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八位异姓诸侯王(西汉初诸侯王国变迁简史)

引言

周灭商后,周天子分封天下,诸侯国林立。后来出现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后来秦始皇统一全国,在全国推行中央集权制的郡县制。而汉朝初期却实行了郡县与分封相结合的一种行政区划制度。被分封在一定地域的诸侯王国,既受汉朝中央节制,却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其特殊地位延续了五十年之久。汉朝为什么要实行这种诸侯王国分封制,后来为什么又被取消呢?

1. 高帝异姓封王(7王国)

秦朝灭亡以后,项羽据梁楚地九郡自立为西楚霸王,并以楚义帝的名义将其余郡县划分成十八王国,分封给秦降将、旧六国贵族及灭秦有功将领。在形式上恢复了“封建制”。后来在楚汉战争中,刘邦为了收买人心,争取快速胜利,建立两等爵位制度,以赏赐功臣名将,功大者封王,功小者封侯。

刘邦称帝之后全国采取“郡国制”,郡县和封国并存,在中央实行郡县制,地方实行分封制。皇帝分封侯国和王国,其中侯国只享有封地内的税收权,并无军事权,行政权也受郡的管辖,而王国则拥有独立的政治和军事权力。

西汉八位异姓诸侯王(西汉初诸侯王国变迁简史)(1)

汉初7个异姓王国(图来自网络)

刘邦称帝后分封七个异姓王:燕(臧荼,王都蓟)、韩(信、王都阳翟)、赵(张耳,王都襄国)、楚(韩信,王都下邳)、淮南(英布,王都六县)、梁(彭越,王都定陶)、长沙(吴芮,王都临湘)

西汉八位异姓诸侯王(西汉初诸侯王国变迁简史)(2)

汉初7个异姓王国(图来自网络)

2.高帝同姓封王(10王国)

由于分封异姓诸侯王是为当时的形势所迫,因此,刘邦登帝第二年(公元前201年),就逐个清除异姓王,韩信被萧何用计被吕后处死,随后彭越、英布等人也相继被铲除,异姓诸侯王几乎全部消失。同时刘邦以为秦祚短促原因在于无同姓王国的屏藩,于是又建同姓王国。刘邦在白马之盟说:“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到刘邦在位的最后一年(公元前195年)已建立九个同姓王国,异姓王国则只留有长沙一个。九个同姓王国是:

楚(刘交,王都彭城)、齐(刘肥,王都临淄)、赵(刘如意,王都邯郸)、代(刘恒,王都晋阳)、梁(刘恢,王都定陶)、淮阳(刘友,王都陈)、淮南(刘长,王都寿春)、吴(刘濞,王都广陵)、燕(刘建,王都蓟)

西汉八位异姓诸侯王(西汉初诸侯王国变迁简史)(3)

汉高祖末年(公元前195)十王国地图

高祖死后,吕后执政,对刘氏诸王进行打击,废梁赵、割齐楚,分封诸吕、外孙张偃及诈惠帝子为诸侯王。到公元前180年,全国共有诸侯王国十四个:

吕氏三国:燕、赵、吕(梁国更名);张氏一国:(夺楚薛郡置);诈惠帝子三国:常山(割赵)﹑淮阳、济川(本齐济南郡,吕国后更封);刘氏六国:淮南、代、吴、齐、楚、琅邪(割齐);吴氏一国:长沙

3.文帝拆分王国(17王国)

吕后死后,汉文帝刘恒以藩王(代王)之位继承大统。汉文帝能够继承皇位靠的是功臣集团的拥护以及齐王兄弟发动叛乱。因此他十分清楚众多同姓诸侯王已经成为自己最大的威胁。因此在即位之后,就对其他藩王采取拆分王国达到削弱藩王实力的目的。

刘恒采纳贾谊以亲制疏及众建诸侯少其力的建议,徙亲子淮阳王于梁,分齐国为七,分淮南为三。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王国总数增至十七:

原同姓8王国:燕、赵、代、梁、楚、齐、吴、淮南;分齐另置6王国:济北、济南、淄川、胶东、胶西、城阳;分淮南另置2王国:庐江、衡山;异姓王国1个长沙国

同姓王国淮阳国,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以秦颍川郡置,后淮阳王迁为赵王,淮阳王国废除,分为淮阳,颖川两郡。后文帝迁代王刘武为淮阳王,后迁刘武为梁王,恢复淮阳郡,并分出汝南郡。文帝末年,异姓长沙国因无后国除。

西汉八位异姓诸侯王(西汉初诸侯王国变迁简史)(4)

汉文帝末年(公元前157年)17王国图

4.景帝削藩支郡(22王国)

汉景帝即位后,继续推行以亲制疏之策。汉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封亲子六人为王,以与血缘较疏的其它王国抗衡。此时,共有王国二十二,即:

燕、赵、代、梁、楚、齐、吴、淮南;济北、济南、淄川、胶东、胶西、城阳;庐江、衡山;加上新封的河间、广川、临江、汝南、淮阳、长沙六国。

西汉八位异姓诸侯王(西汉初诸侯王国变迁简史)(5)

汉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22王国地图

此外,景帝二年,开始实施贾谊、晁错提出的削藩之策,直接削夺王国支郡。首先削夺赵国的常山郡、胶西国的六县,接着削夺楚国的东海郡,后来又削夺吴国的会稽郡、鄣郡。

这一措施直接触动了诸侯王国的根本利益,于是以吴王刘濞为首,楚、赵、胶西、胶东、淄川、济南七国,发动了“七国之乱”。叛乱很快被太尉周亚夫为首的汉中央军平定。汉景帝乘势收夺各王国支郡,边郡直属中央,削去诸侯王各项特权,仅允许其坐收税租,王国由内史治理,地位降格,与汉郡实质上已无差别。

西汉八位异姓诸侯王(西汉初诸侯王国变迁简史)(6)

汉朝吴楚七国之乱图

5.武帝推恩削藩

汉武帝即位之初,诸侯王国的分裂因素依然存在。所以,在继续推行景帝各项政策的同时,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汉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推恩令主要内容是将过去由诸侯王只能把封地和爵位传给嫡长子的情况,允许诸侯王把封地分为几部分传给几个儿子。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了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诸子在原封国内封侯,新封侯国不再受王国管辖,直接由各郡来管理,地位相当于县。推恩令使得诸侯王国名义上没有进行任何的削蕃,但封国却越分越小,势力大为削弱。这样,汉朝廷不实施黜陟,却达到藩国自析的目的。

汉武帝后期,全国仍有20个王国:楚国、城阳国、甾川国、济北国、梁国、清河国、河间国、鲁国、长沙国、赵国、平干国、中山国、广川国、胶东国、真定国(常山国)、胶东国分支六安国、常山国分支泗水国、燕国、广陵国、昌邑国,但王国辖地仅有数县,国力却被大幅度削弱,彻底解决王国问题。

西汉八位异姓诸侯王(西汉初诸侯王国变迁简史)(7)

汉武帝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地图

结束语

汉朝建立之初实行的诸侯王国的特殊地位至吴楚七国之乱平定以后才基本结束,前后共维持了五十年。汉朝由最初的郡国并行制转变成郡县为主诸侯国为辅的制度,中央皇权越来越高于诸侯国王权,中央集权在汉武帝时代彻底走向集中。

汉初的诸侯王国制度证明了同姓王国对中央政权的拱卫作用其实是微弱的,而且随着世代的更替,血缘关系的日渐疏远,凭借微弱的同姓拱卫作用反而可能变成破坏性很大的分裂势力。因此,汉朝以后,虽然皇子仍然被常常封王,但历代帝王都接受了汉初封王的教训,封王不封地,即使封地也都限制诸侯王的特权和封域,以避免国家的分裂和政局的混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