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历史博物馆之我见秦汉(陕西文物探探探)

陕西历史博物馆之我见秦汉(陕西文物探探探)(1)

历史剧《大秦赋》服化道很细致,引发公众对秦人发型服饰、兵器甲胄、乘车战车的高度兴趣。但剧中展现的生活战斗细节,在考古上能得到证实吗?

近日,“陕西文物探探探”来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邀请该博物院三位研究员作为主讲嘉宾,结合这里的出土文物图片展和铜车马等文物实物,为网友们讲解了秦人发型服饰、兵器军械、战车乘车的特点。203.6万人次观看了这场直播。

秦人为何能一统天下?秘密也许就在这些细节里。

发型服饰

束发分扁髻圆髻,冠饰有讲究

将军头戴鹖冠身上有八朵彩色花结

文物陈列厅《记录奇迹》图片展近400张照片,揭秘了秦兵马俑考古发掘的许多细节和历史。这些照片均由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员、摄影师张天柱拍摄,秦俑不同的面部神态、发型、冠饰、胡须、动作、靴履、身上的文字等诸多细节,通过照片得以在观众面前系统呈现。

秦人虽然尚黑

但军队服装颜色鲜艳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员、副院长田静介绍,《大秦赋》的热播引发了观众探究秦文化的极大兴趣,同时也带动观众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参观热情。这部历史剧服装、化妆和道具很精细,剧中秦国兵将的装束让人感到他们就是活的兵马俑。

史书记载,秦人尚黑,以黑色为贵,重大场合要穿黑色,但平时服装并非完全是黑色。从秦兵马俑可以还原当时军人着装的色彩。秦军服饰非常鲜艳,有朱红、粉绿、粉白、天蓝等各种颜色。根据《云梦睡虎地秦简》记载,秦军的服装不是国家统一发放,而是自己制备。秦军战士的服饰完全是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和身体状况等情况来制备。

“我们看秦兵马俑坑,放眼望去,好像大多数都是一样的。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每一件军服都有细微区别,独具特色,这也体现了秦兵马俑是完全写实的。我们可以看到,照片上有的兵俑头发上有红色发带,衣服边缘有红色装饰;有的兵俑头上还有发卡,领子上有淡淡的蓝色。这些颜色都是用自然界的矿物质原料制成的,色彩艳丽,搭配协调,反映了秦人的审美情趣。秦兵马俑刚发掘出土时,有一部分陶俑身上、脸上存留有颜色,只不过因早期发掘时缺乏得当的保护措施,所以今天看到的秦兵马俑大体都是铅灰色的。另一个兵俑的侧面照中明显看到陶俑表面涂有一层生漆,生漆之上涂有鲜艳的色彩,发髻上不仅有发带,还把发带尾端打成扇面花结,可见,在秦人严肃的军营里依旧有生活情趣。”田静说。

将军戴双卷尾鹖冠

中下级军吏戴单板或双板长冠

田静介绍说,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随意毁伤。所以,头发长了不能像现在的人一样随便理发。2200多年前的秦人,即便是男士,头发长了也是要梳扎起来的。《大秦赋》中的造型也让人们感受到了秦人发饰的讲究。兵马俑的发饰基本可以分成两种形式:一种是扁髻,一种是圆髻。扁髻是把头发梳成六股麻花辫,后边竖起来,再挽接起来朝上翻卷固定;圆髻是把头发扎起来,然后再盘结。秦人发髻偏左偏右都有,但偏右更多一些。

秦人的冠饰很讲究。秦兵马俑坑有三种不同身份的将士:高级军吏俑、中级军吏俑、普通武士俑。高级军吏俑俗称将军俑,是秦俑坑中级别最高的武官,目前在一号坑、二号坑共出土将军俑9尊。这些将军俑分为两类:一类是身着彩色鱼鳞甲、双手拄剑或挎剑的铠甲将军俑,铠甲将军俑前胸、后背及双肩共有八朵彩色花结;另一类是身穿交领右衽长襦、双手下垂且左手伸张右手半握拳的战袍将军俑,战袍将军俑着装朴素,但胸口有花结装饰。这些装饰衬托了等级身份。

将军俑的共同特点是头戴双卷尾鹖冠。鹖(hé),是一种勇猛善战的鸟,《说文解字》中“鹖者,勇雉也,其斗时,一死乃止。”古代将军为了表明自己奋不顾身英勇作战,就将鹖鸟羽毛插在发髻上,于是鹖冠就成为将军身份的标志。而秦俑坑出土的武士俑中,中下级军吏俑则一般头戴单板或双板长冠。

兵器军械

秦人的大杀器可能是铍

『璏式带剑法』救了秦王嬴政的命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馆员、历史学博士张卫星介绍,《大秦赋》展示的主要是秦统一六国的过程,展示的战争场面是很典型的战国晚期大规模的攻城之战,一些宏大战争场面中展示了很多重武器。《大秦赋》中展示了一些连弩或强弩,根据《墨子》记载,这种连弩或强弩一次可发射二十支左右的箭。不过当时的强弩,考古还没有发现过。

除了重武器和轻武器之分,还有远射武器和近战武器之分。秦兵马俑应该是典型的野战部队,他们配备了比较完备的武器系统,有进攻性武器,还有防御性武器。进攻性武器分为远射武器、长兵器、短兵器三大类,防御性武器主要是战士身穿的铠甲和手持的盾牌。

远射武器主要是弩。兵马俑坑里现在发现的大多是弩,没有发现《大秦赋》里表现的强弩和战车的组合,也没有发现弓。

矛戈戟铍长镰斤斧各有特点

长兵器就是装有木柄的武器,有很多种,比如矛、戈、戟等。戈应该主要是和车战相适应,但戈缺乏刺的功能,矛戈连体的戟可刺可钩可划,更适合战国晚期大规模的野战。兵马俑出土的戟总长有2.87米,是一种典型的长武器。但戟并不是秦人最长的长武器,最长的是铍。“兵马俑出土的一件长铍,从照片上看,主体部分比剑稍短,而其柄长达3.5米,铍的主要功能跟剑相似,但因为有长柄杀伤范围会更大。《大秦赋》展现的主要是矛戈对阵的场景,没有出现铍,这和实际情况可能是不相符的,其实长铍可能才是秦人制胜的大杀器。

除了戟、铍以外,文献记载的长武器还有长镰、斤斧等武器。

格斗性近战武器主要是剑

短兵器就是用手直接握持的兵器,格斗性的近战武器,在兵马俑坑中最典型的就是剑。“秦人所佩的剑,剑身一般为72厘米长,短的为64厘米,整把剑通长可达94厘米。秦始皇佩剑可能会更长,材质和装饰肯定更好。但目前在考古中还没有发现秦王剑。”张卫星说,“《大秦赋》中,嬴政加冠仪式时把剑插在腰间这个细节是有问题的。秦代的剑,剑鞘上有个结构叫剑璏(zhì),装在剑鞘中上部,腰带可穿到里面。正因为璏式带剑法,所以荆轲刺秦时,嬴政的剑由于紧张从侧边拔不出来,他把剑往身后挪就可以把剑抽出来,所以其下属在紧要关头提醒嬴政说‘王负剑’。”

战士们使用的防御性武器主要是甲盾。兵马俑坑有实物出土的盾大概70多厘米高,盾的背面有鼻,可用手持。盾一般为皮革或藤木制作,兵马俑出土的盾为皮胎漆盾。

秦国学习中原和三晋武器装备

张卫星介绍,实行变法的商鞅来自卫国,本是中原人士。商鞅变法之后,秦国更多地是学习了中原地区、三晋地区的长处,其中就有武器装备的长处。秦军形象跟中原地区的魏武卒等大致相似,而典型的魏武卒是这样的:“衣三属之甲”,穿三层或具有三部分结构的甲;“操十二石之弓”,弓的张力能达到十二石;带五十支箭,提一柄长戈或长戟,还要带上长剑,戴上头盔。但魏武卒只带50支箭,兵马俑坑出土的箭箙里面大概是100支,少的也有80只,这是秦军比魏武卒强大的一个表现。

“商鞅变法后有很多墨家人士进入秦国,很多技术性东西也到了秦国。而秦军的强大除了武器之外,更和军事组织、奖励政策有很大关系。”张卫星说。

乘车战车

《大秦赋》中的乘车战车都有问题

结合铜车马馆的两辆铜车马,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员党士学介绍了秦人的乘车和战车。

两辆铜车均为四马系驾,一辆有着伞一样的华盖,四周没有封闭;另一辆车的车盖更大,车厢四周封闭。前者为立车,即在车上是站着的;后者为安车,人在车上可坐可卧。这两辆车都是在秦始皇帝陵西侧出土的铜车马,是按真车真马二分之一大小制作的。“这辆立车装饰豪华,出土位置就在秦始皇陵西侧20米处,临近始皇陵地宫。这个位置特别重要,说明它不是普通人乘坐的车,而是皇帝的马车。”党士学介绍,“立车车厢内侧还配备有铜盾,盾高36公分,放大一倍后和兵马俑坑出土的皮胎漆盾大小是一样的。与立车相比,安车车厢前后加大加长,车盖更大,车盖形状随着车厢形状变化成椭圆形,而不是圆形;车盖也随车厢四围而变矮了。最重要的特点是,安车车厢四围有屏蔽结构。”

“在秦代以前,坐乘马车使用很少。史书明确记载,妇女用坐乘车,也就是安车,另外年龄70岁以上的老迈大臣用安车。除了这些人外,绝大多数人用的都是立乘车。但在《大秦赋》里,除了战车,普通人用的马车都是坐乘的安车。从这个细节角度来说,也是不对的。《大秦赋》里还有轺车,轺车是西汉中期以后才出现的,这也是细节考究不精到的地方。”

剧中加冠仪式不标准

错用春秋时代銮铃

有文献称“天子六驾”,为什么这两辆车都是四驾?党士学表示,目前史学界、考古学界多数人的看法认为,皇帝在重大礼仪场合才会乘坐由六马驾挽的车,在普通场合或者在出游、出巡过程中乘坐的马车都是驾四马的。

党士学说,《大秦赋》里也出现过六马系驾的马车,但根据历史记载来看,剧中关于秦王嬴政马车的豪华程度表现得不够,另外在细节上也是有出入的。比如剧中从咸阳去雍城举行加冕仪式的过程中,前后只有两三辆车跟随着。按史书记载“诸侯九乘”,在重大礼仪场合,诸侯的车队要用九乘车组成,剧中显然没达到这样的礼仪标准。

另外,剧中为了使秦王政的车看起来和其他车不同,在驾马的横轭上设置了銮铃,这是不对的。銮铃是春秋时期级别或礼仪的象征,在战国晚期嬴政所处的时代,銮铃已经不在马车上出现了。

金银马络头和骖马头上的纛

是皇帝乘舆车标志

皇帝的乘舆车和普通乘舆车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党士学表示,马车是否为皇帝坐的,主要从装饰上来看。金银马络头、右骖马头上的纛(dào,古代军队里的大旗)等是皇帝马车的标志。纛有在左和在右的区别。秦以右为上,所以嬴政的马车纛在右骖马头上。而刘邦是楚人,楚人尚左,所以刘邦的马车纛在左边。

皇帝马车的另一个标志是车舆装饰的豪华程度。比如秦陵一号铜车马的车舆是铜铸的,它的四周是屏蔽状态,不是裸露的柱栏式结构。但车厢表面可以看到有浮雕的马车柱栏结构,还有非常精美的纹饰。根据彩绘纹饰特点再结合考古出土的马车屏蔽迹象去判断,它的古代实物结构应是高等级马车厢体两面的衣蔽装饰。

战车车栏高度超过腰部、设计成装甲式样是错误的

除了乘用车,秦代的战车是什么样子的?

党士学说,《大秦赋》中的战车,好多都是仿铜车马一号车来做的。剧中战车的四周做成那种青铜质感的结构,而且做成四面都是装甲的感觉,又雕出和一号铜车一样的浮雕。

“我觉得《大秦赋》可能错误地理解了古代马车的结构,错误理解了秦陵铜车马。根据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古代马车的车厢三面都应是柱栏结构或是编軨结构。柱栏结构就是在车厢四周只立一周柱子,在柱子上面有横栏,有一个扶手。从车厢前面往后退1/3处,会立一个横跨车厢左右的门形扶手,叫车轼。秦陵一号铜车车厢屏蔽层其实是皇帝马车的织物装饰层,而不是古代马车真正的结构,所以装甲一样的车厢是完全错误的。另外,古代马车车栏高度在四十公分左右,五十公分就算高了,基本就是人站起来的膝盖部位。但《大秦赋》里车厢围栏的高度都到人腰部了。要知道,古代战车是要用长戈等兵器击杀地面步兵的。”

在《大秦赋》上还能看到战车轮轴朝外装着一个矛形的东西。党士学说:“这个东西考古出土过两件,是春秋时代的东西。春秋时期的战争以车战为主作战,车轮外装一个矛有很大的杀伤力。到了战国时期,马车已经退化为指挥车了,矛已经不出现在车上了。”

古代城墙都有壕沟

临车如何过了壕沟?

在《大秦赋》中,秦国攻击魏国的大梁城时,使用了临车和冲车。临车如高塔一般,靠近敌方城墙后,战士们直接可以从临车跳上城墙,而冲车前面有一个巨大的尖形金属头可以冲撞城门。

党士学介绍,临车在古代文献上出现得比较早,但直到三国曹魏时期对临车才有了比较清晰的描绘和比较明确的记载。但目前仍没办法根据文献还原早期临车的具体结构,所以实际上现代人并不知道先秦时期的临车是什么样子。至于临车如何越过城壕靠近城墙,党士学表示,目前还没有根据能够把这个问题解释清楚。“《大秦赋》上的情节是影视剧制作者根据文献记载和自己的想象做了一些演绎和推测。”

文献记录的冲车结构相当简单,没有剧中那么复杂。剧中出现了滑轮配重式抛石车和利用杠杆的人力抛石车,实际上在唐代以前,中国的抛石车都是人力抛石车,带滑轮配重的抛石车是在罗马战争出现的,中国和西方的抛石车结构并不完全相同。 华商报记者 马虎振 摄影 赵彬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