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筛选逻辑(宏观和微观消费场景的变迁对产品导流的影响)

产业筛选逻辑(宏观和微观消费场景的变迁对产品导流的影响)(1)

出门消费的场景

我们讲到过产品形态对于产品间导流关系的影响,这里再更细得考虑用户使用每个产品时所处的场景对于产品间导流关系的影响。用户的消费场景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用户的需求。相应的,根据用户消费场景之间的转换,用户需求也会演化。一种策略就是提前在场景转换前就把需求满足掉,这样也就把流量截住了。

用户的场景随着用户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不同上图中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周末出门消费。我们把出门分为有目的的出门(比如,约在一起谈事情;比如,送娃上课)和无目的的出门(比如,周末闲逛)。出 门之前通常解决了为啥去,怎么去(依赖天气等因素)这样的问题,也有的在出门前就已经支付了。我们可以看到如下一些可能的场景切换:

  • 出门决策前,天气通常是一个考虑因素,相应的,天气App中为“去哪儿玩”做导流,想必可能效果会不错。当然,用户查看天气的场景很多,不只是在周末 出行前查,平时上班前估计也会查。
  • 在回答怎么去的时候,一定比例下是通过地图App来满足的,尤其是对于不熟悉的地方。地图App 可以很容易导流到打车等app上。所以百度地图没有趁机主推打车,可能是一个失误吧;另外,地图解决怎么去的同时,也是可以顺便把天气做进去;
  • 同样的,选择交通方式时,滴滴是一个选择。对于滴滴,在做好出行之外,针对用户的到店消费,也是相对容易就可以抢美团的饭 碗的。比如说,行程结束后对于本地服务的推荐和本地优惠券的推送,相信会满足一部分用户的需求的。
  • 对于美团,在用户到店消费的时候,适时提供支付功能,也可以达到成功。这也是早期大众点评推出支付功能时大获成功的一个原因。
  • 美团也一部分解决了“为啥去/去哪儿”这样的需求。目前美团还较为关注交易部分,对于资讯(即,线下消费行业的蘑菇街美丽说)目前市场上还没有太成熟 的产品。

考虑到这些场景切换的时候,我们也看到这些参与者的一些做法,比如:美团也有考虑做出行。如果使用美团的场景都是在外面消费过了,那么有一半的出行已经完成了。美团做出行可能更多是防御滴滴的需要。毕竟这二者在上下游之间靠得太近了,估计后面可能还会有一战。只考虑到店消费的话,阿里系口碑、高德、盒马也在悄悄得布局。至于阿里系是否能够把上图中这些块串顺了,也只能拭目以待了。

用户的大场景不变,但用户的状态在变化我们也可以再考虑一个场景:晚饭后打发时间。我们考虑可能的几个形式:资讯流、短视频、直播、电视剧电影。另外也有一些其他形式的内容消费,比如小说、漫画 等。因为用户以打发时间为主,可能做事情是漫无目的的。这几种不同的内容也各有特点。我们先简单得列举下它们的特点再判断可能的导流关系。娱乐性是否 强 所需时间长短 是否需要沉浸/对周围环境要求 频次短视频 高 短 低 高直播 高 短 低 高资讯流 中 短 低 高电视剧电影 高 长 中 中文学 低 长 高 低

导流倾向性:这些不同类型的产品他们对应于一个大的场景,即用户晚饭后杀时间。但它们对应于用户在杀时间过程中场景的变化。1. 比如说,用户在资讯消费的过程中会越来越疲倦,所以会更为倾向娱乐性更强的产品;人们有更强的娱乐性倾向,所以低娱乐的向高娱乐的导流:所以,视频形态比文字形态有优势; 短视频比长视频有优势。2. 不同形态的产品类型对应用户需要对环境做变化,所以同样的形态内的产品更容易导流:视频形态内更容易导流;文字形态内更容易导流;3. 用户更容易接触高频产品,也对它们更为熟悉。高频向低频有一定的导流可能(这里是否适用?):比如,头条资讯流为文学导流;短视频为长视频导流。所以,简单总结下,以 “-->> ”表示导流能力好,以“-->” 表示导流能力一般。上述几个产品间大概有如下导流关系:

  • “短视频/直播 -->> 电视剧电影”:好
  • “电视剧电影-->短视频/直播”:一般
  • “资讯流 --> 文学”:一般
  • “资讯流 -->> 短视频/直播”:好
  • “资讯流 -->电视剧电影”:一般

上述的例子可能不够准确。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更多类似的场景间切换和导流的场景。但不论怎样,只有充分考虑用户使用产品时候所处的场景,以及这些场景间宏观上的切换,以及微观上的演化,我们才更有可能把握好用户场景,并更好得利用它。

后面的文章中,我们再更多考虑这些场景的差异,以及全域营销中该如何利用它们。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