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外长拍桌子是第几集(看到菜肴与国宾一样)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颐和园内。

外交部长陈毅,正在同来访的外宾亲切的交谈——解说着颐和园内的建筑。

“时间也不早了,大家不妨移步就餐区,我们为大家准备了丰盛的菜肴。”

参观活动进行到末尾,陈毅笑吟吟地开口,将外宾们请到了用餐区。

可就在看到餐桌上摆出来的菜品时,陈毅笑容一滞,微不可见地皱了皱眉。

宴会结束后,他立即吩咐身边警卫叫来工作人员,责怪对方说:“你们这样做,叫我怎么对得起毛主席?”

陈毅外长拍桌子是第几集(看到菜肴与国宾一样)(1)

一向随和的陈毅突然发怒,让工作人员被吓了一跳。

多年以后,再回忆起此事,工作人员无不感慨:陈老总如此气愤,还是因为太过了解毛主席啊...

政治界的风雨至交

“相见恨晚,相慰平生,希遇事相商。”

1928年5月6日,在得知陈毅在黄坳一举打退了江西军阀杨如轩的进攻后,毛泽东特意写去信一封,并在信中三用“相”字,对陈毅的信赖程度不言而喻。

而这时,两人仅仅有过一面之交。

一年前,贺龙、叶挺率领的主力部队遭到敌人痛击,陈毅所在的南昌起义部队,决定只留十五团待在原地坚持战斗,剩余兵力则撤出在三河坝的作战圈,全力南下支援。

但由于支援途中被敌人的后续部队南北夹击,陈毅部队失去了与党中央的联系,军心动荡不安。

为了能最大程度保留革命火种,避免军队内弥漫的不安气息影响官兵作战状态,陈毅挺身而出,提出“隐蔽北上,穿山西行,直奔湖南”的作战目标,开始千里转战赣南。

在当时的严峻情况下,做这样的决定,无异于将队伍置于九死一生之境。

“只有经过失败考验的英雄才是真正的英雄。我们要做失败时的英雄。”

陈毅外长拍桌子是第几集(看到菜肴与国宾一样)(2)

与队伍里悲观厌战的战士不同,出身文人世家的陈毅,拥有对革命斗争一往无前的坚定决心。

1927年10月下旬,经过多方不懈努力,陈毅所在部队终于重新与中共赣南特委取得了联系,这让他们松了一口气。

几番交流后,陈毅得知,毛泽东已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将起义部队拉上了井冈山。

这一消息,让陈毅大为振奋。

与朱德商议过后,二人决定,对起义部队进行大规模整改,将一批党团员分到各连队,新建“连领导员”职位,并将队伍改名为“工农革命第一师”。此举大大提升了组织的革命纯度。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那里如果不是朱德同志的领导和陈毅同志的协助,这支部队肯定是要垮掉的。”

回忆起这段历史,粟裕就曾在回忆录中大大称赞过二人当时的这一决定。

终于,1928年初,在毛泽覃的引荐下,陈毅所在部队到达龙岗书院,与毛泽东率领的大部队成功汇合。

在等待陈毅的过程中,毛泽东已从毛泽覃的口中对前者有了一个不错的印象。

陈毅外长拍桌子是第几集(看到菜肴与国宾一样)(3)

从出身来看,在决定投身军旅生涯之初,担任党代表一职的陈毅,与毛泽东有着不少的相似之处;

从革命思路来看,陷于困境中时,选择通过改造部队来提高胜率,则又是两人不约而同的默契选择。

基于这两点,想要在井冈山长期将组织发展下去的毛泽东,必然会对如知己一般的陈毅产生好感。

另一方面,从南昌起义中摸爬滚打出来的陈毅,同样对毛泽东所表现出的雄才伟略有所听闻。

而接下来发生的“湘南失败”,更是让陈毅对毛泽东的敬仰之心更加热烈。

井冈山会师之后,由于杜修经的判断错误,使得已经重新整合在一起的陈、毛部队内部出现了严重的厌战情绪。

陈毅曾领导的二十八团战士由于无法忍受井冈山的艰苦生活,再加上强烈的恋乡情绪,有许多人便产生了坚决要回到湘南地区的思想。

就连毛泽东曾领导的第三十一团,同样存在受其影响的情况。

如果不及时处理掉组织内的厌战情绪,后果将不堪设想。

陈毅外长拍桌子是第几集(看到菜肴与国宾一样)(4)

面对这一严肃现状,毛泽东迅速反应,拉动一切关系,试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但由于通信不便,担心二十八团孤身回湘遇袭的陈毅,被迫在没有得到批准的情况下,下令二十九团协同前者回湘。

“润之若在,必能阻止部队南行,无论胜败,都会回来的。带部队出去,必定把部队带回来。”

临行之际,觉得此举有可能会分裂红军的陈毅,还是在最后关头给毛泽东修书一封,将当下的局势详细描述了一番。

很快,在回湘部队行进一天后,毛泽东便有了回信,要求陈毅立即停止回湘计划,尽早返回井冈山。

接到回信之后,陈毅便立即让部队停止行进,就地开始紧急会议,研究下一步的作战计划。

经过商讨,陈毅发现,他们所在的位置虽与井冈山相隔不远,但回井路线被大山阻隔,跨越难度较大。

考虑到人力上的损耗,在杜修经的提议下,他们还是选择继续向湘南行进,试图急打郴州以解边区之围。

“他们枪上挑着在郴州发到的洋财,奔向死亡和溃散之路。”

但让他们始料未及的是,看似最优解的“急打郴州”,不仅没能挽回他们出走井冈山的错误,反而又将队伍推向了溃烂涣散甚至几近灭亡的绝境上。

7月24日清晨,在陈毅部队的突袭之下,郴州被攻克。

与料想中的一鼓作气南下湘南不同,在打退驻扎在此地的国民党后,陈毅率领的二十九团完全失去控制,开始闯入前者仓库中大加掠夺物资。

陈毅外长拍桌子是第几集(看到菜肴与国宾一样)(5)

当晚,国民党军队便再度发起进攻,将沉浸在回乡发财美梦中的二十九团打了个措手不及,近乎全团覆灭。

无奈之下,陈毅与朱德只得拼死带领余部杀出重围,退到资兴旧县的布田村休整。

在休整期间,陈毅得知,由于他们的错误转移,井冈山无主力部队的实情被敌人摸透,永新、莲花、宁冈三大重地在猛攻下已经失守。

如果不是敌方此时发生内讧,共产党便再无拿回革命主导权的机会。

幸运的是,毛泽东一直都在积极搭救这支“掉队”的部队。

8月22日,不顾抱病之身,毛泽东亲率部队,在永新苦斗一月后前来南下迎接陈毅一行。

“为了你们这支队伍,我必须亲自来不可。”

在交谈中,毛泽东表示,井冈山不能没有像二十八团这样的精锐部队,自己之所以亲自前来,就是想打消士兵顾虑,将队伍重新团结起来。

毛泽东的恳切发言,让本就羞愧不已的陈毅愈发感动。

其后的反思会上,毛泽东又再度挺身而出,直言“湘南失败”并非陈毅所致,省委代表杜修经才应该负主要责任。

也正是因此,陈毅对毛泽东的感情更加深厚真挚,从此成为毛泽东手下的一员得力干将。

陈毅外长拍桌子是第几集(看到菜肴与国宾一样)(6)

而二人的相互信任,也让彼此的革命友情在风雨飘摇之中更加坚固。

彼此相知的坦诚信任

风风雨雨走过几十载,毛泽东与陈毅这对老朋友,并不是没有遇到过“危机事件”。

随着革命事业的不断推进,凭着努力一步步打入中央决策层的毛泽东,也曾有过因政见不同而被战友“弹劾”的情况。

1943年,新四军内部发起整风审干行动,声称要对当年执行过错误路线的干部进行批判。

陈毅,就成了首当其冲被“批判”的对象。

公开主持整风会议的饶漱石在会上表示,1929年陈毅主持中共七大时,就曾两次被推选为红四军前委书记,挤掉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虽然在事实上,被迫当选为红四军前委书记的陈毅,在代理毛泽东职务后顿感不安,马上给毛泽东去信表达自己对他的敬意与钦佩。

甚至,在随后举行的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后,陈毅还专程前往上海,向中央再次重申“领导层不宜轻易变动”的主张。

但在向来与陈毅不合的饶漱石看来,陈毅的如此行径,仍是对毛泽东极度蔑视的表现。

陈毅外长拍桌子是第几集(看到菜肴与国宾一样)(7)

整风会议结束后,饶漱石还亲自给毛泽东和刘少奇发出一封长达4000字的电报,并在其中列举了陈毅包括“破坏党的团结”“一贯反对毛泽东同志”等在内的十大错误。

随着事态的不断演化,组织内部对陈毅的排斥心理越发浓重,直接免去了他的军长职务,命令陈毅回到延安观察。

“知我二三子,情深更何言。去去莫复道,松柏耐岁寒。”

接到命令后,满腹委屈的陈毅,只得带着对未来的忐忑,与失去挚友的无措仓皇启程。

但让他意外的是,身为事件当事人之一的毛泽东,并没有受到错误舆论的影响。

当组织内部的一些人骤然掀起对陈毅的错误批判时,毛泽东挺身而出,先是安抚了激愤不已的饶漱石,而后又对赶来延安的陈毅表达了自己的信任与支持。

为了平息组织内的偏激情绪,毛泽东还力排众议,坚决让陈毅留在延安,陪同自己战斗,用行动化解了陈毅在党内的身份危机。

经此一事,陈毅与毛泽东的交情更笃,更加了解彼此。

建国之初,经济萧条百废俱兴。

为了能尽可能恢复生产力,毛泽东曾下令,节衣缩食,全国力克时艰,度过这段困难时期。

身为领导人,在自己的吃穿用度方面,毛泽东也是极力节俭,杜绝铺张浪费。

陈毅外长拍桌子是第几集(看到菜肴与国宾一样)(8)

外宾来华访问时,负责接待工作的陈毅,就曾发现工作人员在双方餐食上搞起了“非特殊化”:中方代表与国外来宾吃的是统一规格的餐点。

虽然保住了中方代表的面子,但这个行为,无疑大大违反了毛泽东的节俭条例。

会餐结束后,陈毅便就这个问题怒斥工作人员,直言自己无法对得起主席。

于是,便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站在两国外交的角度,准备同规格餐食的举动本来无可厚非,之所以陈毅当众发怒,还是因为他心中明白,毛泽东惜民爱民,肯定不会因为一己之力而站在人民群众的对面。

他的怒火,与其说是为自己而发,不如说是因为了解毛泽东之所想,情急而怒。

诗坛上的默契挚友

在外交界,除敏捷儒雅的周恩来外,陈毅也是中国代表团的一抹亮色。

抗战胜利后,由于周恩来分身乏术,无法陪同毛泽东应对所有外交场合,陈毅便成了伟人属意的第一人选。

面对毛泽东的亲睐,陈毅的第一反应却并不是激动。

“...说话很有破坏性,有时候好感情用事,感情一上来说话就冲口而出,不管轻重的。

组织任命下来后,陈毅表示,自己性子直率,非常容易将外交事业搞砸。

但在毛泽东看来,陈毅的这种性格,虽考量不周但却有莽劲儿在,有放有收,适合外交。

“人太稳了不好,野一点好。”

国家事无小事。之所以毛泽东敢如此大胆,将重要的外交事业交给“不够稳重”的陈毅,是因为他早已在诗词作品中摸透了陈毅的品性。

陈毅外长拍桌子是第几集(看到菜肴与国宾一样)(9)

在还未加入抗战队伍前,陈毅心目中的理想生活,其实是成为文学家,依靠自己的文才谋生。

与青年时代热爱诗词文化的毛泽东相同,在父亲耳濡目染下成长起来的陈毅,自小在艺术方面就有极高的天赋。

“我的兴趣不在军事,更不在战争,我的兴趣在艺术,我愿做记者,我喜欢写小说。”

早在1946年出任第三野战司令员时,陈毅就曾当众表示过自己在艺术上的极高兴趣。

五岁入私塾读书、六岁半读完《四书》、熟读三遍即可背诵全文,甚至给自己起名为“陈允明”的他,要比青年时代才真正进入诗词海洋的毛泽东起步更早,理解更为透彻。

动辄波荡的战乱年代,能在革命队伍中遇到在文学方面极具天赋的同伴尤为不易。

对诗词文化的相同热爱,让毛泽东与陈毅很快成为无话不谈的至交好友。

特别是在革命胜利后,两人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不仅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创作,还因相互修订作品而留下来很多“诗话”。

出于工作的需要,在党内,毛泽东一贯奉行“公务论”,但却唯独与陈毅有着公务之外的“诗交”。

陈毅外长拍桌子是第几集(看到菜肴与国宾一样)(10)

1964年,陈毅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出访时,就曾创作过一组《六国之行》,一抒胸臆。

诗作写成之后,毛泽东对其评价很高。

甚至,因为被陈毅倾注在诗作中的浓情所感染,毛泽东还大手一挥,欣然应陈毅的点评之邀,对《六国之行》的第一首《西行》做出改动。

得遇知己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正,陈毅自然十分高兴。

虽然在职务上,陈毅与毛泽东是言出法随的上下级,但在诗词交流上,两个人却是完全平等的诗友。

那首中外闻名的《沁园春·雪》写就之后,陈毅就曾不吝笔墨地盛赞毛泽东,直言这首词是“一座雄伟的高峰”。

也正是因此,毛泽东与陈毅你作我和的诗词默契,也一度在革命组织内传为佳话。

“上马杀敌,下马写诗,将军原本是诗人。 ”

如同当代著名文学家臧克家对陈毅的评价,既勇猛又有情致的性子,成为了陈毅诗作自带“侠风”的先决条件。

在这一点上,诗风奔放豪迈的陈毅,无疑正中喜爱大气磅礴作品的毛泽东下怀。

但更为让人眼前一亮的是,由于年少时的投笔从戎经历,有过统战经验的陈毅,并不是一个只顾大开大合宣泄个人情绪的“慕文武将”。

早年时期,在紧张参与前线杀敌工作同时,陈毅对如何团结党外盟友,有着独有的一套心得。

陈毅外长拍桌子是第几集(看到菜肴与国宾一样)(11)

通过将文学作品中的作战思路与实际工作相结合,陈毅创造性的摸索出了“海纳百川、团结至上”的应对方案,出色完成了党的统战方针。

由此可见,这样的战绩成果下,曾被毛泽东盛赞为“天才的统一战线的执行者”的陈毅,能在建国后被委以外交重任,属实并非毛泽东的“私心偏爱”。

恰恰相反,文逢知己、知人善任,正是这样的因缘际会,才让毛泽东与陈毅那不掺杂质的革命友情进一步走向升华。

主席亲自吊唁的开国元帅

1970年7月,陈毅的身体开始鸣响警钟。

由于自感腹部疼痛,且伴有腹泻,在服用止痛药无果后,陈毅的夫人不得不向周恩来求援,希望得到对方的帮助。

1971年1月,在周恩来的调和下,腹部再发剧烈疼痛的陈毅,来到北京入院治疗。

这一次治疗,宣告着陈毅的生命开始进入倒计时。

经过诊断,医生发现,陈毅的病情,并非是由于急性阑尾炎所导致的腹痛频繁,而是已出现局部转移的结肠癌。

当即,陈毅便被转运到了北京日坛肿瘤医院,由院长吴桓兴负责诊治。

4月中旬,在医护人员的全力救治下,陈毅的身体逐渐有了好转,已经能在院子里散步,这让大家紧绷的神经暂时放松了一些。

然而,好景不长,短短几个月过后,异变又再次袭来。

陈毅外长拍桌子是第几集(看到菜肴与国宾一样)(12)

1971年9月,在连续几天参加老干部座谈会后,正在演讲中的陈毅鼻部突然大出血,被紧急送往医院治疗。

11月6日,一直缠绵病榻的陈毅,病情出现急剧恶化,神志不清,且无法自主进食。

为了能最大程度保证陈毅的生活质量,经周恩来批准,医院为陈毅进行了一场手术,恢复了他的进食功能。

对于已是强弩之末的陈毅而言,这场手术虽然非常成功,但却见效甚微。

一段时间过后,陈毅便重新陷入了昏迷状态,再也无法进食。

而另一边,毛泽东的身体情况也不容乐观。

身体疾病加上精神刺激,11月下旬,好不容易脱离生命危险的毛泽东,重病久久未愈。

但在听闻陈毅病重消息后,毛泽东还是托人前往医院看望,代自己传达慰问之心。

1972年1月2日,陈毅从昏迷中醒来,神志也逐渐清明,在听到李先念前来探望时,甚至还拼劲全力,向对方表示感谢。

陈毅外长拍桌子是第几集(看到菜肴与国宾一样)(13)

1月6日,陈毅再次恢复自主呼吸,生命细如游丝,被医生宣布进入回光返照阶段。

深夜11时55分,在听叶剑英念完毛泽东代其传达的消息后,陈毅的呼吸和心跳永远的停止了。

他的逝世,让身旁并肩几十年的战友万分悲痛。

双目近乎失明的刘伯承,在被人搀扶到医院后,趴伏在陈毅遗体上痛哭不止,悲痛之心让在场人员无不动容。

而另一边,在病床上听闻陈毅逝世的毛泽东,心情同样沉重。

在工作人员递上来的悼词上,毛泽东最后一次替这位知己挚友完成了批改:圈掉“有功有过”四字,由叶剑英致600字悼词。

1972年1月10日,陈毅的追悼会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按照规定,陈毅的追悼会按军队元老级别安排,作为国家主席,毛泽东无需参加。

但这一天,还需卧床休息的毛泽东,精神状态明显出现波动。

来回在病房内踱步后,内心焦躁的毛泽东吩咐工作人员调车,要去参加陈毅的追悼会。

一开始,工作人员还曾试图劝阻过毛泽东:他的身体条件实在不适合外出露面。

但在毛泽东的坚持下,工作人员只得含泪同意。

彼时天气寒冷,身穿薄毛裤的毛泽东不待工作人员送来大衣便匆匆坐进车里,足见他内心的焦急。

下午三点十分,毛泽东来到八宝山,与陈毅妻子张茜见面。

陈毅外长拍桌子是第几集(看到菜肴与国宾一样)(14)

还没等开口,两个怀有相同悲痛的人,便不约而同恸哭出声。

“我也来悼念陈毅同志嘛!陈毅同志是一个好人,是一个好同志。”

在交谈中,毛泽东肯定了陈毅为中国革命、世界革命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让张茜百感交集。

紧接着,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毛泽东缓缓进入大厅,继续参加陈毅的追悼会。

在周恩来泣不成声的主持下,毛泽东面容沉重,双泪长流,久久凝视着陈毅遗像,不发一句。

追悼会结束后,毛泽东迈着沉重的步伐,在人们的搀扶下来到自己的汽车跟前。

上车时,他努力的抬起无力的右腿,几次发力仍没蹬上汽车,悲痛之状让周围的人们红了眼眶。

陈毅的去世,显然带给这位伟人无法消解的巨大打击。

从悼念会回到病床上后,毛泽东本就衰败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精神状态也逐日下滑,渐渐也进入了昏迷状态。

四年后,毛泽东也在重病中迎来了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

结语

在毛泽东波澜壮阔的革命人生中,知己者众,但如同陈毅一般合乎脾性的挚友却很罕见。

从井冈山初遇到追悼会一别,几十年的相知相携,早已让友情之花在二人心中常开。

他们的默契对话,或许会随肉身的腐朽而告一段落,但他们留下的心灵震撼,却让后世无法忘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