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豫剧常香玉的专场大祭桩(豫剧皇后陈素真)

陈素真,生于1918年农历3月20日,比常香玉大了5岁。她的父亲,是豫剧“红脸王”陈玉亭。

河南豫剧常香玉的专场大祭桩(豫剧皇后陈素真)(1)

和常香玉不同,她不是跟着父亲学戏,而是在8岁时拜老艺人孙建德为师,开始学艺生涯。她的天分和悟性很高,受到师傅的赞赏。经过几年的苦练,12岁就成为主角。她是豫剧历史上第一个女演员。

不料,在演《反长安》里的杨贵妃时,却演砸了。她上场的头一句唱词:“杨贵妃出宫来插花系凤”,由于太过紧张,唱得不太好,台下一片哄笑声。这让她更紧张,结果第二句唱得更糟糕,引来了更多的哄笑。第三句还没唱完,观众就开始叫倒好了。在乱哄哄的倒好声中,12岁的陈素真羞愤交加,坐在舞台上泪流满面。

在开封呆不下去了,只好随父亲到杞县去搭班演出。没想到,命运好像给她开了一个大玩笑,在杞县,她却一炮而红。4年后,再次回到省会开封。这次,还是演杨贵妃。一开唱,就赢得了满堂彩,一雪4年前被喝倒彩的耻辱。

河南豫剧常香玉的专场大祭桩(豫剧皇后陈素真)(2)

陈素真没有别的爱好,只爱钻研戏剧艺术,她说:我的生命在舞台上。而且,在唱腔艺术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改革。

同时,她的演艺事业也遇到了贵人。因为豫声剧院年轻的老板樊郁,是豫剧革新的开路先锋,也是一个剧作家,为陈素真编写了许多新剧本。像《凌云志》、《义烈风》、《三拂袖》和《涤耻血》等等,让人耳目一新。同时,他把不能遮风挡雨的旧戏棚,变成了崭新的剧院,为演员设置单独的化妆间,这是前所未有的。针对戏剧界的陈规陋习,对前场后场的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还教演职人员礼仪文化。

河南豫剧常香玉的专场大祭桩(豫剧皇后陈素真)(3)

艺术的生命在于突破创新。因为题材新颖,使得观众的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原来的市民、小贩为主,增加了知名人士、妇女和学生。从此,土得掉渣的豫剧,经过这番脱胎换骨的革新,终于登上了大雅之堂。

为了提高表演艺术,1937年4、5月间,樊郁还让陈素真到北平,跟京剧名师范福喜、赵绮霞学习身段表演和武打功夫,使她的表演水平进一步提高。

七七事变后,在年底她回到开封的时候,15岁的常香玉崭露头角,成为名噪一时的红角。

当时,两人各有粉丝团。追捧陈素真的粉丝叫做“捧狗团”,因为陈的小名叫狗妞;追捧常香玉的一派,叫“文香社”。为了争取观众,两人的对台戏,就这样唱起来了。

据陈素真回忆,当时她和常香玉、司凤英,被开封的观众称为“三鼎甲”,封陈为状元。

开封是当时的省会,是热闹非凡的大都市。演员们要想在戏剧界站稳脚跟,必须在开封打开局面,要不然,很难生存。因此,开封就成为了当时演员的生死之地。

陈素真回到开封后,演的第一场戏是《涤耻血》。这出戏,写的是南宋初年,山东降将刘豫认贼作父,准备将女儿刘芳献给金兀术。刘芳不愿以身事敌,和婢女一起逃出家庭后,拉起抗金队伍,英勇杀敌,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陈饰演刘芳,她在北平学的武功,在这部戏里也派上了用场。

河南豫剧常香玉的专场大祭桩(豫剧皇后陈素真)(4)

因为当时正是全民抗战时期,这出戏大大激发了观众的爱国主义热情。所以,本剧一经演出,就大受欢迎。

常香玉了解到,陈素真之所以名动开封,是因为她后面有樊郁为她创作剧本。而自己演的大都是传统戏,这样,在和陈素真的对台戏上,她就处于下风。

常香玉当时只有15岁,虽然年纪轻轻,可她一点儿也不服输。她请父亲张福仙四处打听,也想请人为自己写剧本。费了一番周折后,请到了河南大学教授、京剧票友王震南,为她写了新《西厢记》。经过精心排练,上演后,终于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在和陈素真的对台戏中,这才算扳回了一局。

河南豫剧常香玉的专场大祭桩(豫剧皇后陈素真)(5)

在这几个月的对台戏中,客观的说,陈素真和常香玉互有胜负,陈素真略占上风。

常香玉要等到1950年,表演陈宪章新编的《花木兰》时,才真正大放异彩。到这时候,她的风头真正盖过了陈素真、马金凤和闫立品等豫剧大家,奠定了自己豫剧之王的地位。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参考资料:《人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