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上朝手举的板子叫什么(手中持的白板子是何物)
在古代,大臣们朝见皇帝,都会手持一块白色的板子。在影视剧中也会经常出现,然而影视剧中却没关于这块白板子的使用场景。那么在历史上,大臣们的白板子是干嘛用的呢?
这块白板子名叫“笏”(hu,第四声),最早出现在春秋时代之前,史学家们认为笏在商朝时期就已经开始使用了。
笏的作用就是用于记录天子下达的旨意,也可用于记录自己的章疏内容,起到备忘作用,可以说是最早的随身小笔记了。《释名》∶"笏,忽也,备忽忘也。"
《礼记》中记载“笏长2尺6寸,中宽3寸”,笏是中国古代官员使用时间最长的办公用品了,在纸张尚未发明的时代,笏板成为最终的记录工具,在《礼记·玉藻》就有记载:“凡有指画于君前,用笏;造受命于君前,则书于笏。”
除了在朝堂之上使用,私下也是可以使用的,称为“牍”。
在纸张发明之后,笏逐渐成为一个礼节性的用品。而笏的材料,也有了更多的发展。有竹木、玉石、象牙,不同的级别大臣使用不同规格的材质笏。
大唐武德四年以后,五品官以上执象牙笏,六品以下官员执竹木做的笏。大明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执象牙笏,五品以下不执笏;
那么小小一片笏,如果启奏的文字众多,或者皇帝旨意太多,一片笏写不下怎么办?
按照惯例,一个人只能带一个笏,但是如果公务比较多的大臣,是允许携带很多笏的,于是笏囊应运而生,就是用来放置更多笏的背包。
唐朝的张九龄就是代表,张九龄任相之时,因为年纪大,身体跟不上,加上记忆力减退,遂使用笏囊。《旧唐书·张九龄传》记载:“故事:皆搢笏于带,而后乘马, 九龄体羸,常使人持之,因设笏囊。"
不想张九龄的行为之后成为了时尚,众大臣纷纷效仿,因为带着一个笏囊,看起来公务繁忙,尽心尽力。而帮助大臣背笏囊的随从,就像秘书一般。
笏板不只是出现在朝堂之上,道教神话里,笏板也是一种法器。道门之人,在向天尊奏告,朝拜时均是两手恭执朝笏于胸前,以表尊敬。道馆内道士们科仪斋蘸时,也是使用笏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