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演员的心酸史(被遗忘或再诞生)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大家好,我是党报评论君。
昨天,一位外籍女演员在社交网站上晒出了与张曼玉的合影,迅速引起了国内网友的热议。今天“张曼玉近照曝光”甚至还登上了热搜榜,足可见观众对她的喜爱。回想起来,在2004年主演的电影《清洁》上映以后,除了个别的客串演出之外,张曼玉就很少再出现在大银幕上。40岁之后的她选择了息影、做音乐,率性自如,也活出了很多人期待的样子。
这样的选择固然与个人的经历、意愿有关,但也有人分析,这背后可能还有一份无奈的现实:40岁对于女演员来说,犹如一个十字路口,走到这里,既要面对未来职业走向的选择,也需要面对市场、观众对自己的选择。最近,关于40岁女演员的话题,引发了很多讨论。这样的讨论,其实不仅关乎女演员自身,也关系到观众的需求、影视业的发展、社会观念的转变等等。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记得一年多前,马思纯凭借《七月与安生》捧回了金马奖,接受记者采访时她直言,自己并不是因为小姨蒋雯丽才获得的机会,因为“小姨现在都快没戏拍了”。对于这番言论,彼时网络上有不少批评之声,觉得小姑娘也太狂傲了吧。可如今,更多人却越来越认识到,这未尝不是事实。不少有演技、有经验的中生代女演员,正在面临着无戏可演、无好角色可演的窘境。演技精湛如小陶虹,在综艺节目中短短几分钟的表演就足以惊艳众人,但也不得不发出“到了我这个年龄,能找来的比较有得演的角色也是少之又少”的感慨。
40 的女演员身上有宝贵的行业经验,有生活沉淀下来的丰富阅历,她们能塑造更直抵人心的人物,为什么却往往会遭遇职业生涯的尴尬?说到底,她们面对的,是“扛不起收视率”“换不来票房”的担忧。毕竟,与流量小花们相比,她们缺了些无敌的青春和人气。而我们的大银幕和小荧屏,也越来越多地被一些固定的模式占领,那些富有魅力的中年女性,很少能成为影视作品的主角。这也就导致一些中生代女演员要么在剧集里扮演着无关紧要的角色,要么给比自己小不了几岁的年轻演员演妈妈、婆婆。虽说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生命力,但是让那些处在黄金年代、演技足以挑大梁的演员常年去演配角,也是一种资源的错配。
很多时候,电视剧还未开拍就要拉投资、谈预售,自带流量的人气明星成了收视率的保障;而启用缺少粉丝加持的实力派演员,就好像是一场未知的冒险。虽然这样的选择也招致不少网友批评,但行业规则、收视趣味、盈利压力之下,影视行业对现状的改变既缺乏动力也缺乏能力,导致出现一些没演技的人气明星被多个剧组争抢、有实力的演员却只能在寂寞中坚守的现象。而如果都向流量、收视率妥协,就容易导致影视剧创作越来越同质化,而这又反过来进一步压缩着中生代女演员的生存空间。
其实,今天观众对高品质剧集、多样化作品是有着迫切需求的。不久前,有网友给俞飞鸿、陈数、袁泉、曾黎等4位70后女演员“构想”出一部电视剧《淑女的品格》,引发大量网友点赞支持。不难看出,观众对那些有演技、有经验的中生代女演员的认可,对那些有质感、有魅力的女性角色的期待。一个成熟的影视市场,其作品应该关照人生四季,展现生活百态,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群体观众的审美需求,而不能仅仅是为了求取观众口味的公约数,就牺牲掉自己的多元性和创造力。
当然,近些年来,我们的影视剧创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回应着观众的期待,比如说有越来越多以女性角色为主的作品出现。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女性角色的塑造上,依然存在着不少为人诟病之处。展现女性的气场,总离不开歇斯底里的大吼大叫;讲述女性独立,却总摆脱不了“玛丽苏”的内心……对角色缺乏诚意,对女性缺少认知,对生活缺少体悟,如此种种,又怎能创作出有人文关怀、符合人们期待的作品呢?
今天,女性的成长与独立是整个社会都必须直面的问题。作为关照人们精神世界的影视作品,更应该反映新的时代价值,展现更丰富的女性形象。希望此次由40岁女演员触发的讨论,可以成为一个改变的契机。相信经历时间与观众的拣选与推动,我们一定能让更多优秀的演员有展现自我的舞台,让我们的影视作品塑造更饱满的女性形象,传达更积极的价值关怀。
这正是:舞台靠演技,年龄非问题。摒弃浮躁气,艺术方有力。(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张凡)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