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交趾和安南(明朝设交趾省二十一年)

唐代之后,都城变迁,疆域版图也随之变迁,交趾以唐为界,前为郡县,后为藩国。

夏商周三朝,华夏文明处于河流定居时代,而交趾所在仍处于蛮荒地区。河流定居时代,人类文明社会在温带的大河流域冲积平原兴起,定居下来并进行农业生产。这个时代,人类文明社会进行土地开发的工具仅仅为木石工具,金属工具使用率不高。

交趾距离文明区域较远,文明社会的技术扩散尚未抵达。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开始日渐普及。人类文明社会进行土地的开发能力不断提高,文明社会的活动区域也不断对外拓展。秦国在关中使用铁金属工具进行土地开发和灌溉网建设,逐渐强盛起来。

战国时期,列国争霸。秦国攻灭成都平原的古蜀国。公元前257年,古蜀国末代王子蜀泮率领其族民,向南逃亡,到达交趾,建立了瓯雒国,自称安阳王。秦国一统六国后,建立大一统的秦朝,并向百越地区用兵移民,设立了三个郡,交趾归属象郡管辖。

汉朝时期,交趾地区得到开发,正式设立交趾郡。自汉朝直到唐朝,交趾或是为郡县,或是为州县。一直归属于文明中心长安或是洛阳所统御。这种统御方式,就是以点控面的形式。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开发极为有限,而红河流域更是如此。

明朝交趾和安南(明朝设交趾省二十一年)(1)

唐代之前,南方地区,多为丘陵地形,能够得到有效开发的地区仅限于红河流域冲积平原所在。除了红河流域冲积平原,其它的交趾各地都是一片蛮荒,分布着许多落后的部族。交趾的经济能力,无法抵御长安或者洛阳的统御。

直到东汉时期,金属冶炼业不断发展,钢铁产量上升,造价下降。包括交趾在内的整个南方丘陵山地都能够得到有效的开发。这种开发一直持续到唐朝末年。随着交趾地区的开发,交趾地区的部族有了反抗文明中心统御的能力。

东汉时期,交趾所在地区,距离红河流域较远的日南郡,被占族人所占领,并不断向南开拓疆土,建立了占城国。以点控面的统御能力丧失,红河流域无法统御整个交趾所在。东汉要统御交趾,就得调到荆州的兵力,劳师远征,不得不放弃。

唐朝之时,交趾地区所在部族常常外引南诏兵,与唐朝对抗。唐朝中后期,交趾所在行政建构为安南都督府以及静海军节度使辖区。唐朝崩溃后,各个割据势力也纷纷建国。交趾地区归属南汉国,不久,也脱离南汉国,建立吴朝。虽然未建国,也未使用年号,一直臣属于中原大国。

明朝交趾和安南(明朝设交趾省二十一年)(2)

宋朝建立后,交趾地区经历了几个朝代更迭,但并未立国。宋越战争之后,宋朝册封交趾李朝国主为交趾郡王。虽然在明朝时期出现波动,但时间短暂,明朝在交趾设交趾省,进行郡县式的行政管辖,只有二十一年的时间。

也就是说,交趾作为藩属地区,从五代起,一直持续到清朝,并在清朝时期正式建立越南国。清朝与西方列强法国发生镇南关之战,清朝不败而败,从而丧失了对交趾地区的宗主地位。西方殖民体系瓦解后,越南国独立,成为了现代国家。

明朝都南京,交趾为郡县,明朝都北京,交趾为藩国。

行省是行中书省的简称,是元朝时期的地方一级行政机构。到了明朝,行中书省的权力被一分为三,分为: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查使司,督指挥使司。在行政上,交趾地区被称为交趾承宣布政使司,下设十五府、三十六州、两百余县。

交趾承宣布政使司,相当于省一级的行政机构,将交趾纳入了和内地一样郡县模式的直接管辖,而不是藩属。明朝建都南京,南京地处于政治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新崛起的文明中心江南所在,其有能力统御交趾地区。

明朝交趾和安南(明朝设交趾省二十一年)(3)

明朝将交趾地区撤藩设省,看似是在黎朝绝后的情况下,顺天意民意所为,实际上在撤藩后,交趾地区反抗势力十分庞大。这些反抗势力的信心来自于其历史,曾在对抗蒙元的战争中取得了胜利。

然而,元朝都城在大都北京,北方兵不适应雨林气候,南方兵是南宋降兵,普遍厌战。而蒙元统御天下,依靠的却是北方兵。到了明朝,都城在南京,明朝崛起和统御天下的力量所在,是南方兵,根本不惧雨林地区作战,交趾地区的第一波反抗力量很快就被绝对的力量给扑灭了。

随着明朝帝都迁往北京,军事力量逐渐投入草原,明朝统御天下的重心也随之改变。对于交趾地区不断的反抗,明朝出动的兵力越来越少了,朝野臣民对于交趾地区的得失越来越消极怠工了。

这一点似乎很难说明因果,迁都北京之后,明朝对于交趾地区的反抗,就类似于元朝的添油战术了,陷入了丛林战的泥淖之中。从北方调兵南下,军事成本太大了,无法一次性,持续性地出动庞大的军事力量,以精兵强将弹压交趾地区的反抗,使得交趾地区成为了帝国流血的疮口。

明朝交趾和安南(明朝设交趾省二十一年)(4)

都城远近,交趾需要负担的行政管辖成本不同,对交趾当地经济有很大要求。

明朝定都南京,交趾地区要负担的行政管辖成本是比较低的,仅仅从赋税的转运一项就可以看出端倪。赋税转运到南京,除去运输成本,赋税尚有盈余。若是运输到北京,交趾地区的赋税或许还不够运输成本。

明朝迁都北京后,明朝官吏在交趾地区的赋税明显加重。有一些史料记载,说的是马骐,作为明朝的中官太监,受朱棣之命,督办交趾地区的金银、海珠贡赋。这名叫马骐的中官在交趾地区横征暴敛,致使交趾局势糜烂。

马骐横征暴敛的说法,开始于永乐十九年,而正是这一年,明成祖朱棣正式将帝都迁往北京。明仁宗即位后,就专门发诏书,要求“各处闸办金银课”及“交阯采办金珠香货之类”悉皆停止,差去内外监督官员限十日内起程回京,不许托故稽留,虐害军民。

由此可见,明朝帝都迁往北京后,交趾地区根本承担不起贡赋。明朝之所以放弃对交趾的行政直辖,这一点很关键。

明朝交趾和安南(明朝设交趾省二十一年)(5)

屏护广州赋税重地,有海南岛,交趾得失,不构成战略防御需要。

明朝将交趾地区撤藩设省,并非是一时的冲动,或许朱棣个人对帝王功业的需要。唐朝中后期,南方地区得到开发,商品粮大量涌现,使得南方人口能够进入手工业生产领域,推动了工商业的发展。

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南方的港口城市也迅速崛起,海上丝绸之路取代陆上丝绸之路,成为了古代中国最重要的对外窗口。广州就是这样的一座港口城市,是唐宋元明清五朝的赋税重地。这样的赋税重地就遭到了交趾地区的侵扰。

宋朝为了防备交趾,在海南岛以及雷州半岛设立了“军”这个特殊的行政单位,以屏护广州。元朝末期,中原大乱,安南乘机发兵攻入思明路永平寨,超越元代定界铜柱两百余里,霸占了丘温、庆远等五县。

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勒令安南退还,然而安南称兵抗命。朱元璋令沐英为将,从云南领兵进入交趾地区,才迫使安南国撤兵。从这个事件就可以看出有海南岛以及广西在,完全可以屏护广州。在行政结构上,宋元雷州半岛也一直隶属于广西,而不是广东。

明朝交趾和安南(明朝设交趾省二十一年)(6)

到了明朝,交趾地区从安南国变成了交趾布政司,雷州半岛和海南岛才转而隶属于广东。这样的行政布局,就是从国土战略安全上考虑的。

古代中国,每一个纳入中原王朝直接的行政管辖的地区,都有着屏护赋税重地,构建国土战略安全的因素。如云南,元明两朝都将其纳入行政管辖,就是因为在唐宋之时,南诏或者大理有了威胁成都平原这个赋税重地的力量。

明朝征讨安南,就有这样国土防御的因素在。毕竟云南在明朝初期也并不是很稳定。随着朱元璋将大量的人口迁徙到云南,加上有沐英世代镇守,云南才安定下来。到了朱棣手里,弹压交趾地区的反抗,广西、云南、广东三路并进,云南兵力虽少,参与丛林战的军事力量却是最强。

随着云南的稳定,交趾地区对于构建国土安全的战略需要,就不重要了。

红河三角洲人口增长较为强劲,土地开发对农业技术的要求不高,交趾无法输出耕地。

明朝将交趾地区纳入行政管辖,输出的人口只有八万。这个八万,还是明宣宗放弃对交趾地区的行政直辖后,撤出的人口,而不是朱棣时期迁入交趾地区的人口。二十一年的行政直辖,人口肯定是有所增长的,可见当初迁入交趾的人口规模有多小。

明朝交趾和安南(明朝设交趾省二十一年)(7)

一个地区是否有利于人口迁入,就在于当地是否有经济上的开发潜力。云南有,交趾却没有。云南的地形,高原谷地、山地丘陵纵横,要进行开发,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率,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那么对于中原王朝的移民就有了需要。

这些移民会带去先进的农业技术,可以给云贵高原带来大量的梯田,或是发展山区茶叶种植。劳动力与农业技术,正是当地需要的。移民并不会与当地民众发生经济上的冲突,在经济上互补性非常大。

交趾地区,背山面海,从长山山脉注入南海的小水系不计其数,带来的是一个个的冲积小平原,土地肥沃。其中,红河三角洲河网纵横,最有利于农业生产。直到现在,北越有七成的农业和八成的工业都集中在红河三角洲。

这样的地理环境,本是文明的兴起之地,只是因为受到热带雨林气候的影响,无法对付病虫害和杂草树木的过度生长。钢铁农具普及后,人工砍伐效率就高,不必过多依赖耕作技术,就能获得很高的粮食产量,从而加快其人口的增长。

交趾地区,对于中原移民并没有技术上的需要。中原移民迁徙过去,无法通过先进的农业技术开发出更多的耕地,与当地民众并没有经济上的互补,只有竞争。

明朝交趾和安南(明朝设交趾省二十一年)(8)

对海上丝绸之路的保护,决定着交趾地区是郡县或是藩国。

唐朝中后期,随着冶炼业发展,钢铁产量和质量上升,造价进一步降低。人类文明社会开发耕地的能力也不断提高,以往不能开发的山地丘陵、冻土硬土,都具备了开发的价值。人类文明社会活动区域的扩大,带来了不同地区农作物的传播。

生产工具的进步,使得耕地开发规模越来越大,粮食产量不断上升,劳动力使用则不断减少,大量的人口在商品粮出现后,涌入了手工业生产,带来了工商业的发展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并进一步地推动着海洋贸易的兴起。

工商业的繁荣,需要大量的贵金属。而宋元时期,贵金属短缺,严重依赖纸质货币的使用,或是交子会子,或是宝钞。纸质货币并不像贵金属那般能够保值。在资本尚未成形之前,手工业尚未发展成为大型的手工工场,超前的金融发展很容易引发通胀。

手工业,对于劳动力的使用量远远超过现代工业。手工业能够容纳大量的人口就业,并且手工业作坊越是集中,容纳的人口就越多。那些手工业作坊集中,规模庞大的地区,会成为人口的汇聚之处,地价和房价会不断上涨。

这样一来,大量的社会资本就流入了不断推高的地价和房价之中。掌握着这个地区的土地和房产的那些人,手中就会大量持有货币。这些货币,实际上并没有多大的实际价值,无法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明朝交趾和安南(明朝设交趾省二十一年)(9)

这些货币的价值是人口集中所带来的,并不是社会生产能力带来的。这些没有实际价值的货币,加快了土地兼并的过程。许多农民一辈子耕作所带来的粮食收益,可能还没有耕种的那一块地值钱,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宋元明清四朝都面临着这样的社会问题,所以不得不对工商业的发展做出各种各样的限制。靠卖地赚钱,而不是靠卖粮食赚钱,使得太多的土地流入了商业领域,降低了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生产一旦崩溃,无数的钱财买不到一口饭,继而引发灾荒。

为此,宋元明清四朝,既需要贵金属输入,以促进工商业贸易的繁荣。又不得不禁海,控制贵金属的流入,防止手工业作坊过于集中。对于海上丝绸之路的维护,就非常纠结了。贵金属流入过少,要保护海上丝绸之路,流入过多,又要禁海。

元明清三朝初期,经历了战火,急需贵金属流入,以便商业的流通能拉动社会的快速发展,恢复战争带来的创伤。这个时候,不仅鼓励海洋贸易,还全面为海上丝路护航。处于战乱之时,很多民众囤积贵金属,这个时候对贵金属的需求量也很大。

明朝交趾和安南(明朝设交趾省二十一年)(10)

所以,元明清三朝前期以及末期,都是海上势力崛起的时期。就说明朝,明朝前期有郑和下西洋,明朝末期有郑芝龙这样的大海盗。郑芝龙的崛起,就是在大量贵金属输入明朝的情况下,控制了海上丝绸之路,从中收取高额的保护费。

元明清三朝前后期,是中原王朝与交趾地区冲突最大的时期。在需要保护海上丝绸之路的情况下,将交趾撤藩设省就非常有必要了。这两个时期,不仅对交趾,对整个东南亚都有着这样的需要。元明清三朝都无一例外地在前期对东南亚各国用兵了,这与汉唐之时,为了保护陆上丝绸之路,汉唐不断对西域用兵的情况是一样的。

元朝国运不到百年,治世非常短。在前期,对交趾、占城、爪哇用兵,就是为了保护海上丝绸之路。后期,中原糜烂,战乱时期,元朝又恢复了这样的国策。元朝末年,安南国攻陷思明路永平寨,实际上是为了自保。除此之外,元朝直到灭亡,环南海的许多岛屿反而在不断增加驻军。

交趾地区在明朝前期撤藩设省,后来又恢复藩属,都是伴随着对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视程度波动的。交趾地区撤藩设省,是永乐五年,也就是1407年,而这一年也是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归来的时候。

明朝交趾和安南(明朝设交趾省二十一年)(11)

除了将交趾撤藩设省,建立交趾布政司纳入直接的行政管辖之外。明朝在爪哇设立了旧港宣慰司,在缅甸设立的宣慰司就更多了。这些举措,几乎是同步的。宣慰司,这个行政机构创立于元朝,是行省与路之间的一个机构。

宣慰司起着上行下达的作用,据元史记载:"宣慰司,掌军民之务,分道以总郡县,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 到了明朝,宣慰司成为了管辖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个行政机构,相当于云贵地区的土司。

交趾在藩国与行省之间的切换,并非是特殊的存在。明朝内地经济发展情况不同,对海上丝路的重视程度也不同。明朝中期,财政日益紧张。到了嘉靖皇帝时期,又有重视海上丝路的动向。公元1530年,明朝屯兵镇南关,安南国请降,从属国降为属地,改其十三道为宣抚司。这是交趾再次属明的历史时期。

嘉靖中兴明朝,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迹象后,海上丝路又被放弃经营了。安南国半独立半行政管辖的状态一直维持到明朝覆灭。清朝前期,也曾数次对交趾以及缅甸用兵,其目的就是为了打通茶马古道,保护海上丝路。

明朝交趾和安南(明朝设交趾省二十一年)(12)

综上所述:明朝如何管辖交趾地区,撤藩设省,还是废省置藩,根源于明朝帝都的位置,决定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衰。

首先,唐代之后,技术扩散之下,交趾地区经济发展快速,人口保持着强劲的增长。这使得交趾地区有能力抗拒文明中心帝都的统御,而中原王朝对于人口增长强劲的地区,没有了人口输出的需要。交趾地区有了长期作为藩属存在经济条件。

其次,元明清三朝,帝都都在北京,从行政管辖成本以及国土安全战略构建两个方面看,交趾既不能为中原王朝提供赋税,也不能屏护中原王朝的赋税重地。交趾地区具有长期作为藩属存在的地理条件。明朝短暂地定都南京,也是交趾短暂地撤藩设省的历史时期。

再次,对外商路是一个帝国繁荣的根本力量所在。不管交趾地区作为藩属存在的条件有多好,纳入行政管辖的成本有多高,只要海上丝路需要,交趾随时都有纳入行政管辖的可能。

最后,农业社会不断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元明清三朝,对于海上丝绸之路的需要,随着国内贵金属的流通量而波动。海上丝绸之路,也因此兴衰不定。交趾地区与中原王朝的关系也因此非常不稳定。

明朝交趾和安南(明朝设交趾省二十一年)(13)

古代中国的版图,有着每一个历史细节,每一寸疆土的存在都有其重大的意义,都非常地重要。疆域的变迁,不是帝王个人的喜好,而是国家对安全和经济需要的结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