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语文课程标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随着2020年秋季以来民族地区三科统编教材的深入推进,针对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等方面的实施建议不断涌现随着教材使用的不断推进,在原有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熟练使用教材,成为民族地区教师的一门“必修课”;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民族地区教师的一道“必答题”教师对教学重点的掌握、教学难点的突破,成为下一阶段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主要方向,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国家语文课程标准?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国家语文课程标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国家语文课程标准

随着2020年秋季以来民族地区三科统编教材的深入推进,针对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等方面的实施建议不断涌现。随着教材使用的不断推进,在原有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熟练使用教材,成为民族地区教师的一门“必修课”;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民族地区教师的一道“必答题”。教师对教学重点的掌握、教学难点的突破,成为下一阶段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主要方向。

根据“教材使用及教学策略”的主题,我们运用“李克特5点式量表”进行维度设计,结果发现:民族地区教师对统编教材完全满意度高达86.3%,充分说明了接纳态度;对古诗文文化内涵的理解也较为多元,教学方法较为丰富。但是,对教材的理解还停留在单元教学的路径上,组件意识不强,对整合教材古诗文教学内容的意识不强。对课文设计的古诗文学习策略指导部分,教师还需深入研究。根据极简主义和结构化理念,我们引入 “能力组件”概念,对教材中的古诗文内容进行组件化搭配,方便新任教师更快掌握教材的编写理念、内容结构、教学原则和课程设计要素。

课程实施建议与政策背景

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根本目的,是坚定不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民族团结进步。语言文字关系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史传承和文化认同。

从多民族共同发展角度看,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们要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必要的支持。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发挥其载体、桥梁、纽带、钥匙的作用,就会为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大助力。学好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这本身就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从文化教育的角度看,“边疆教育与民族教育是乡土教育的一点两面,并行不悖”“乡土教育的载体和基础乡土文化,本身就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部分,是中国革命文化的一部分,它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在本土优秀文化的浸润下不断发展完善”。通用语言文字是本民族的标准语,青少年儿童一旦进入书面语学习,就是进入标准语的学习范畴。

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角度看,文化性是语言的重要属性,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承载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重任。教材中的古诗文“组件”尤为重要。我们所说的“组件”,是指统一于编写理念和编写原则的,具有教材功能的、具有教学同质性的、可重组和更新的基本课程结构单位。帮助教师借助教材进行主题式的教学设计和课程设计,方便教材研究出入于课堂,建立沟通教学实践、教育研究的共同话语。在不少民族地区学校,中国传统古诗文的教学亟须积累更多经验,还缺少对教学策略的思考。由于目前课程内容的限制和学段限制,古诗文教学还存在学段衔接、教学内容衔接、课程理念衔接等诸多问题。

课程实施建议与课程依据

课程标准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一个重要枢纽。核心素养是“语文课标”的核心理念,而语文核心素养的第一原则,是规范的汉语汉字的运用。

从课程性质看,“语文课标”认为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强调课程人文内涵的实际应用。传统古诗文是“语文课标”中独特的课程内容,对学生正确吸收古代中国的优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从课程基本理念看,“语文课标”强调“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认定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中华文化的结晶,在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中华各民族都作出了贡献,是中华各民族共同的文化财富,也是中华各民族文化沟通交流的基础。中国是诗的国度,传统古诗文强调思想感情、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的高度融合和凝练。这是文化自觉的集中体现。

从课程文化看,统编教材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意义重大。其总体特色是“立德树人”,在“整体规划,有机渗透”的背景下,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教育下一代的要求,道德、理想、情操需要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

注重文化母题的有机渗透。教材中的母题,是以教材为整体文本,不是分解个别故事的整体所得,而是通过对比各种故事,从中发现重复部分所得的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特征的教读、自读、名著阅读课文。我们把艺术主题学中的艺术“母题”的概念引用过来,把在中华民族成长历程中,具有持久性、相同性的主题,在历时性、共时性中构成的“谱系关系”的文化“大概念”,体现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大概念”,称为“母题”。在教材中,“母题”得到充分的体现。以教材中整单元古诗文为例,其单元母题包括八年级上册第3单元的山水寄情和第6单元的言志抒怀、八年级下册第3单元的缘事立言、八年级上册第6单元的透辟说理、九年级上册第3单元的缘政忧乐、九年级上册第6单元的白话小说、九年级下册第3单元的言志守正、九年级下册第6单元的增智养气。这些母题,既体现了中国“诗教传统”的文脉,也是对中国文化“文道精神”的推崇。而对这种传统的优秀的中国精神的提倡,对当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有力的补充,对这种文化母题的归纳、提炼和谱系化,是在基础教育中体现培根铸魂功能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注重文学体式和读书方法的传授。统编教材中关注文学体式的学习。我们以中国传统意义上的韵文、散文作为分类依据。教材实现了对诗、词、曲的全覆盖。诗歌体式中囊括了古风、律师、绝句等,还注重乐府、歌行、骈文的了解和学习。例如散文体系中,文体分布呈现如下面貌:6篇“记”、3篇“书”、2篇“说”,1篇“铭”、1篇“序”、1篇“表”。比如,说理、史传叙事、政论散文诸种传统文学中的重要文体,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呈现。还有为数不少的各类笔记小品文的代表。这里特别强调,教材对引介经典的重视,《论语》《孟子》和《礼记》的选入就强调了对儒家经典的学习。传统读书方法讲究“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材中对传统读书法的指导也主要在古诗文单元中体现。

注重补白部分对传统文化的解读。在统编教材的“补白体系”中重视熟识语境的解读和选择;在“思考探究”等综合内容中认识文化思辨和创造。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的活动知识部分,就有关于诗歌的鉴赏方法。认为“诗是心灵触动的音符,是情感流动的旋律”。八年级上册第3单元的补白部分就有对律诗的介绍。对仗、押韵等文学内容的解释,将学生对传统诗文学习的兴趣进一步引导到对诗歌文化的关注上。

系统梳理文化常识的介绍,如七年级上册第2单元的“敬辞谦辞”,七年级上册第3单元的《水经注》孟门山、拒马河、黄牛滩、西陵峡段落等。第5单元《〈清明上河图〉的故事》《解读〈清明上河图〉》《谜一样的〈清明上河图〉》,第6单元有关于孟子座右铭、列子寓言故事、史记故事、杜甫月夜等。八年级下册第3单元有对《诗经》的简介,第6单元有礼记故事、《资治通鉴》的介绍、《新乐府序》的简介等。九年级上册第3单元的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杜甫《登岳阳楼》、陈与义《登岳阳楼》的同题对比阅读等。

课程实施建议与教材特征

严格按照“守正出新”的总原则,注重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和时代性。强调科学性,是对当时各版本教材古诗文统一研究之后,结合语文认知规律形成的结果。同时,还兼顾一线的需要,纠偏存在于教学中的弊病。古诗文组件的课程内容,源域有度。

依据整体性特征合理设计。古诗文组件的内容选择,体现了教材的编写理念。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强调“三位一体”的阅读学习模式。教读、自读部分归属单元,体现“双线组元”。例如,七年级上册第1单元讲自然四季,故选用了四首描写自然的诗歌。七年级上册第5单元讲人与动物,选用了古代笔记小说《狼》,第6单元主题为联想想象,选择“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两则古代寓言故事。从初中语文教材体系的整体看,内容分布均匀有序。从七年级上册到九年级下册,阅读部分的古诗文,基本保持在每学期6—8课,完成15篇左右的学习量,力争不给学生增加额外的学习负担。符合学生认知,兼顾学生在初中阶段多积累、多运用的原则。在八年级适度增加篇目,提升阅读的难度,适度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让学生能够“跳一跳,够得着”。

依据主题性特征强化积累。七年级下册对单元人文主题特色体现最为明显。几乎每一个单元都有古诗文选文。第1单元讲杰出人物,故选历史散文《孙权劝学》,第2单元讲家国情怀,故选《木兰诗》,第3单元讲凡人小事,选《卖油翁》让学生见微知著。第4单元讲中华美德,《陋室铭》《爱莲说》具有代表性。第5单元讲生活哲思,《古代诗歌五首》篇篇经典。第6单元讲科学精神,选取《河中石兽》以体现古代实学思想中的科学萌芽。八年级上册则强调对古诗文整体的审美熏陶。第3单元,以山水母题的诗文“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第6单元,以言志母题的诗文“感受前人的智慧和胸襟”,并集中训练借助注释、工具书来整体感知课文大意,以联想想象进入诗文,多读熟思,积累语料。

依据结构性特征进行取舍。教科书编排有时就是语文教学进度的安排,让师生们更好掌握教材,利用教材。作为课外阅读板块的内容,课外古诗词诵读内容保持了每册每隔三个单元出现一组,6本书中都在相同的位置复现。从八年级开始,古诗文单元又在每本教材的第3、第6单元重复出现。从文体上说,每一册都会呈现不同的古代文学体式,让学生在学习中感知古代文学的整体,从而博观约取。

我国非常重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而作为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经典古诗文为载体的传统文化的教育,也是当代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应该明确:传统文化教育的建设,需要提升文化自信,保证文化教育成果的推陈出新。同时,还应该关注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建设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文化教育就是要形成这种共有的民族意识,具备“相互认同的血缘、地缘与精神基础”。

民族地区的初中通用语言教师,应该精研教材内容,紧跟课改方向,致力于立德树人在学科的实现与一体化人才培养格局的形成,培根铸魂,启智增慧,让教材中的文化力量深植学生内心。

(作者郎镝,系吉林省教育学院初中教研培训部语文教研员)(《中国民族教育》杂志2021年第3期)

作者:郎镝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