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个人情史(夫人胡絜青说了什么)

1943年末,在重庆北碚的“多鼠斋”,为了满足拜访朋友们的关切和好奇,老舍夫人胡絜青不厌其烦地讲述了北平过去几年发生的一切。1937年11月,随着日军铁蹄逼近,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的老舍告别妻儿,奔赴武汉。胡絜青受老舍之托,带着三个孩子返回敌占区北京,照顾老舍年迈的母亲。

直至1942年,老舍母亲病故,胡絜青和孩子们才离开北平,奔波了几个月之后抵达重庆。在北平生活的四五年时间,胡絜青在学校当教师,同时抚养几个孩子,还要侍养老人,加上日本人的残暴统治,日子过得十分艰难,让她充分体会到了亡国的滋味和苦楚。

每当胡絜青讲述北平沦陷区生活时,老舍就在一旁静静地听着。两三个月过去,朋友们的好奇心淡了,老舍开始仔细询问妻子关于北平的一切,包括侵略者的所作所为,北平市民的反应,以及亲友和熟人们的一切情况。受胡絜青经历的启发,老舍动了写一部长篇小说的念头,此前,他从未写过大部头。

老舍个人情史(夫人胡絜青说了什么)(1)

七七事变之后,为了不成为俘虏,守住读书人的气节,老舍选择了流亡。到了武汉之后,他参与筹备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后来又迁到重庆,还曾到成都、昆明等地漂泊。为了宣传抗战,加上生活不安定,这期间他写的大多是短篇通俗文艺作品,如鼓词、话剧、杂文等,间或写一些旧诗。

尽管一直流亡在外,老舍时时关注北平,那里有他的母亲妻子,还有亲友故交。1941年,他在《北碚辞岁》诗中写道:“雾里梅花江上烟,小三峡里又一年。病中逢酒仍须醉,家在卢沟桥北边。”这种迫切的乡思让老舍一直想写一部关于北平的长篇小说,但是苦于找不到合适的题材,直到与妻子久别重逢,写作的灵感悄然而至。1944年1月,老舍开始动手创作《四世同堂》,既是对故乡的回望,也是“从事抗战文艺的一个较大的纪念品”。

老舍个人情史(夫人胡絜青说了什么)(2)

《四世同堂》长达百万字,包含《惶惑》《偷生》《饥荒》三部,计划两年之内完成。前两部写于重庆北碚,当时老舍备受头昏和疟疾困扰,加上战局到了最黑暗的时候,他关切和忧虑桂林文友的安全,降低了写作的效率。直到1948年,老舍才在纽约完成了最后一部《饥荒》。身在他乡异国,老舍回望北平,不免带有回忆滤镜,记下这座城市曾经最美好的一面。而这些美好,也逐渐成为那些战时生活在北平的人们的回忆。

北平陷落后,日军的黑暗统治让往年那些看似平淡的日常生活和节日民俗渐渐不能维持,端阳节买不到红枣粽子,空中听不到鸽哨声,难以下咽的“共和面”取代白面馒头……北平人尝到国破家亡的滋味。老舍当初写《四世同堂》时,本意是从民俗文化切入,反思国民性,因而全景式地展现了北京各个阶层的生活面貌和精神状态,细致地描绘了北京的风物、胡同、公园、建筑……现在回望《四世同堂》,仿佛一个可以穿越到北平的时间舱,保存了老北京的微缩全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