳在劲法上的取“化劲”而“入之”。在广义上讲也是“移身闪站”,“乘其空隙而取之“。

而鹤拳呢?鹤拳要求“凡势以柔轻之用矣”,“不可贪前失后,亦不可差阴失阳”,“我闪左,或闪右,必随他之势而所入而借之”。对敌之时,“接用即生异样之法,(则)无不取胜之理”。强调“遇空则打”。

北少林和南北少林(南北少林同一宗)(8)

三者法理尽同

有无虚实法。

北少林要求:“当与人交手之际,将势踏定看着无力而势虚,却又有力而势实,认为实势而有力,却又无力而势虚。时有时无,忽虚忽实,运用之妙,施于一身,而抖擞之威于心,即所谓不滞于有,不论于无,运实变虚、以虚为实。”总之,要求对敌之时,要采取虚不虚、实不实的架势,以利于接招懈敌,“乘其空隙而取之”,图取灵活转换的目的。

花拳在虚实理论中也要求要“虚实分明,虚实相因,虚不虚、实不实,虚实兼备”。要“避其实,攻其虚”。

鹤学则认为“观其鼻,可知其动静,观其身可以知其手足虚实,虚而为实,实而为虚,虚不虚、实不实”

北少林和南北少林(南北少林同一宗)(9)

三者都十分注重虚实理论。

一旦遇敌怎么办?北少林强调“如遇人相交,不可妄动轻进,要将我身秀住”,叫做“束身以待敌隙”。“秀住”乃为“束身”。这和花拳的遇敌之时,持“蓄势”和鹤拳的“住势节力”,“住势之时,不可露身”道理相同。

为什么要这样做?北少林认为这样可以“蓄吾势以养精灵之神”。花拳认为“以意运劲,蓄而后发,蓄之既久,其发必速”。叫做“蓄而后发有劲力”。鹤拳也是以此来掩盖自己的意图,以求进取的。

最后,北少林“则见可进而进”,同时注意“声东击西,指上打下,佯攻而实退,视退而实进,虚虚实实,刚柔相济,乘势飞击,出手无情,击其要害”。

花拳则“避其实,攻其虚”。认为“上惊下取,声东击西,欲擒故纵,欲退先进,欲夺先予,乃技击之韬略,以听动分虚实而破之”。

鹤拳则要求“住势引破”、“有桥断桥,无桥生桥”。要求“欲打东先打西,欲打西先打东。上下左右认其真矣”。而后“遇空则打”,“势如破竹”。

这些都是三家拳派运用虚实理论的典范。不管说法如何,其道理都是一致的。

本文不厌其烦,就是力图阐明只有从拳法、拳理上入手,才能真正从实质上辨明南北少林是否同宗同源,而通过比较嵩山少林拳、泉州少林花拳和永春鹤等三家拳法、拳理,则证明泉州少林和嵩山少林这南北少林拳确实是同一宗的。如果某地通过考古发掘企图证明其地即南少林寺,有寺当有拳,有拳必有源流。没有少林拳派的少林寺,何以令武术界人士能心悦诚服呢?

北少林和南北少林(南北少林同一宗)(10)

北少林和南北少林(南北少林同一宗)(1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