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西历史文化研究(泸西地名文化概说)

地名是人们对具有特定方位、地域范围的地理实体赋予的专有名称,是用来区分地理实体的一种标志性名称。每个人在每天的生活中都离不开地名;地名就像阳光和空气,它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地名中蕴含了语言、地理、历史、文化、民族等学科知识。地名是地方文化的重要标志,每个地方气候地理、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历史过程各不相同,从而形成不同的“地名文化”。因此,每一个地名都珍藏着独特的社会信息,记载着深层的历史风云,体现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泸西地名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泸西的许多地名,绝对不是凭空臆造的产物,而是一个个生动活泼并且内蕴丰富的文化载体。可以说,每一处地名的诞生都折射出泸西历史的光芒,每一处地名的沿革都演绎出泸西文化的绚丽。泸西地名从县名到乡(镇)、村、街道、桥梁、山川名称,都有其历史和文化渊源。有的地名历千年不变,有的地名则多次更换,每个地名的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甚至还有大量的雅称、简称、别称等。那么,地名是如何命名的?有学者将地名命名规律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包括物产、气候、土壤等,人文景观包括历史、民族、姓氏、传说等。泸西的地名文化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泸西历史文化研究(泸西地名文化概说)(1)

泸西老街|县摄协提供

一、地名的命名与与各历史时期管控或者朝代更替有关

比如,“泸西”之名是随朝代更替多次变化后才有今天这个名称。

第一个名称——漏江县(西汉至唐初)

泸西在西汉王朝建立95年后(公元前111年)被纳入郡县管理,这就是在泸西最早设置的县——漏江县。为什么叫漏江?方国瑜先生说:“所谓漏江,盖石穴中漏水也。《道光·云南通志》曰:泸川源出广西州北三十里,南流至阿庐后洞,伏流穿洞,由前洞南出为泸源,东南流汇东河,为矣邦池,由尾闾泄入。伏流,南入盘江。郦道元引左思《蜀都赋》“漏江洑流溃其阿”以释此水,则阿庐为古地名乎?”泸西的河流没有一条在境内是完整从地面上流通的。显然,漏江之名是以地理特征来命名的。《中国文化地名学》则认为“漏江”是古代部族名称,“漏”“庐”“泸”“鲁”“卢”“鹿”等字都曾用于泸西历史上部族名称的记录,发音在古代是相通的,只不过是汉语同音异记而已。

第二个名称————陇堤县(唐朝初)

《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陇堤】唐之陇堤即今之泸西、师宗地。元代置广西路,领师宗、弥勒二州,即与古之漏江为一路也。

《元史·地理志》载:“师宗据匿弄甸”。“师宗”部当时居住地名称“匿弄甸”,唐朝政府用汉字来表述就记为“陇堤”,因为“弄甸”与“陇堤”发音相近。之后,直到元代前,基本是被部族名称取代。出现过大大小小的部落,有代表性的有阿庐部、白勺部(今城子一带)、吉输部(今吉双)、褎(xiù)恶部等。

第三个名称——自杞国(宋大理国时期)

自杞国伴随宋朝始终,是彝族建立的地方民族政权,绍兴三年(1133年)自杞国名首次出现算起,到宝祐六年(1259年),自杞国共存在了126年。自杞国都城在今泸西县,《元混一方舆胜览》记载,“城名必罗笼”。

第四个名称——广西(元至清末)

至元十二年(1275)设广西路。《云南地名探源》说:“云南元时所设广西路(师宗、泸西、弥勒)广南西路宣抚司与宋时所置的广南西路有关;因师宗、泸西、弥勒等地在广南西路之西,故元朝命名该地为广西路。” 广西之名,是以地理方位来定的。明清沿用“广西”之名,设广西府(1382年)。辖师宗、弥勒、维摩三州。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改广西府为广西直隶州。民国2年(1913)4月,改广西直隶州为广西县。

第五个名称——泸西(1917年至今)

民国6年(1917),因与广西省重名,改广西县为泸西县。“泸西”之名早在清代就已经出现,从目前发现的碑文记载最早见于乾隆时期,专指广西府城及其周围一带。其来源有二:一是县城的西边阿庐山有泸源、泸溪河(泸川河),故泸西。二是广西路(府、州)时期简称“泸”。“泸”是“漏”“庐”“卢”等名称的演化。

泸西各乡镇的名称也有其历史来源

如永宁,其来源是明朝成化时期(1481年前后),实行改土归流,废除城子村昂土司后,昂贵造反,招来了官军的镇压。平定后,官军驻扎沙人寨,将沙人寨改名为“永宁”,永远安宁之意。旧城之名,与明代万历时期设置督捕抚城,后被战争毁灭,留下“旧城”之名。三塘、午街之名则与明清时期军事信息机构设置有关。金马则因神话传说得名。白水与地理水文状态有关。中枢、向阳则与地理位置有关。

泸西历史文化研究(泸西地名文化概说)(2)

泸西阿庐古洞|县摄协提供

二、与军事设施有关的地名

卫所制度是明王朝开发边疆、巩固国防的重要举措。按明制,一般60里设一驿(站),10里或20里设一递铺。驿、站、铺都属军事系统,然而各有分工,传官文书为驿,运粮饷为站,递军报为铺。午街铺最为典型,“铺”,以民户或者调来军士“俱环铺居住耕种,子孙世役”,形成村镇。泸西有很多交通要道的地名,是以哨、堡、塘为名的。明清两代,在交通沿线和偏远山区广泛设置汛、塘、哨、堡,分兵在汛、塘、哨、堡驻守,士兵大多是从中原一带迁来的汉族,也有在当地招募的少数民族百姓,驻防士兵带领家属在驻地开荒种地,兴修水利,开辟道路,定居下来,形成村落。

以“哨”为名的:烟光哨、山林哨、圭罗哨、麻子哨、阿鲁哨、平山哨、永安哨(今城子)等等。还有很多村过去称哨,慢慢“哨”字被省去,如方摆、鸡足(今俱久)、足马、阿矣、嚼册、老鸭召(今松鹤)、柴村等村名,历史上都称“哨”。

以“塘”为名的:二塘、三塘、塘房。有的后来“塘”字消失,如沙马、得冲、歹鲁等。

以“堡”为名的:大兴堡、孔照堡、黑苗堡等。

而以“汛”为名的,如今已基本消失,如阿盈里汛、毕块汛等,随着历史进程,“汛”不再用了。几百年过去,许多地名原意已鲜为人知。

与军事有关的地名还有“营”。一般来说,驻兵的地方称营,如县城新华和胜利都有叫“小营”的地名,因为驻兵不多,故称小营。营埂路、西营村等地名都与明清时期驻兵有关。

泸西历史文化研究(泸西地名文化概说)(3)

五峰水月之五峰山水|县摄协提供

三、以姓氏命名的地名

泸西以姓氏为地名的村落,其祖先大部分是明清时期由内地迁入的汉族。我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宗族社会,重视血缘关系,习惯于聚族而居。于是,地名就以聚居地主要姓氏来命名。一般都是同姓氏的人居住在同一个村落,尽管后来人口流动,许多村寨已经是多种姓氏居住,但仍然保留了最早的姓氏名称。如永宁的张家寨、王家寨、徐家寨、李家寨、黄家寨、马家寨、杨家寨,旧城的饶家寨、赵家寨。中枢的李家村、皮家寨、王家村,三塘的马家寨,县城的皮家巷、谭家巷,王皮巷、杨家巷等。这些地名,都蕴含了氏族文化信息,让人一看就清楚这里以哪个姓氏为主。同时,这些地名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某个姓氏的脉络渊源。如果翻开这些姓氏的族谱,我们更不难看出这个姓氏的历史迁徙走向。

泸西历史文化研究(泸西地名文化概说)(4)

钟秀清风之春风阁|县摄协提供

四、因重大事件、神话传说、建筑物、商贸而得名

县城的钱局街,因清代乾隆时期“代京铸币”而留下街名。江西街(今建设街)为明清时期较多江西籍官员陆续到广西府任职,带来了一批江西生意人,他们连续几代居住在这条街上生产经营,逐步形成以江西为街名。今尚存的《中元碑记》记载了这一过程。今建设街及附近居住的许多居民,其祖籍为江西,均与此有关。骑鹤街、望仙桥、骑鹤山等地名则因明代唐神仙的传说得名。还有很多地名因历史上某个建筑物得名,如牌坊街、二门街、三门街、官井街等;特别是寺庙的影响力更大,如寺门前、地藏寺街、肖公庙街、火神庙街、玉皇阁街、魁星阁街、文昌街等。在县城因商贸得名的街道也不少,如竹器巷、卖锅巷、米市街、卖鸡街等。

泸西历史文化研究(泸西地名文化概说)(5)

泸西东华积雪之东华寺|县摄协提供

五、因时代政治需要而更改地名

一些地名由执政者按自己的政治理想或道德规范冠名。泸西在民国时期街道、村名更改很多,如,孝贤街、福星街、环浦街、同心街、德胜街等。把柴村改为惠泽村,毕块改为百快村,小石桥改为桃笑,寺门前改为福照村,矣糯得改为隆德,瓦窑改为问竹村,资舍改为慈善村,阿茨龙改为爱慈村等等,特别是把许多彝语地名改为汉语。这些地名固然有文化含义,却是一些没有特点的空洞概念,似乎用在什么地方都可以,并容易重复。历史并不买账,随着政权的更替和社会的变迁,这些地名多已被人遗忘。特别是彝语地名改为汉语地名,大部分老百姓并没有接受,后来大部分恢复原名。有的地名,即使官方用汉语固定下来,但当地民间仍然习惯称呼最初的地名。

1951年,根据中央人民政府关于更改地名的指示,泸西县城主要街道分别更名为建设街、青年路、少年路、卫生路、自由街、富强街等,城区三个村改为新华、民主、胜利。这些更改后的地名,平白上口,含义简洁,直接标示着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崭新的政治面貌与明确的文化走向。

然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在“文革”期间,随意张贴政治标签,毫无章法更改地名。如,中枢改红星,三塘改向东,永宁改永红,金马改红旗,白水改卫东,午街铺改红卫。许多行政村也被更改成政治口号式地名。这些地名的更改,从严格意义上说,基本没有什么文化含量,只不过是将一些带着明显政治色彩与时代的政治口号,强行塞进地名的行囊中。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后这些地名基本被清除,大部分恢复原名。也有的没有更改,如白水的“阿路彩”村,到现在仍然称“卫民”。

泸西历史文化研究(泸西地名文化概说)(6)

泸西龟灵山之东寺晓钟|县摄协提供

六、少数民族语音译得名,泸西彝语地名占多数

泸西是一个典型的高原山区、丘陵县,山区和丘陵占83%。历史上,彝、壮、苗、傣等少数民族迁来较早,在汉族迁入之前,彝族是泸西的主体民族,地名基本是彝族语言命名。尽管随着汉族的进入,各民族相互杂居,有的村落完全是汉族居住,但地名却保留了原来的彝语名称。泸西70%多的村名是彝语,更显泸西地名文化的丰富多彩和独特地域文化。彝语地名有其特有的含义,不同地域也有方言的区别,泸西彝语地名按译为汉字与彝语含义对照,也能发现一些规律:如:“笼”为城;“甸”为坝子,“矣”“雨”“衣”为水,“白”“摆”为山,“发”“法”为石,“果”“戈”为弯弯。等等。泸西彝语地名的来源大致有几种情况:

1.居住大山,因山形地貌得名

古代彝族人民喜居山箐,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可以躲避战乱和防御盗贼;山箐地带绿树成荫,自然资源丰富,利于繁衍生息。泸西因山形地貌得名的自然村很多。如:

【阿路发】位于阿庐山中。“阿路(庐)”:古代部族名;“发”:岩石,“阿路发”,意即阿庐山下岩石旁之村。【鲁克】“鲁”:石头;“克”:在上面。“鲁克”意为石头山上的村子。【挨来】旧名“岩来”;“挨来”意为山脚下之地。【山色】旧名“山梭白”,系彝语“舍勒白”的音变。“舍勒”:长;“白”:山梁。“山色”即长山梁的意思。【得冲】“得”:坪子;“冲”:山冲。“得冲”即山冲里平地。【卓别】“卓”:冲子;“别”:边上。“卓别”即冲子边的地方。【法土】旧名“法土嘎”。“法”:岩石;“土”:白色。“法土”即白石岩旁之村。【阿永吉】语音订正为“阿黑区”。“阿黑”:凹地头起;“区”:住地。“阿永吉”意即凹子上面之村。【布德龙】“布德”:陡坡;“龙”:冲子。“布德龙”即陡坡脚的冲子。【方摆】“方”:石岩;“摆”:山。“方摆”意为石山环绕之地。【法果】“法”:岩石;“果”:弯弯。“法果”意即岩石弯弯中的村子。【沙弯】读音“se-we”,山梁曲折形成山弯,后演变为沙弯。【毕块】“毕”:石山;“块(坎)”:岩石上。“毕块”意即山头上岩峰下之村。【弯半孔】语音订正应为“年边克”。“年”:口;“边”:近旁;“克”:凹地。“弯半孔”即山口旁边的凹地。【土沼】“土”:峰;“沼”:在。“土沼”即村建在有岩峰的地方。【舍者】旧名“舍沼”。“舍”:长;“者”:冲子。“舍者”即地形狭长的冲子。【达佐】“达”:山梁;“佐”;吃。“达佐”即在山梁上吃晌午的地方建村。【飞午】飞:山岩;午:山脚。“飞午”即岩石山脚之地。【阿姑块】阿姑:门;块:上面。“阿姑块”即村子位于山门之地。【凤午】“飞洛午”的简写。飞:石岩;洛:龙潭;午:山脚。“凤午”即石岩山脚有龙潭的地方。【加乐】旧称“甲腊”“嘉乐”。加:夹;乐:手。“加乐”即山形似螃蟹夹的地方。【中摆】中:冲子;摆:山。“中摆”即有山冲之地。【鲁白】旧名“打磨冲”。鲁:龙;白:山。“鲁白”即龙山之意。【善导】善导系彝语“蛇马达”的雅化。蛇马:大蛇;达:象。“善导”意指村边山地表面突起石脊形似大蛇。【山白】山:长;白:山。“山白”即有较长的山梁之地。【无浪】彝语“窝浪”的音讹。窝:大;浪:开阔。“无浪”意即大面积开阔地。

泸西历史文化研究(泸西地名文化概说)(7)

泸西天马香泉之香泉寺|县摄协提供

2.爱护森林,因树林而名

泸西历史上森林资源丰富,彝族人民自古到今都有爱护森林的传统,彝族村寨四周大都森林茂密,有自己的风水林,许多村寨因坐落于树林或野生水果多而得名。以“林”来命名的村寨比较多。如:

【糯布】含意是杉树多的地方。【资舍】“资”:刺黄连;“舍”:长。“资舍”即有黄连刺的长山。【丁合村】“丁”:坝子;“合”:龙竹。“丁合村”即有龙竹的小坝子。【夸西】旧名“夸戏”。“夸”:寨子;“西”:树。“夸西”即树林中的村子。【所梅落】“所梅”:核桃树;“落”:冲子。“所梅落”即有核桃树的冲子。【所西格】“所西”:梨树;“格”:多。“所西格”即梨树多之地。【舍卓】“舍”:长;“卓”:箐林小冲子。“舍卓”即狭长的箐林冲子。【舍糯】舍:长;糯:树多。“舍糯”即长山梁杉松树多之意。【所得村】所:树林;得:坪子。“所得村”即树林边的坪子。【路溪白】路:龙潭;溪:树;白:山。“路溪白”即山下龙潭边有树之地。【山衣】山:箐林;衣:水。“山衣”即箐林中有水的村子。【孟泽】原名“磨舍勒”。磨:竹子;舍勒:黄色。“孟泽”意为盛产黄金竹的地方。【白合】旧名“拖白河”,“白合”系“拖白河”演变而来。拖:松树;白:山。“白合”即山上有松林之地。【直邑】“直邑”语音订正应为“支西卡目”,支西:马桑树,卡目:寨子,即马桑树多的寨子。

3.傍水而居,以水得名

泸西县境内有五条主要河流,支流众多,都是南盘江水系。彝族居住地区历史上地下泉水多(龙潭多),河流和龙潭为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宝贵的水资源,村寨选址常常傍水而居,有河流、溪水、龙潭的地方就有大小村寨分布,村寨也因水而得名。如:

【矣邦池】今黄草洲湿地,旧为矣邦村(今新华村)。“矣”为水,“邦”为岸,“矣邦池”即岸边有大水塘。【羊格黑】“羊”:地方;“格”:过;“黑”:海水。“羊格黑”即过海水之地。【格里河】“格”:过;“里”:那边。“格里河”即过河那边山脚之地。【雨龙】“雨”:水;“龙”:城。“雨龙”即村旁出水之地。【雨杂】“雨”:水;“杂”:浸蚀。“雨杂”意即滴水浸蚀的潮湿地方。【阿矣】“阿”:发语词;“矣”:水。“阿矣”即有泉水的村子。【得落】“得”:坪子;“落”:龙潭。“得落”有龙潭的坪子。【鲁黑】“鲁”:大村;“黑”:水塘。“鲁黑”即水塘边的大村落。【木衣】“木”:马;“衣”:水。“木衣”放马吃水的地方。【阿矣坎】“矣”:水;“坎”:上面。“阿矣坎”即村在有水的上边。【木衣】音译“木衣梅”。“木衣”:出水之地;“梅”:尾部。“木衣”即泉水后面之村。【周衣村】语音订正,应为“缺衣”。“缺”:羊;“衣”:水。“周衣村”意为有洗羊塘之地。【隆德】原名“矣糯得”,意为出水多的地方。【阿定】“阿定”:水满,意即水塘边的村子。【雨洒】“雨”:水;“洒”:响。“雨洒”即水响之地。【雅乐】旧名“雅勒”,“雅”:水;“乐”:淌。“雅乐”即淌水之地。【白乐】“白”:山;“乐”:龙潭。“白乐”即山下有龙潭的坝子。【黑舍】“黑”:水海;“舍”:长。“黑舍”即长海之地。【矣白】“矣”:水;“白”:山。“矣白”意为山下有水的地方。【乐业】旧名“六泥”。“乐”:龙潭;“业”:所在地。“乐业”即在有龙潭的地方。【渔猎】旧名“渔拉黑”,意为黑水海之地。【巨木】原名“巨木块”。“巨木”:大河;“块”:上面。“巨木块”即大河上边之地。【河落】旧名“波落总”。“河”:修;“落”:淌水。“河落”即人工开筑的河沟。【益谷】旧名“矣戈”。“矣”:水;“戈”:拐弯。“益谷”即河水拐弯之地。【大衣】原名“大衣屯”,系含混语地名。“衣”:为水;“屯”:指屯田。“大衣屯”即水利好的屯田之地。【路衣格】“路”:石头;“衣”:水;“格”:舀。“路衣格”即石头凹里舀水之地。

泸西历史文化研究(泸西地名文化概说)(8)

泸西翠屏山之翠屏秋水|县摄协提供

4.与自然和谐,因动物命名

泸西古代森林茂密,是野生动物理想的栖息地,常见岩羊、野猪、老虎、豹子、猴子、麂子、獐子、野兔等,许多彝族村寨因过去常有飞禽走兽出没而得名。以动物来命名村寨体现了他们对动物的尊重和喜爱,这同样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如:

【雨咩】意为豹子叫的地方。【歹鲁】“歹”:飞;“鲁”:獐子。“歹鲁”即獐子奔跑如飞的地方。【拖落】“拖”:松树;“落”:虎。“拖落”意指松树林里有虎。【阿路白】“阿路”:獐子;“白”:山。“阿路白”意即獐子多的山。【挖不得】“挖”:猪;“不得”:凹子。“挖不得”即有野猪的山凹。【糯衣】“糯”:猴子;“衣”:水。“糯衣”即猴子吃水之地。【取呢黑】原名“起女黑”。“起”:羊;“女”:牛;“黑”:水塘。“取呢黑”即放牛羊吃水的塘子。【所白】“阿梭白”演化为所白。“梭”:小兔;“白”:山。“所白”意为有小兔的山。

5.因气候得名

【吾者】“吾”:冰凌;“者”:粘结。“吾者”即容易结冰的地方。【吾乃白】旧名“窝呢白”的演变。“窝呢”:霜;“白”:山。“吾乃白”意为粘霜雪的山。【无度坡】“无”:冰凌,即容易结冰凌的坡。另一解释:因雾大,叫雾露坡,后演变为无度坡。

6.以人名、官名、生产生活得名

【阿盈里】【阿峨】【阿朝】【阿鲁】【阿勒】【阿保】等地名系古代彝族首领名字,后成为部族名称,从而演变为村名。【路纳租】“路”:住;“纳”:黑彝;“租”:官。“路纳租”即黑彝族土官住地。【沙马】意为驻兵之地。【布租】“布”:庙;“租”:官。“布租”即土官建庙之地。【色耳古】“色”:主子;“耳古”:玩耍。“色耳古”即土司狩猎游玩之地。【阿楼】阿楼:意为昂土司放散马之地。【折租】原名“侯租”。“折”:好;“租”:官。“折租”意为土司好地方。【阿茨龙】“阿茨”:土司;“龙”:长冲子。“阿茨龙”意即土司住的长冲子。【自足】“这则租”的音变。“这则”:住地;“租”:官。“自足”意即土司下面小官住地。【文明】读音we-ni。“文”:猪;“明”:牛。“文明”即土官家放猪牛之地。【既庶】旧名“既庶者”,为彝语“齐苏直”的音变,意为土官小差人住地。【西租】“西”:树;“租”:官。“西租”即土官家的树林。【故陇】旧名“嘎勒”。“故”:赶;“陇”:去。“故陇”意为赶街子,因这里曾赶过街。【木旧村】“木”:指马;“旧”:指路。“木旧村”意为马帮路过的地方。古代泸西通往师宗的必经地,来往马帮在此停歇食宿。

泸西历史文化研究(泸西地名文化概说)(9)

泸西骑鹤山之鹤釉浮青|县摄协提供

7.以神话传说得名

如,【峨梅】旧名“阿咩堵”,系“阿咩衣卓”的演化。“阿咩”:小姑娘;“衣卓”:落水。传说过去有个美丽的小姑娘在此落水淹死,留下美丽的故事,因此得名。【金马】旧名“丁马”。神话传说有金色神马跃入村前水塘,给人们带来财运,故名。【阿拉坡】传说古代战争中有个叫阿拉的彝族英雄战死葬此地,为纪念英雄,以其名字为村名。

结语:行走在地名里,就是走在历史里;从地名看文化,从文化看泸西。地名是历史形成的活化石,是古往今来各种信息的载体,是文化的传承。研究泸西地名,可以展现泸西古今沧桑变迁、民族迁徙,人民生活的历史画面;引导人们发现地名背后深厚的人文底蕴、文化华彩和人生百态,唤起根植于心中的家乡情结与热土情怀。虽然不少地名的本义已经消失在历史沧桑中,但后人能凭借这些名称勾起对那些逝去历史的记忆。记住家乡的地名才能找到回家的路,记住了乡愁。

作 者 简 介

泸西历史文化研究(泸西地名文化概说)(10)

詹学达,历任泸西一中教师,共青团泸西县委书记,三塘乡党委书记,县卫生局局长,泸西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兼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县职教中心主任、县社科联主席。现为泸西县政协四级调研员、文史研究员,泸西县理论宣讲团骨干成员,阿庐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近几年专注于本土历史文化研究,先后参与整理出版康熙《广西府志》、民国《泸西县志稿》,参与编写出版《泸西通史》,主编出版《徐霞客与泸西》等书籍,先后在有关刊物发表研究文章50多篇。

来源:泸西文联

原标题:詹学达:泸西地名文化概说

编辑:都市时报一点关注 祝小涵

审核:周健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