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常德市有几个区(湖南省常德市概况)

常德市,湖南省辖地级市,湖南省副中心城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东与益阳市湖汊交错;西与张家界市及怀化市武陵山脉相承;北与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宜昌市的山地以及荆州市的平原相连;南抵资水流域,乌云山脉是常德市与益阳市之间的分水岭;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市总面积1.82万平方公里,辖9个区县市和5个管理区,常住人口584.5万(2017年末)[1]

秦代,常德属黔中郡,郡衙设临沅县。西汉,高祖时取“止戈为武,高平为陵”之意,改黔中郡为武陵郡,隶属荆州刺史部。1949年,常澧专署为湖南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8月,常澧区更名常德专署。1955年,常德区专员公署改为湖南省常德专员公署。1979年,常德地区行政公署成立。1988年,撤销常德地区,建立省辖常德市。

常德是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核心城市之一,也是长株潭3 5城市群之一。

2018年上半年,常德市农民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71元,同比名义增长12.4%,增速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1.7个百分点。

30万年前,常德地区就有原始人群在沅、澧二水流域的平原山川生活、聚居。澧县澧南乡、张公庙镇、津市市窑坡乡、石门渫水下游一带以及鼎城区灌溪镇岗市等处有旧石器时代的遗迹40多处,经挖掘出土的石器有石片、石锤、石球、尖状器、砍砸器等。原始人利用这些简陋的原始工具采集果实,猎取野兽。

常德行政区划

东汉,光武帝恢复武陵郡,建武26年(公元50年)郡治从义陵(今溆浦县)又迁往临沅县。顺帝阳嘉3年(公元134年),荆州刺史部移治于索县(现鼎城区韩公渡镇城址村)。

三国时期,归吴国管辖,仍名武陵郡,隶属荆州。

西晋,常德分属武陵、天门、南平三郡。

隋代,开皇16年(596年)改嵩州置朗州,治所在武陵(今常德市)。隋炀帝(杨广)大业初复为武陵郡。辖武陵、龙阳(今汉寿)二县。辖境相当今武陵区、鼎城区、桃源县、汉寿县。

唐朝,武德四年(621年)平萧铣,置隋武陵郡为朗州。天宝元年(742年),改为武陵郡。乾元元年 (758年),复为朗州。故唐代习惯称为 “朗州武陵郡”,或单称“朗州”。唐代武陵、澧州隶属江南西道,辖境相当今桃源以东的沅江流域,濒洞庭湖,当时兴修永泰渠、北塔堰等水利工程,溉田甚多。

北宋初年,常德仍沿隋唐之旧称“朗州”,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改朗州为鼎州,改澧州为澧阳军州,均隶属荆湖北路;治所在武陵(今常德市),辖武陵、桃源、龙阳(今汉寿)三县,辖境相当今武陵区、鼎城区、汉寿县、沅江市、桃源县等地。[4]

常德之名始于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鼎州置常德军节度;

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鼎州升为常德府;治所在武陵(今常德市),辖武陵、桃源、龙阳(今汉寿)、沅江四县。

元代,常德府、澧阳军州分别改为常德路、澧阳路,隶属湖广行中书省江南北道。

明朝初期,恢复常德府,澧阳路改为澧阳府,皆隶属湖广布政司分守上荆南道。洪武9年(公元1376年),将澧阳府降为澧州。

清代,雍正7年(公元1729年),升澧州为直隶州。清代,常德府、直隶澧州同隶属于岳常澧道。至清末,常德府辖武陵、桃源、龙阳、沅江四县;直隶澧州辖石门、慈利、安乡、安福(现临澧县)、永定五县。

1914年,湖南省政府废除府、厅、州,保留“道”,岳常澧道改为武陵道,原常德府、直隶澧州各县由武陵道直辖,道治常德。

1922年,湖南省撤销“道”制,仅存省与县两级,常德各县直属省管辖。

1935年,国民政府在沅陵县设立湘西绥靖处,将19个县绥靖县划为5个行政督察区,设行政督察专员,专员兼任驻地县长。

1936年,国民政府正式设立专员公署,石门、临澧、澧县划在第二区。

1937年湖南省普遍设立行政督察区,第二区辖常德、华容、南县、安乡、沅江、汉寿、澧县、临澧、石门、慈利、桃源等11个县,专员公署治所由慈利县迁往常德县。

1938年11月,第四区从常德迁往澧县,第四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也称常澧区专员公署。

1940年,湖南省调整行政区划,行政督察区第二区改为第四区。

1943年11月,日军纠集7个师团约10万人进攻常德,王耀武率七十四军参加会战[5]。他率主力在常德东北地区与敌激战,常德被日军陆、空军及坦克优势火力猛攻16天,全城夷为平地[5]。坚守常德城的部队是七十四军五十七师,57师固守常德18天,全师仅余数百人[5]。王耀武率五十一师反击,在友军的配合下,经过6天激战,终于收复了常德城,常德血战一时被广为传颂[5],这就是著名的“常德会战”。

1949年7月中旬至8月初,第四行政督察区各县先后获得解放。8月4日,南下途中组建的常澧区行政专员公署及全体工作人员抵达常德城。常澧专署为湖南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辖常德、华容、南县、安乡、澧县、临澧、慈利、桃源9县。8月中旬,各县相继成立人民政府,并分别于8月5日和8月15日建立常德市、津市市,成立人民政府。8月28日,常澧区更名为"湖南省人民政府常德区行政专员公署(简称常德专署)。

1955年2月16日,根据省人民政府已改为省人民委员会的通知,湖南省人民政府常德区专员公署改为湖南省常德专员公署。随后,各县市人民政府都改为人民委员会。

1962年12月30日,国务院424号文件批准,恢复益阳专区,益阳市及益阳、桃江、南县、沅江、华容、安化六县划归益阳专署管辖。

湖南常德市有几个区(湖南省常德市概况)(1)

常德城区风光(19)

1966年3月,常德专区生产领导小组成立,代替常德专署行使职权。4月10日,专区生产领导小组撤销,成立常德专区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11月,其名称改为常德地区抓革命促生产领导小组。

1968年2月28日,常德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行使原专署职权。3月至9月,各县(市)先后成立革命委员会,取代人民委员会。

1979年3月24日,常德地区革命委员会撤销,常德地区行政公署成立。1979年11月至1980年12月,各县(市)撤销革命委员会,恢复县(市)人民政府。

1988年1月,国务院以国函[1988] 18号文件批准,撤销常德地区,建立省辖常德市,实行市领导县体制。4月18日,湖南省人民政府以湘政函[1988] 22号文件通知,撤销常德地区和常德县,设两区,原常德市改为武陵区,原常德县改为鼎城区,两区行政区域不变,津市市为省辖县级市,省政府委托常德市代管。6月20日至24日,常德市召开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正式成立常德市人民政府,选出正副市长。

2017年,常德市辖2个市辖区、6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常德市共有36个街道、100个镇、29个乡(其中4个民族乡)。[6]

名称由来

北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在鼎州设常德军,后升州为常德府。此名取材于《老子》“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和孔颖达《诗经·大雅·常武疏》:"言命谴将帅,修戎兵戎,无所暴虐,民得就业,此事可常为法,是有常德也",“有常德以立武事,因以为戒焉。”其义为上行德政,下安本分,谓之常德。“常德”之名始于此。

常德市现辖武陵区、鼎城区、 安乡县 、汉寿县、桃源县、临澧县、 石门县 、澧县,共6县2区,代管县级市津市市,以及5个管理区: 柳叶湖旅游度假区 、 西湖管理区 、 西洞庭管理区 、桃花源旅游管理区(筹),以及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 常德经济技术开发区 。有乡(镇)129个、行政村3228个。

位置境域

常德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是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地处长江中游洞庭湖水系、沅江下游和澧水中下游以及武陵山脉、雪峰山脉东北端。常德市东据西洞庭湖,与益阳市的南县、沅江市湖汊交错;西倚湘西山地,与蜿蜒在张家界市慈利县、永定区及怀化市沅陵县的武陵山脉相承;北枕鄂西山地和江汉平原,与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宜昌市五峰县的山地以及荆州市松滋市、公安县、石首市的平原相连;南抵资水流域,乌云山脉是常德市与益阳市资阳区、桃江县、安化县之间的分水岭。[8]

常德最北端在石门县壶瓶山镇桐木山村(北纬30°07′53″),最南端在桃源县西安镇薛家冲村(北纬28°24′31″),最西端在国营东山峰,最东端在汉寿县百禄桥乡烟包山园艺(东经112°17′52″)。市境东西极宽174.6公里,南北极长187.2公里,常德市总面积18190平方公里。

地貌

湖南常德市有几个区(湖南省常德市概况)(2)

城市新区—白马湖公园(16)

常德市西北部属武陵山系,多为中低山区;中部多见红岩丘陵区;其间也出地形地貌。常德地貌大体构成是“三分丘岗、两分半山、四分半平原和水面”。山地面积677.61万亩,占常德市土地总面积的24.8%,平原面积978.98万亩,占总面积的35.9%,水面220.76万亩,占8.1%,丘陵岗地853万亩,占总面积的31.2%。

现断块隆起山(如太阳山)和蚀余岛状弧形山(如太浮山);东部为沅、澧水下游及洞庭湖平原区;西南部为雪峰山余脉,组成中山区。由此构成区内南、北高,中间低,两山夹一凹的基本地貌轮廓。常德市地貌的形成,自远古代武陵运动以来,已经受多次构造运动。远古代末,市境为一广阔的古海槽,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武陵山区随江南古陆上升,海水退出。此时,常德、临澧、石门等县成为陆地。印支运动,使全区海水全部退出,基本上结束海相沉积的历史。燕山运动,奠定了区内地貌轮郭的基础骨架,大致和今日相仿。新构造运动对现在地形影响最大,使西部地区继续上升,导致侵蚀作用强烈,形成构造地貌。中部常、桃盆地上升微弱或稳定,引起强烈的堆积和微弱的侵蚀、剥蚀、形成流水地貌;东部地区间歇沉陷,湖积盛行,加上人为因素的影响形成湖积~人为地貌和生物地貌。常德市整个地势由西向东部倾斜,地貌类型呈中山,中低山或山原,低山~侵蚀剥蚀丘陵,岗地-流水堆积平原和湖积围是平原的顺序展布。[9]

常德市有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峰515座(澧县1座、石门县469座、桃源县45座),其中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43座,最高峰壶瓶山标高2098.7米。

壶瓶山

壶瓶山属石门县境,位于湖南省最北端,地球上神秘的北纬30度线从其腹地穿过,主峰海拔2098.7米,被称为“湖南屋脊”,旅游开发区域约1200平方公里,其中自然保护区面积665.8平方公里,是大湘西旅游圈与大三峡旅游圈的交汇点,是湖南十大山岳景观之一,新潇湘八景之一。

太浮山

湖南常德市有几个区(湖南省常德市概况)(3)

常德城区夜景(18)

临澧太浮山原名彰龙山,相传汉代浮邱子在此修行得道而闻名于世,故改名叫太浮山。太浮山位于县城西南12公里。207国道、石长铁路从山脚而过。贯穿花岩溪、桃花源、夹山寺的旅游线路1801省道擦西南山脚而过。整个太浮山面积4300公顷,海拔高度604.5米,有99岭,33岔。其“二十四景”江南闻名。

雪峰山

湖南省东西两部不同自然景观及沅江和资水之间的分水岭。位于省境中部偏西,中国第二级地势阶梯的南段转折带,云贵高原东坡过渡到江南丘陵的东侧边幅;是较独特的地理单元。雪峰山属“原始江南古陆”的西南段,呈一向北西突出的弧形构造。广泛分布前震旦系冷家溪群、板溪群一套由浅变质的板岩、变质砂岩及千枚岩组成的地层,震旦系变质碎屑岩亦发育良好,早古生代寒武—志留系的板岩、灰岩、细砂岩等组成的地层间有出露。

河洑山

河洑山位于沅江北岸,紧靠常德城区。在郁郁葱葱的河洑山脚下,有座古朴风情的小镇,相传这里两千多年前便已为市,以前叫平山后叫河洑山。解放初期正式建成河洑镇,如今只要你来到河洑镇便可看到,在你的脚下,高楼厂房掩映了绿荫之中,集市车水马龙,到处呈现着一副繁荣兴旺的景象。

水文

湖南常德市有几个区(湖南省常德市概况)(4)

改造后的穿紫河

沅江又称沅水,是中南省份湖南的第二大河流,分南北两源,南源龙头江,源自贵州省都匀的云雾山,北源重安江,源自贵州省麻江县平月间的大山,两源汇合后称清水江,至銮山入湖南省芷江县,东流至黔城与潕水汇合处称沅江,流经会同、洪江、中方、溆浦、辰溪、泸溪、沅陵、桃源和常德等县市,至常德德山注入洞庭湖。干流全长1033公里(湖南568公里),流域面积89163平方公里,其中位于湖南省51066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393.3亿立方米。

湖南常德市有几个区(湖南省常德市概况)(5)

德国小镇(10)

澧水是湖南省四大河流之一,澧水干流分北、中、南三源,以北源为主,北源源于湖南省桑植县杉木界,中源源于桑植县八大公山东麓,南源源于湖南永顺县龙家寨,三源于桑植县南岔汇合后东流。沿途接溇水、渫水、道水和涔水等支流,至津市市小渡口注入洞庭湖。干流全长388公里,流域面积18496平方公里(湖南1550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131.2亿立方米。

气候

湖南常德市有几个区(湖南省常德市概况)(6)

地理位置

常德市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向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过渡的地带。气候温暖,四季分明,春秋短,夏冬长;热量丰富,雨量丰沛,春温多变,夏季酷热,秋雨寒秋,冬季严寒。

常德市年平均气温16.7℃,年降水量1200-1900毫米,无霜期272天,适宜水稻、棉花、油料等作物生长。由于受地形影响,该地气候呈现非地带规律。西部山区,东部比西部略低,石门东山峰农场年平均气温9.2℃,而石门等澧水河谷地带年平均气温16.8℃。中部丘陵区、太浮山与太阳山对峙形成向北敞开的簸箕形盆地,致使临澧、桃源一带冬季易受冷空气袭击。平原区安乡县年降水量在1500毫米以上。

水资源

常德河街(11)

常德市水资源比较丰富,多年平均的水资源总量153.37亿立方米,人平占有量为2556立方米。流经本市的沅水、澧水多年平均客水量600亿立方米。全市雨量充沛,水资源主要来自降水,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丰水期(4-10月)降水和径流约占全年的70%以上。境内有大小河流432条,总长6775千米。湖南四大水系中的沅、澧两水横贯境内,支流众多,还有松滋、虎渡、藕池河系流经境内。具有河网密布、水系紊乱、峰高量大、降雨不均、水旱夹击的特点。水能蕴藏量达200万千瓦,其中河长5千米以上集雨面积1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371条。多年平均水能蕴藏量131.95万千瓦,占湖南省总量的8.55%。其中可开发利用的有65.15万千瓦,占全省可开发量的6%。地下水也很丰富。地下水分布面积达17568平方千米。据计算,地下水动储量为16.8-20.28亿立方米,静储量为20.8-25.56亿立方米。[10]

2017年全年开工各类水利工程3.3万处,新增和恢复农田灌溉面积0.8万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31万公顷。

土地资源

常德市的土地总面积为18202.1平方千米,占湖南省版图的8.6%。全市有耕地4300平方千米,占土地总面积的32.85%,三分之二以上为洞庭湖淤积平原,土壤肥沃,气候温润,是春撒一把种,秋收一仓粮的好地方。有可利用草场4306.7平方千米,可养殖水面666.7平方千米,林地面积4666.7平方千米,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23.66%、3.66%、25.64%,具有发展畜牧业、水产和林果业的先天条件。[10]

2017年,实施省以上土地综合整治项目25个,整治土地0.8万公顷。[2]

矿产资源

常德市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素以“非金属矿之乡”著称。在大地构造位置上,跨越杨子地台,与华南褶皱带接壤部位,区内地层发育齐全。矿产资源的产出与分布,受大地构造部位的制约,北部杨子地台矿产资源以能源、非金属矿产为主,南部华南褶皱带以贵金属和有色金属为主。

常德市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矿种比较齐全,截止2017年,全市已发现矿产59种,占全省已发现矿种数141种的41.8%,已探明资源储量的矿种共计33种,包括能源矿产2种、黑色金属矿产2种、有色金属矿产3种、贵金属矿产2种、非金属矿产19种、水汽矿产3种。金刚石、砂矿、雄黄矿、石煤蕴藏量名列全国之冠;石膏矿、石英砂矿、硼润土蕴藏量居全省第一。列入湖南省矿产储量表的矿产就有22种,这些资源不仅数量多、规模大、而且矿石质量好,利用率高,在常德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中起了支撑作用。[2]

生物资源

截至2016年,常德有陆栖脊椎野生动物379种,其中哺乳类56种,鸟类285种,爬行类23种,两栖类15种,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华南虎、云豹、金钱豹、黑麂等12种,二级保护的66种;有维管束植物2062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的有银杏、红豆杉、伯乐树、珙桐等6种,二级保护的有21种,列入国际公约的49种。

常德既有武陵、雪峰山系丰富多样的森林植物,又有洞庭湖区的多种栽培植物和水生植物。截至2016年,全市现已查明的高等植物有2703种,约占全省已知高等植物4324种的62.5%。其中裸子植物有69种,隶属8科25属,被子植物2248种,隶属168科788属,蕨类植物386种,隶属43科101属。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稀有植物有39种。[10]

截至2017年,全市森林覆盖率47.98%,全年完成造林面积3.95万公顷,荒地造林面积0.71万公顷,年末实有封山(沙)育林面积6.2万公顷。已批准建设自然保护区7个,面积15.2万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7%,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65平方米。市城区空气质量达标率75.3%,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实际监测的地表水断面中,满足III类标准及以上的比重为95.6%。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7年底,全市年末常住人口584.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01.8万人,农村人口282.7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1.6%。年末户籍总人口为605.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83.3万人,乡村人口422.6万人。男性人口308.2万人,女性人口297.6万人。18岁以下人口97.4万人,18—34岁人口121.9万人,35—59岁人口251.2万人,60岁以上人口135.3万人。[2]

民族

2011-201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常德是一个散杂多民族的地区。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常德市46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47万人,占常德市总人口的8%,在湖南省14个州市中居第五位。除汉族以外,还有蒙古、回、藏、维吾尔族、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哈尼、傣、佤、黎、畲、高山、水、景颇、土、仫佬、锡伯、普米、俄罗斯、鄂伦春、毛难、仡佬等45个民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